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猜忌的劉邦為何僅對張良如此信任?
張良,漢初三杰之一,對于這個人估計中國人都不會陌生。他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謀圣”。劉邦所說的“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他。他也是漢初三杰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劉邦猜忌過的,從頭到尾劉邦都對他的信任有加。
一、亡國之恨 行刺秦王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祖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zhàn)國時韓國的韓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也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
秦始皇滅六國,使像張良這樣的六國舊貴族心生亡國之恨,他們很自然的就聚集在一起,仇恨的焦點只有一個就是反秦。
張良最初反秦的計劃很簡單,就是直接行刺秦始皇,因為前邊已經(jīng)有荊軻刺秦的教訓,所以在秦宮里行刺秦始皇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在秦始皇出行的路上動手,這樣成功的幾率會更大一些。
張良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并散盡家財為他打制了一只重達60公斤的大鐵錘,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公元前218年,張良得到了秦始皇東巡的消息,他和那個大力士搶先埋伏在秦始皇東巡的必經(jīng)之路——古博浪沙。當秦始皇的車隊到來之后,那個大力士扔出了大錘,可惜只是砸壞了秦始皇車隊的副車,行刺行動失敗。
秦始皇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過被刺的經(jīng)驗,時間長了也自然會防備。他每次出巡都準備四駕一模一樣的車輦,時常換著坐。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到底那輛車上坐著秦始皇。
這次不成功的刺殺事件讓張良名揚天下。秦始皇雖然躲過一劫,但是對此十分惱怒,下令全國通緝刺客。張良在家鄉(xiāng)是藏不住了,只好亡命天涯,逃到下邳(今江蘇邳州南)。時間長了就自然不了了之。張良得以“逍遙法外”。
二、拾履得書 躋身三杰
張良輔佐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本事到底是從哪里來的,誰也不清楚。他輔佐劉邦出謀劃策,燒棧道瞞項羽、修棧道渡陳倉、屢次麻痹項羽。
為劉邦的軍事行動遮掩;楚漢戰(zhàn)爭轉(zhuǎn)折關(guān)頭,明確提出拉攏英布、聯(lián)絡(luò)彭越、倚重韓信、共同抗楚的計謀;通過項伯緩解劉邦和項羽的矛盾,從容斡旋于“鴻門宴”……
張良自己說他的本事來自一個老人,《史記》中對這個故事記載的倒是蠻清楚,但是故事本事就有點夸大的神秘色彩,不過故事編的還是很精彩的,當成小說看倒是不錯。
關(guān)鍵是,這個故事圓的太好了,不但給自己加了分,還給劉邦加了分,可以說,張良有最后成為漢初三杰中最被劉邦信任的人,和這個奇怪的故事也是分不開的。
據(jù)說,有一天張良閑著沒事,到了城外的一座橋上游玩,碰見一個白發(fā)老人把鞋子丟在橋下,讓張良幫他撿起來。張良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強壓怒火幫他把鞋子撿起來,但是老人又得寸進尺提出讓張良幫他把鞋子穿上。張良最后強壓怒火幫老人穿上了鞋子。
“拾履得書”這個故事無論真假,他的精髓其實在最后,老人讓張良熟讀兵書,成為帝王師。這個事是個兩頭堵的事情。反正這件事又沒人看見,張良怎么說都行,但是對劉邦的影響就太大。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非貴族出身的帝王,出身貧寒。無論他有多么的成功,在那些舊貴族眼里就是不入流。在家鄉(xiāng)人眼里他就是個拿了人家東西不給錢的無賴,在他的老丈人眼里他就是個十足的流氓。沒人看的起他,就是當了皇帝在家鄉(xiāng)人眼里還是那個形象,改不了了。
但是張良一個故事解決了兩個人的難題,他不但說明了自己本事的出處,告訴大家自己是上天選中輔助凡人成就大業(yè)的,還告訴世人劉邦就是“真龍?zhí)熳印?,自己輔助的人就是上天選中的帝王,一下子解決了劉邦當皇帝的合法性問題。
解決了劉邦的煩惱。張良的故事使劉邦的一切行為都有了合理的解釋,都帶上了神秘色彩。劉邦從一個潑皮無賴直接成了個“半仙體”,也難怪劉邦那么信任他,這個功勞可不是韓信打幾場勝仗或者是蕭何治理國家能比的。
三、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漢朝建立后,張良、韓信和蕭何在內(nèi)的七個人被封為異姓功臣為侯,委以重任。但與其他漢初功臣不同的是,張良是漢初三杰中唯一一個一生平安的人。相比于韓信被殺,蕭何被治罪下獄。張良過的太順了。
張良在當年編造那個撿鞋子的故事時,已經(jīng)把故事給編圓滿了,既然他是神仙選中來輔佐劉邦的,劉邦怎么能殺他呢?何況張良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劉邦當時給張良的封賞條件是“自擇齊三萬戶”,齊地富庶的地方可以自己隨便挑。張良完全可以挑好地方,可他卻形同隱居一般選中了“留”這個地方。避免了劉邦的猜忌。
張良能夠功成身退,呂后也起來很大作用。曾經(jīng)有段時間,劉邦想廢掉呂后的兒子、呂后為了保住兒子的太子之位,就跑去找張良求救。張良給呂后出主意說:“當今天下有4位大賢人,皇上想見卻見不到。
太子若能請他們?yōu)樯腺e,皇上看見了肯定會對太子刮目相看,就不會廢掉太子了。”呂后按照張良的主意。花重金請出四位賢人輔佐太子,劉邦果然對太子的能耐刮目相看。
廢太子的事就再也不提了。呂后對張良自然是感激萬分。朝里有了呂后幫忙,等于又多了個靠山,這下,只要不謀反,想死也死不了、張良的智謀之深從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來。
劉邦要封張良為大功臣 張良為什么堅決推托?
當年項羽消滅大秦王朝后,他開了一次英雄大會,對天下的各大諸侯進行了分封。但是因為項羽感情用事,使得很多人都對他的分封不滿,致使英雄大會后,不是今天這個諸侯造反,就是明天那個諸侯言變。
總之項羽在西楚霸王的位置上就沒有過一天安穩(wěn)的日子。而正是因為這些諸侯的叛亂,使得劉邦在漢中得到了喘息和厲兵秣馬的機會,為他的東歸創(chuàng)造了條件。
此時天下形勢基本已定,這么多功臣鞍前馬后拼死拼活還不是圖個功名利祿?還不是圖個封妻蔭子?于是劉邦版的英雄大會順應(yīng)形勢召開了。大會開始后,劉邦先客套了幾句,然后就直接進入了主題,對各大功臣進行了分封,名單如下:
蕭何封酂侯。曹參封平陽侯。周勃封絳侯。樊噲封舞陽侯。酈商封曲周侯。夏侯嬰封汝陰侯。灌嬰封潁陰侯。傅寬封陽陵侯。靳歙封建武侯。王吸封清陽侯。薛歐封廣嚴侯。
陳嬰封堂邑侯。周紲封信武侯。呂澤封周呂侯。呂釋之封建成侯。孔熙封蓼侯。陳賀封費侯。陳豨封陽夏侯。任敖封曲阿侯。周昌封汾陰侯。王陵封安國侯。審食其封辟陽侯。
大家看到這里,肯定會問,怎么不見漢中三杰張良及“盜其嫂”陳平的分封???各位別急,奶酪有的,面包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是劉邦故意賣的關(guān)子,他把自己最為信任的兩大謀臣放在最后來分封,就是想把最具懸念的留到最后揭曉。
待眾人的聲音平息后,劉邦開始揭曉最后的懸念了:賞張良三萬戶,封為留侯。
這張良自劉邦一統(tǒng)天下后,他就整天待在家里修身養(yǎng)性。今天的英雄分封大會他本來也不想?yún)⒓?,但劉邦派人請了他幾次,礙于情面他只得來出席。面對劉邦的分封,張良卻不買賬,推托道:“臣自愿在家閉門練功,不愿再受封侯累贅。”
這時劉邦來了個霸王硬上弓,這個侯你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這世上居然還有逼別人當侯的,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就好比武俠小說中一些名師高人強行收自己喜歡的年輕后輩為徒一樣。
當然,張良之所以總是推托,除了他一貫謙遜的作風外,還有更重要的是他從《太公兵法》中學到了“上興邦安國,下全功保身”之法,悟出了功成名就后就該隱退的道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由來是歷代皇帝的慣用伎倆。單從這一點來看,張良比韓信明顯高出了N個等級。
最后分封的是陳平,他被封為戶牖侯。當聽到劉邦的分封時,陳平雙膝跪地,淚流滿面地說:“臣無功無德,請陛下另封他人?!?/p>
劉邦就說了,你怎么沒有功勞了,你的很多計謀都很好啊。沒你的妙計我能打敗項羽嗎?陳平說這一切歸功于一個叫魏無知的朋友。他說當初如果沒有魏無知的推薦,微臣哪能為陛下效力呢?聽完陳平的解釋,劉邦對他更是刮目相看,當即宣魏無知進宮,賞了他黃金千兩。
這次分封看似皆大歡喜,但實際上藏有隱患。這些文臣受封時,那些沖鋒陷陣的武將們就不服了。他們說,我們是用鮮血和汗水換來這個侯的封號,像蕭何等人哪里上過前線呢?為什么要封他為侯,而且還排在第一的位置呢?
劉邦沒有直接與這些武將們進行理論,而是不急不慢地講了一個獵人和獵狗的故事:追殺野兔,靠的是獵狗;而發(fā)號施令,靠的是獵人。
劉邦知道這些武將們終將會明白他這句話的,沒有這些文弱書生們“運籌帷幄之中”,就算他們勇冠三軍,那又如何?能“決勝千里之外”、能打下這江山嗎?
外族人分封完畢,接下來劉邦還對自己家族的人進行了分封。
長兄劉伯早逝,無封。次兄劉仲封為代王,管轄代地。小弟劉交封為楚王,管轄淮河以西。堂兄劉賈封為荊王,管轄淮河以東。劉肥(劉邦的情婦曹氏生的兒子),被封為齊王。呂后的兒子劉盈早就定為太子了,這里就不用再分封了。
分封完畢后,劉邦的老爹劉老公不服了。他提出了抗議,說是自己的大兒子劉伯盡管英年早逝,也應(yīng)該追封他一個侯爵,不應(yīng)該什么都沒有。
其實,劉邦當年當流氓時,大嫂對他很是冷淡,一年四季想到他家打打牙祭都不行,對此劉邦懷恨在心,這次分封自然沒答理他們。但劉老爹畢竟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因此對劉邦進行了苦苦相求。
劉邦最后被逼急了,又礙于老爹的顏面,最后決定還是封一個侯給他當:武哀侯。封他的兒子劉信為羹頡侯。不過劉信被封為侯后卻喜怒交加。
喜的是自己終于也被封為侯了,怒的是誰當了這個侯也不會好受。這倒不是說劉信封的侯空有侯名沒有實權(quán),相反實權(quán)還很大,但問題是這個侯的封號太不雅觀了點——羹頡的意思是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