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是明君嗎 朱元璋為何立朱允炆為皇長孫?
自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后,明朝進入了一個政令較為嚴(yán)酷的時期。在明太祖薨逝之后,由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那么在建文帝當(dāng)政階段,明朝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如何?在后世之人的眼中,建文帝是好皇帝嗎?
從百姓角度來看,建文帝算是一位好皇帝,他的好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明太祖時期政治層面管理比較嚴(yán)苛,可以說刑罰較重,宮刑等都不在話下。在建文帝登基為帝之后,對整個刑部、刑罰這塊有了很大的改善,建文帝朱允炆廢除了較為嚴(yán)苛的七十三條刑罰,使明朝所有受刑罰之人只有明太祖時期的三成。
其二明太祖時期苛捐雜稅較多,特別是江南地區(qū),稅賦之重幾乎壓得當(dāng)?shù)厝藗兇贿^氣。朱允炆登記后,立馬開始了稅賦的改革,減少稅種,減輕稅賦比例,可以說為明朝的民生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但如果從朝廷官員和地主階級層面來看,在他們眼中建文帝可以說是昏聵、甚至是極其令人厭惡的、
其一朱允炆繼位之后,提出過削藩的想法,并且也付諸了實際行動。朱允炆的幾個叔叔們的勢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削減,唯獨到削減朱棣之時,建文帝遇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難題。
其二建文帝對佛教的發(fā)展實行了限制手段,對于僧侶們來說,建文帝的這種措施遭到佛教徒們的極大抵制。
朱允炆怎么讀
朱允炆怎么讀曾經(jīng)難住了很多人,也成了他們心中的疑問。朱字的讀音zhu,想必所有人都知道。難點就是后面這兩個字允炆,這兩個字的拼音是yunwen。允的讀音是三聲,炆的讀音是二聲,還是很容易拼讀的。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親孫子,從小便聰穎好學(xué),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他的父親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biāo),也是當(dāng)時的太子。后來朱允炆的父親英年早逝,沒能繼承皇位,于是朱元璋便把皇位傳給了他。
朱允炆怎么讀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名字中還包含著很深的含義。從名字解析的角度來說,朱允炆這個名字所隱藏的含義就是獨斷獨行,遇到事情都自己解決,很少向別人求助。這樣的分析和朱允炆本人還是很相似的,在歷史上,朱允炆就是這樣一個獨斷的皇帝。他的祖父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曾經(jīng)給他安排好了一切,能讓他和他的叔叔們和平相處,當(dāng)時朱允炆表現(xiàn)的還是很贊同的。但是,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就開始有了自己的計劃,把他的叔叔們都貶為平民,甚至逼死。正是因此,才有了后來朱棣造反,搶走了他的皇位。這就是因為他的獨斷,連自己祖父的話都不聽,最終只能自食惡果。這雖然是史實,但是一個名字怎么能真正決定一個人的人格呢?朱允炆這個名字所蘊含的獨斷可能和這個人的獨斷碰巧重合到了一個人的身上。
綜上所述,就是對朱允炆怎么讀這個問題的解答。
朱元璋為什么立朱允炆為皇長孫?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公元1368年登基為帝,大力推行改革,嚴(yán)打不正之風(fēng),各地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社會呈現(xiàn)一片繁榮景象,史稱洪武之治。在朱元璋后半生的時間里,他一直在尋找一位合適的繼承人,那么朱元璋為什么立朱允炆為皇長孫,將皇位的繼承權(quán)跳過眾多的兒子們,直接傳給孫子呢?
朱元璋一生子女眾多,僅兒子就有二十六個,但是成才的卻不是很多。在朱元璋登基為帝之后,馬上冊立了十三歲的朱標(biāo)為皇太子,為了讓朱標(biāo)能夠勝任皇帝之位,朱元璋特地聘請了有名的宋濂為朱標(biāo)的老師。但人有旦夕禍福,三十八歲的朱標(biāo)因病去世,而朱標(biāo)的長子更是早年夭折,只剩下次子朱允炆。
在父親朱標(biāo)生病期間,朱允炆剛滿十四歲,但卻表現(xiàn)的極為孝順,日夜守護在父親的身邊,這種孝心深深感動了朱元璋,令久坐皇位的朱元璋又感受到了那久違的親情。朱標(biāo)死后,朱元璋又再一次為了冊立繼承人而頭疼,在他諸多的兒子之中,四子燕王的整體素質(zhì)是最為突出的,朱元璋也曾想過冊立燕王朱棣為繼承人,并為此詢問過翰林學(xué)士劉三吾,但劉三吾的回答卻令朱元璋改變了主意,劉三吾話語中堅決反對冊立朱棣為繼承人,大力支持立朱允炆為繼承人,認(rèn)為朱允炆仁義忠厚,定能治理好國政。
朱元璋在心中進行了多方位的綜合權(quán)衡后,最終決定冊立朱標(biāo)的次子朱允炆為皇長孫,繼任自己的皇位。
建文帝削藩的原因是什么
建文帝削藩是明初的一件改變歷史的大事件,同時也是后來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的導(dǎo)火索,這場明朝皇室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最終導(dǎo)致建文帝下臺,不知所蹤,而朱棣卻登上皇位,成為明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建文帝削藩的原因是當(dāng)時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由于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導(dǎo)致民怨沸騰,政局不穩(wěn)。而建文帝登基后的一個舉措便是改革吏治,用溫和的統(tǒng)治手段穩(wěn)定政局,緩和矛盾,使得當(dāng)時政壇上出現(xiàn)一股清流。但是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地方藩王勢力過大,尤其是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阻礙了建文帝的改革計劃,于是建文帝在一幫謀臣的建議下開始削藩。
但是建文帝削藩的計劃并不成功,原因是當(dāng)時建文帝剛剛登基,局勢不穩(wěn),削藩顯得操之過急,過于盲目,而且建文帝性格懦弱,根本沒有行軍打仗的經(jīng)驗,身邊又只有一些只講仁義的儒生,這些人也根本不是軍事人才,建文帝不過是被這些人蠱惑下匆匆下令削藩,導(dǎo)致藩王與中央的關(guān)系徹底決裂,也給了以燕王為首的藩王“靖難”的口實,而朱棣的膽識和實力,根本是建文帝所無法與之抗衡的,短短四年,朱棣就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順利登上了皇位,而建文帝也不知所蹤,他手下的那幫謀臣要么被誅滅九族,要么被迫自殺,建文帝的勢力被消滅殆盡,而朱棣卻在大封功臣,這場建文帝削藩最終以建文帝徹底失敗而告終。
建文帝的老師有哪些?
大明王朝創(chuàng)立于公元1368年,滅亡于公元1644年,整個王朝共存在了近三百年。在這個輝煌的王朝創(chuàng)立之初,便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一場戰(zhàn)亂靖難之役便發(fā)生在公元1399年,經(jīng)此一役,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登基為帝,成為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的原因是除奸佞,這里的奸佞指的便是建文帝的老師。那么建文帝的老師是哪些人,他們做了什么會被朱棣認(rèn)為是奸佞?
明太祖朱元璋薨逝后,皇長孫朱允炆登基為帝,成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建文帝登基之前,便極為推崇儒學(xué),分別拜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為師,潛心學(xué)習(xí)儒學(xué),這也是為什么建文帝極力主張仁政治國的重要原因。在建文帝登基后,便封黃子澄為翰林學(xué)士、齊泰為兵部尚書、方孝孺為侍講學(xué)士,黃子澄與齊泰二人更是參與國政,成為建文帝的心腹大臣。
黃子澄、齊泰等人雖然在文學(xué)上是極其有名的人物,但卻沒有治國經(jīng)驗,空有理論卻無實踐經(jīng)驗,就如同紙上談兵一樣。黃子澄等人為了確保中央集權(quán),避免發(fā)生奪位事件,向建文帝提出削藩的建議,被建文帝予以采納。朱棣之所以提出“清君側(cè)、除奸佞”的口號,針對的正是黃子澄、齊泰等人提出的削藩政策。
靖難之役爆發(fā),燕王朱棣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建文帝朱允炆落得不知所蹤。作為建文帝的老師,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人被朱棣下令處死。
探索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建文帝生死之謎是古代十大謎案之一。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側(cè)”之名發(fā)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下令火燒皇宮,朱棣在宮中尋跡三天仍舊找不到建文帝的身影,只找到馬皇后和朱文奎的遺骸。侍衛(wèi)們均不知朱允炆是生是死,找了一具殘骸說是建文帝的尸骨,尸骸被燒得根本已經(jīng)辨不出性別,沒有辦法,朱棣只能下令將其下葬。
關(guān)于明建文帝生死之謎,民間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建文帝下令火燒皇宮之后,自己與少數(shù)隨從秘道逃出,乘船前往寺廟做了和尚。而后的明成祖一直相信建文帝還在世,認(rèn)為他可能逃到海外,于是派鄭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另有一種說法便是建文帝的的確確是葬身于火海,但是他為什么要下令縱火火燒皇宮,甚至要將自己燒死呢?這似乎說不通。歷史學(xué)家對明建文帝生死之謎討論得非常熱烈,但是各抒己見,并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
南京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帶著自己保存多年的家譜找到記者,力再證明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他告訴記者建文帝當(dāng)年沒有被燒死,而是逃到了別地并且改名為讓鑾,而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孫。然而明建文帝的生死之謎終究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沒有存在足夠的證據(jù)斷定明建文帝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