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是誰?姜維還是諸葛亮?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勛勞”之說?!度龂尽返淖髡哧悏蹖λ脑u價并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鑒》的評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責(zé)姜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而大多數(shù)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軍一攻即亡。歷史上的姜維是象后人所評價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嗎?先讓我們來仔細的看一看姜維的北伐。
歷史上姜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義所說的九次。其中勝利五次,相持四次,兵敗兩次。戰(zhàn)線已從孔明時的五丈原、子午谷推進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當時魏蜀的實力來看,能做到如此已經(jīng)很不易了。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wèi)成都的安全,這個戰(zhàn)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么姜維只是在延續(xù)諸葛亮的錯誤而已。(實際上這種戰(zhàn)略也是完全正確的)況且在諸葛亮死后,姜維獨力支撐,他身邊可以稱之為將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通過11次北伐,將曹魏遏止于秦嶺一線,使其在30年里沒有對蜀漢發(fā)動一次進攻,并且一直處于戰(zhàn)略防守,實在難能可貴。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于過早被滅亡。其實這種觀點實在是大錯特錯。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說孟昶“十七萬人齊解甲,寧無一人是英雄”了。況且諸葛亮死后,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太過張狂。董允過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quán),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然后加以謀害。在這種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姜維仍然能在戰(zhàn)斗中不斷取得勝利,使司馬昭嘆日:“姜維屢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指責(zé)他呢?
后主既降,劍閣成了孤軍。姜維不服輸,他要兌現(xiàn)與諸葛亮的承諾。在國破主降的情況下,他唯有利用鄧艾和鐘會不合這個唯一的條件來博一下,作為一名智將,來施展他個人舞臺上最后的一次奇謀!詐降?。?!借鐘會之手除去鄧艾,然后策動鐘會謀反,抵抗司馬昭派出的增援部隊,最后除去鐘會,復(fù)興蜀漢。由于鐘會行事不密,軍士嘩變,姜維、鐘會、張翼皆死于亂軍之中。而姜維更是死后被剖尸。姜維那絢爛的一生也就此結(jié)束,時年五十有九。姜維其實可以有許多的選擇,國君都降了,他本來就是魏將,他為什么不可以降!但姜維沒有降。姜維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樣自殺來博個忠烈的名聲。他沒有。他已經(jīng)五十九歲了,在當時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換來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贊譽。但是他沒有!他還要奮起一博,雖事敗身死,三族盡滅,姜維始終都沒有放棄希望,他奮斗到了最后一刻,正確地說直到姜維倒下的那一刻,蜀漢才算是真正滅亡......
歷史是公平的,它讓那些酸腐文人的筆墨無法阻擋我們看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備的,為蜀漢獻出自己畢生才能的姜維——姜伯約。
西蜀之亡,非亡于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魯訊先生稱為“智而近妖”的諸葛武侯手上。
當年劉玄德在日,仁義之名滿播天下,雖然他本身只不過是個虛偽的偽君子,但無可非議他在當時吸納了一大批頂尖人才。徐州城破,關(guān)云長投降后被漢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賞,可是在聽到劉備的消息之后依然拋下好友張遼、徐晃等人奪關(guān)斬將而去;張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卻主動向劉備拋出繡球,引他入蜀滅亡舊主劉璋,其號召力可見一斑。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前半生雖然窮困潦倒,東投西靠,卻始終未如二袁、呂布等無能之輩般被曹操逐一殲滅。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自稱如魚得水,在開始的時候,諸葛亮確實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當時武侯只能出謀劃策,決定權(quán)依然掌握在劉先主手上,所以當時劉備陣營中的諸多名將得以人盡其用,如張翼德義釋嚴顏、黃忠定軍山大破夏侯淵、趙子龍威震漢水、關(guān)云長水淹七軍等戰(zhàn)役,張、黃、趙、關(guān)等人接到作戰(zhàn)指令之后自行決策出戰(zhàn),靈活自如,所以當時西蜀建國后形勢一片大好。
好景不長,呂子明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魏吳聯(lián)兵大破關(guān)羽,劉備出兵伐吳卻被陸伯言火燒連營全軍覆滅,臨死前托孤給諸葛亮。諸葛亮上臺之后大包大攬,文治武事事事親力親為,嚴重影響了接班人的培養(yǎng),他又痛感于漢之覆滅,提出了“親賢臣,遠小人”的主張,可是他矯枉過正,令蜀漢的人才政策出現(xiàn)了嚴重失誤,不但沒有糾正劉備時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趙子龍,終其一生,戰(zhàn)功無數(shù),出征時的職務(wù)卻都不過是中護軍之類,打仗有份,分功無份,而且不單劉備在日封官遠比不上與劉備有兄弟之情的關(guān)張、出身名門的馬超,就連劉禪在諸葛亮死后封謚舊日文臣武將也沒有他的份,到最后還是姜維等人連名上書才為他爭取到身后的榮譽),而且將人才品行放到了才干之上,重用的董允、蔣琬等文官雖然不是無能之輩,而且一個個清正廉明,但距離治國之才卻相去甚遠。馬謖是當時蜀少有的智謀之士,可以成為一流的軍師,可武侯卻讓他和自己一樣當了大將,失了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當,卻推罪馬謖,上演了一出“揮淚斬馬謖”。而他帶兵出征時每每故弄玄虛,搞得手下眾將只能聽令行事,毫無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像魏延獻計奇襲關(guān)中就被他斷然否決,結(jié)果六出祁山而無功,最后自己也被司馬仲達拖死在軍中,臨死還疑心魏延有謀反之心,遺計給楊儀殺了魏文長。李嚴本是蜀中大將,因為犯了過失被諸葛亮打入冷宮,諸葛亮死后李嚴自嘆終身不能再得復(fù)用,可見諸葛亮的家長作風(fēng),他貶的人就算自己死了也沒人再敢起用。
諸葛亮死后,因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了姜伯約之外,已經(jīng)再沒有其他出類拔萃的人才。反觀曹魏,當年曹操用人唯才是舉,陳孔璋為袁本初作檄文大罵他一家三代,袁紹被沒后,孟德卻以“此可愈頭風(fēng)”為由將他收入帳下。當年為敵兵所敗時他說:“唯魏種且不棄孤?!蔽悍N卻偏偏舉全城向敵軍投降,及至之后他生擒魏種,左右請殺之,他卻說:“唯其才也?!庇轴尪弥km然在對待張松的態(tài)度上出現(xiàn)失誤,令自己一統(tǒng)天下的愿望始終未能實現(xiàn),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卻一直在魏和之后的晉得到了延續(xù)。鄧士載出身貧寒,在魏卻連受提拔,總督諸軍抗蜀,令姜維不得越雷池一步。到晉伐蜀伐吳時,晉依然人才輩出,遙遙領(lǐng)先于蜀吳。
在人才對比如此失調(diào)的情況下,姜維以一省之力以攻代守,力抗擁有全國領(lǐng)土三分之二的魏,而且勝多負少,足可稱得上是一代將才,可惜武侯遺毒太深,西蜀終于滅亡。
公元263年,鐘會,鄧艾領(lǐng)大軍征蜀。由于后主聽信師巫之言,不肯按姜維之言派廖化守陰平、張翼守陽安,只在宮中飲宴歡樂,而黃皓竟隱匿告急文表(此人后被凌遲真是死有余辜),致使?jié)h中天險被鐘會一攻及破。漢中已失,姜維采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可惜他沒有聽從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過他也無人可派。自己這大將軍都只能在沓中避禍,何人又能在朝中調(diào)動兵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點,要不然......鐘會十六萬大軍在姜維八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鐘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馬貌之軍,綿竹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后,順利進至成都城下,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稌x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zé)姜維應(yīng)該在鄧艾奇襲江油、綿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wèi)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我認為這個指責(zé)太過牽強。綿竹一破,天險已失,姜維此時撤保成都無異于自掘墳?zāi)?。況且成都投降之后,姜維才知道情況,如何能撤兵回救呢?應(yīng)該受到指責(zé)的是那個江油守將馬貌和死后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鄧艾出摩天嶺時不過兩千疲憊之師,江油守將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嚴整,鄧艾必死無葬身之地。再說諸葛瞻,他不僅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yōu)點,而且不識兵法。當江油城破后,他應(yīng)該是據(jù)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zhàn)鄧艾,也無須向東吳求救。只要姜維得知后,派廖化、張翼等帥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劍閣,自帥本部大軍數(shù)萬來救,棉竹之圍自解。鄧艾不過自帥本部3萬人馬孤軍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線,在江油也沒有休整,已是疲憊之師,只憑一口力氣。鄧艾只能依靠速戰(zhàn),疾入成都,從而占據(jù)主動。他害怕正是蜀人據(jù)前山之險以待姜維。他說:“......倘被蜀人據(jù)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遷延日久,姜維兵到,我軍危矣”。所以他寫勸降書激怒諸葛瞻,誘其決戰(zhàn)。兩軍對決,諸葛瞻那里是老謀深算、舊經(jīng)沙場的鄧艾的對手。鄧艾一擊而勝,然后輕取成都。唉!諸葛瞻呀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只是辜負了你父親一生的心血呀!
唯一能糾正諸葛亮戰(zhàn)略錯誤的人——馬謖
公元225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之時,此人為諸葛亮送行時候提出平定叛亂要采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的戰(zhàn)略,諸葛亮接納此建議,故有后來的“七擒孟獲”一段佳話。
諸葛亮南征歸來,適逢曹睿即位,魏國派司馬懿總督雍、涼兵馬,孔明聞之大驚,深恐日后司馬懿成蜀中大患,意欲先發(fā)制人。此人說:“丞相剛剛平定南方,軍馬疲憊,只宜存恤,豈可遠征?我有一計,可除司馬懿。”后來此人巧獻反間計,曹睿果然將司馬懿削職為民。
然而此人在街亭保衛(wèi)戰(zhàn)中的一次失敗,導(dǎo)致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中記載是死在獄中)。此人就是馬謖,一個偉大的軍事天才,悲劇的主人公。而諸葛亮在殺掉馬謖后,北伐一次次不可避免地以失敗而告終。
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嫁錯郎,或還能改嫁,還有一線生機。入錯行,而且還堅持,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zāi)。馬謖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的馬謖,因為先后被劉備和諸葛亮所誤而葬送性命,假如遇到知人善任的曹操,假如他的運氣好一些,也許他的結(jié)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馬謖的悲劇自劉備開始,劉備白帝城托孤,對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史上未載是什么原因讓劉備莫名其妙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來。但書中記載,諸葛亮和馬謖親同父子,難道是劉備懼怕軍事才能一流的馬謖和諸葛亮聯(lián)合起來,實力更加強大,從而威脅劉禪的地位?而以后的事實也證明,諸葛亮并沒有把劉備的話放在心上,對馬謖,他有自己的見解,他對馬謖的評價為“匡世奇才”,而且十分敬重他,行軍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談,徹夜謀劃。
街亭一戰(zhàn),事關(guān)重大,直接關(guān)系到此次北伐的勝敗。深知此戰(zhàn)重要性的諸葛亮為什么不派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魏延、吳懿、趙云等人擔(dān)當,而不顧眾人的反對,“逆天行事”,一意孤行,讓一個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馬謖擔(dān)任大事呢?馬謖平常只是作為一個智囊和謀士,雖然從未帶兵打仗進行實戰(zhàn),但諸葛亮對馬謖的才能太信任了,也想讓自己的愛將借此關(guān)鍵一戰(zhàn)建功服眾,日后好付之重托。所以在馬謖請令的時候,諸葛亮沒有拒絕,而是向他講了此戰(zhàn)的重要性,再加上馬謖又立了軍令狀,這就更加增加了諸葛亮的放心程度。然而,諸葛亮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的克星老對手司馬懿親自率二十萬大軍爭奪街亭,別說馬謖的兩萬五千人,就是換了魏延趙云等大將帶領(lǐng)全軍出戰(zhàn),也不一定是司馬父子的對手。后人都笑馬謖夸夸其談,只會紙上談兵,山上扎寨,犯了兵家大忌,是因為戰(zhàn)術(shù)錯誤而導(dǎo)致的失敗,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觀的,更是對一位軍事天才的侮辱。諸葛亮對困難形勢的估計不足才是導(dǎo)致此次失敗的關(guān)鍵。倘若真要以成敗論英雄,就那么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折兵損將,空手而回,最后還在五丈原搭上了性命,你能說諸葛亮沒有才能?你能說諸葛亮戰(zhàn)術(shù)錯誤?上天注定司馬氏當興,誰也擋不住,別說馬謖擋不住,諸葛亮擋不住,就是椰風(fēng)來了,也擋不住。魏蜀吳注定是為司馬炎作嫁衣裳的。
街亭失敗,不是諸葛亮用人失誤,也不是馬謖戰(zhàn)術(shù)不對,而是因為敵人實在太強大太狡猾,便是聽王平的當?shù)涝?,失敗還是必然的,只是失敗的過程不一樣而已??蓱z那馬謖運氣實在太爛,不僅輸?shù)暨@關(guān)鍵的一仗,連翻本的機會都沒有,而且還立了倒霉的軍令狀,又不能像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關(guān)羽(也立了軍令狀)一樣有個帶頭大哥罩著,加上諸葛亮北伐失敗,回去沒法和皇帝交代,只好大義滅親,揮淚斬了馬謖。我相信,諸葛亮那一刻的淚水不是從眼里流出來的,而是從心里流出來的。
此后,諸葛亮一次次發(fā)出了“吾遍察諸將,皆無人可授”的悲嘆,可見諸葛亮對馬謖情有獨衷,至死不能釋懷。他臨終前一定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我當初聽蔣琬勸告不殺馬謖,如果幼常一直在我身邊出謀劃策,為我分擔(dān),今天的結(jié)果還會是這個樣子嗎?”
諸葛亮北伐最信任的武將——趙云
在諸葛亮的事業(yè)中,趙云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諸葛亮最信得過的將領(lǐng),當然,他也是對諸葛亮謀劃支持最堅決的大將。
智勇雙全,一身皆膽;賢明恃重,忠肝義膽;功齊關(guān)張,甘列其后;蜀軍支柱,常勝將軍。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定南)人。自幼剛正雄壯,喜好練武,遇事善于思考,肯動腦筋。青少年時期喜武但不逞強,有勇但不斗勇。曾先后在袁紹、公孫瓚帳下為將,但因此二人皆非仁德之明主,遂改投劉備,與劉備一見如故,倍受重用,從此追隨劉備,直至病逝。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為曹操所敗,與妻小在當陽失散。這時,趙云為尋回劉備妻小,毅然掉轉(zhuǎn)馬頭,殺回曹軍之中,上演了一場"長坂坡之戰(zhàn)"。云在曹操百萬大軍中殺得七進七出,懷抱幼主、保護甘夫人,來往沖突,如入無人之境.最終砍倒曹軍大旗兩面、奪槊三條、神劍一柄;砍殺曹營名將五十余員、士兵不計其數(shù)。后人有詩贊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幼主,只有常山趙子龍?!壁w云這種忠心耿耿,舍身忘死的拼殺精神,深得劉備和眾將士之贊譽。
諸葛亮被劉備拜友軍師后,劉備手下三員大將(關(guān)羽,張飛,趙云)只有趙云能夠毫無怨言地聽命于他。關(guān)羽只聽大哥劉玄德的吩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張飛脾氣暴怒,難認駕馭。只有趙云忠實沉穩(wěn),誰說得正確他都能聽。
諸葛亮備戰(zhàn)新野,主要靠趙云實施;諸葛亮出使東吳,只吩咐趙云接應(yīng);諸葛亮入川,成都軍情緊急時,又是調(diào)趙云到成都會師;諸葛亮定南中,以趙云為主將;諸葛亮北伐,在趙云活著時,每次都請他出馬。所以,在諸葛亮的事業(yè)中,趙云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諸葛亮最信得過的將領(lǐng),當然,他也是對諸葛亮謀劃支持最堅決的大將??梢哉f,沒有趙云的大力支持,諸葛亮的許多計謀無法實施。所以,在劉備的將領(lǐng)中,諸葛亮最喜愛和信任趙云。
公元212年,孫權(quán)乘劉備進軍益州時,派遣部將周善到荊州接回其妹(也是劉備夫人),并欲挾持劉禪作為交換荊州的人質(zhì)。趙云聞知,立刻帶兵攔截,單身一人跳上敵船,斬了周善并奪回劉禪。粉碎了孫權(quán)的陰謀,再次為劉備立下大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9年),曹操發(fā)兵二十萬來爭奪漢中。他把糧米運到北山之下,堆積如山。黃忠認為敵糧可取,引兵前去,但過了約定時間尚未回營。于是趙云帶了幾十個騎兵出營探視,正碰上曹操大軍。趙云突遇大軍,絲毫不亂,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曹兵始遭趙云猛然沖擊,陣勢散亂,但不久就圍攏起來。趙云救出黃忠,奮力殺出重圍,已靠近自己營寨。但他發(fā)現(xiàn)部將張著在敵陣受傷被圍,遂又殺入重圍,救出張著,潰圍而出。曹軍在后緊緊追趕。沔陽長張翼見曹兵追來,提議讓軍士閉門拒守。然而趙云不但不關(guān)城門,反而命令將營門大開,令將士偃旗息鼓。曹操大軍追到,見營門大開,不見旌旗,不聞金鼓,懷疑有伏兵,引兵欲退。曹兵剛一轉(zhuǎn)身,趙云一聲令下,營中將士萬弩齊發(fā),趙云更令營中擂鼓,鼓聲大震,號角齊鳴。曹軍驚駭,自相踐踏,擁到漢水旁邊,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shù)。次日,劉備特意來到趙云昨日作戰(zhàn)之處,指點評說,欣然贊益:“子龍一身是膽也!”從此將士們愈發(fā)佩服趙云,稱他為虎威將軍。
趙云是三國時期一位叱詫風(fēng)云的勇猛戰(zhàn)將。他的武藝不在張飛之下,但對士卒的關(guān)懷和愛護卻遠非張飛所能比;他的韜略毫不遜于關(guān)羽,但卻能謙虛謹慎,尊重他人,從無恃才做物之心。趙云身為行伍出身的戰(zhàn)將,個人修養(yǎng)良好,賢能而明達,深受其他將帥敬重,深得士卒熱愛!
趙云一生征戰(zhàn),該勇猛時,他能勇貫三軍,該謹慎時,他能心細如發(fā)。對于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打了勝仗他從不驕做狂妄;打了敗仗,細心組織撤退,力爭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部隊失敗的局面下,趙云能夠穩(wěn)定局勢,帶好部隊,避免兵敗如山倒的頹勢出現(xiàn)。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蜀軍直取眉縣,進攻漢中,初戰(zhàn)取得巨大勝利。但因馬謖用兵不當,失去戰(zhàn)略要地街亭,蜀軍處于被曹魏追殺的狀態(tài)下。趙云所率部隊,兵力單薄,與敵進攻部隊眾寡懸殊,在敗局已定,獨臂難支的形勢下,趙云組織失敗的部隊,彼此掩護,步步為營,且戰(zhàn)且退,在敗退之中沒有讓敵人占到一點便宜。一直把蜀軍安全撤回蜀國內(nèi)。在這場失敗的戰(zhàn)爭中,本無趙云的責(zé)任,但他卻自請降職,貶為鎮(zhèn)軍將軍,表現(xiàn)了一位將帥的優(yōu)良品質(zhì)。
戰(zhàn)場上的趙云,叱詫風(fēng)云,驚天動地,已如上述。平常日子里的趙云,立身正直,謀國公忠,臨事不茍,審慎有識,也深受人們的愛戴。趙云與謀國事,也是殫精竭慮,出于公忠,因而一方面,見識與眾不同,一方面又非常得體。
建興七年(公元229),趙云病逝。后主劉禪依姜維等人之議,為趙云謚號,經(jīng)過一番討論,決定追謚趙云為“順平侯”。且因趙云征戰(zhàn)一生,未嘗敗績,后人遂稱云為“常勝將軍”。
最后,讓我們用一首詩來形容這位“常勝將軍”的輝煌一生:“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guān)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yīng)流百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