唐末農民起義 歷史上最大的三次農民起義之一
唐末農民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爆發(fā)的最大的三次農民起義之一,這次農民起義規(guī)模巨大,深究唐末農民起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唐朝昏暗腐朽的政治。唐末宦官執(zhí)政,朋黨之爭不斷,使得唐朝內部的統(tǒng)治開始分裂,統(tǒng)治者只知道聚勢斂財,官員的貪污現(xiàn)象非常嚴重,地主也在大肆掠奪百姓的財產,不顧百姓死活,在腐朽的統(tǒng)治下,農民為了生存、維護自己的權益便走上了起義的道路。朝廷內部的斗爭為農民起義埋下了種子,成為唐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第二是沉重的賦稅。唐末土地兼并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大地主和官員們?yōu)榱酥\取私利大力掠奪百姓的土地,使得唐末的很多農民都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這批落到地主手中的土地被他們當作斂財?shù)墓ぞ撸呐虑f稼還沒有熟,他們就已經讓農民交錢了。除了糧食,官員們還定下了很多其他賦稅,吃鹽、住房、甚至喝水都要交錢,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農民在長期的壓迫下選擇了反抗,這是唐末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
唐末農民起義的原因還包括長年的自然災害。那個時候連年大旱使得莊稼幾乎顆粒無收,到處鬧饑荒,人們啃食樹皮也不能保證基本的溫飽,很多人被活活餓死。而就是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官府仍然催逼賦稅,有的百姓甚至賣了房子和孩子都不能按時交錢,被逼到絕路的人們最終發(fā)動了農民起義來反抗官府的暴行。
唐末農民起義爆發(fā)和失敗經過
唐末政治昏暗腐朽,連年大旱導致莊稼顆粒無收,苛捐雜稅嚴重,官員不顧百姓死活,很多農民被逼上了絕路,最終選擇了起義,發(fā)生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較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但這場起義最終還是以農民的失敗為結局,下面介紹一下唐末農民起義爆發(fā)和失敗經過。
唐朝后期,官府對農民的欺壓主要集中在東南一帶,這直接導致了公元859年唐末農民起義的大爆發(fā)。農民起義首先發(fā)生在浙東地區(qū),那里生靈涂炭,官員只知道搜刮農民財產,浙東起義一發(fā)生就得到了很多農民的響應,起義軍的人數(shù)達到了三萬多,他們攻下了唐興、慈溪等地,氣勢格外龐大。但是農民畢竟有思想上的局限,在面對朝廷的時候他們內部很快就發(fā)生了矛盾,領導人物也猶豫不決,導致他們錯過了最好的時間,在政府軍隊趕到后,起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失敗。這就是唐末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的爆發(fā)和失敗經過。
后來,黃河中游地區(qū)的農民也發(fā)動了起義,同樣是官逼民反,比起第一次的起義,這次起義的領導者黃巢、王仙芝是商人出身,具武裝斗爭的能力和經驗,在他們的帶領下,起義軍聲勢浩大,集結了幾萬人攻下很多地方,震驚朝廷。朝廷派兵與起義軍開始了拉鋸戰(zhàn)。起義軍的糧食供給不足,內部有人倒戈,再加上朝廷兵力較強,起義軍最終沒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黃巢也壯烈犧牲。這就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唐末農民起義爆發(fā)和失敗經過。
唐末農民起義的特點
在唐朝末年,發(fā)生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持續(xù)時間長達25年。唐末農民起義的特點之一是提出了“均平”的口號。均平就是要平均分配資源,包括土地、賦稅等。唐朝末年政治腐敗,中央有宦官當政,地方有藩鎮(zhèn)割據(jù),農民備受壓迫,因此農民迫切希望國家的資源能夠平均分配。
唐末農民起義的特點之二是農民軍作戰(zhàn)具有流動性。黃巢起義是唐末農民起義中比較著名的一次起義,黃巢在山東起義,其后下安徽,入江西,再南下廣州,最后又返回中原地帶,攻克長安,其間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
唐末農民起義軍之所以具有流動性,是因為農民起義軍的力量不夠強大,無法建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而唐朝的地方上是藩鎮(zhèn)割據(jù),藩鎮(zhèn)之間沒有協(xié)調性,這使得農民軍可以在藩鎮(zhèn)之間的夾縫中生存下來。
農民階級中夾雜小商人和知識分子是唐末農民起義的第三個特點。唐朝末年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促成了小商人的出現(xiàn),但他們卻受到官僚的橫征暴斂,這使得一些小商人加入了農民軍,黃巢在起義之前就是販鹽小商人。
唐末農民起義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起義時轟轟烈烈,最后卻慘遭失敗。唐朝末年的土地兼并與苛捐重稅使得農民對唐王朝心生痛恨,因此一支農民軍剛起義時可以得到許多農民的呼應。而農民軍最后慘遭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唐朝地方上的藩鎮(zhèn)代表的是大地主的利益,他們會聯(lián)合起來打擊農民軍。
唐末農民起義意義
唐末農民起義意義中最重要一點是它瓦解了唐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唐朝在末年的時候,中央上有宦官專政,皇帝成為了傀儡。在地方上,各地的節(jié)度使各自為政,成為一個個的小朝廷。唐末農民起義失敗后不久,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朱溫親手結束了唐朝。
唐末農民起義雖然未能推翻唐朝的統(tǒng)治,但是卻為新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石。唐朝經農民軍打擊后名存實亡,其后經歷了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迎來了嶄新的王朝——宋朝。宋朝建立的時間離唐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十年。
唐末農民起義中提出了“均平”的口號,在唐末以前的農民起義中,并未提出過均田、均產的口號。這是農民起義軍的一次大進步,后世的農民起義受到唐末農民起義的啟發(fā),也都提出了類似“均平”的口號。均田思想也是唐末農民起義意義。
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打出的口號是推翻暴秦,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軍打出的口號是黃天已死,他們都沒有提出平均土地的思想。而從唐末以后,起義軍都提出了平均田地的思想。唐末農民起義為均田思想起了一個開頭。
唐末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地主與貴族階層,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沿途處決唐朝的貪官污吏與土豪劣紳,讓農民們都分到了土地。這次大起義后,繼任的當權者都出臺一些法規(guī)來緩和階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