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要在九月初九當皇帝?武則天稱帝時間
武則天為何要在九月初九當皇帝?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
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在我國的歷史上九月九發(fā)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最著名要數(shù)武則天九月九登基當皇帝了,為什么她要在這天呢……
唐睿宗載初元年(公元690年)就在這一年的九九重陽節(jié),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己改名武瞾,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tǒng)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那么,武則天為何在一千三百二十年前重陽節(jié)登基稱帝?九月九日的重陽節(jié)對于一代女皇武則天有什么特殊意義呢?
武則天是唐都督武士彠的次女。武士彠掌握數(shù)州的軍政大權(quán),但他終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戰(zhàn)亂平步青云。所以,駱賓王在《討武氏檄》中說武媚娘“地實寒微”。武則天雖然祖籍山西文水,但是她卻在四川利州度過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她十二歲時父親去世,她和母親受到族兄的虐待。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歲的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李世民最初對她也非常寵愛,賜名“武媚”,宮人皆稱“武媚娘”。不久,她就被唐太宗冷落到了一邊。以致于武則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李治建立了秘密不倫感情。
二十二年后,唐太宗駕崩,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被打入感業(yè)寺出家為尼。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蕭淑妃專寵后宮,獨霸龍床,深為王皇后嫉妒。永徽二年,皇后召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這年武則天已經(jīng)二十六歲。武則天回宮后就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唐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被冊封為昭儀,后來還為唐高宗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取名李弘。隨著地位的變化,武則天的欲望也隨之水漲船高,開始動起了當皇后的念頭。此時,王皇后和蕭淑妃又聯(lián)手結(jié)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于后宮。
武則天工于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富有才氣。二十七歲時產(chǎn)下長女,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后,她就親手把女兒給殺死了。唐高宗大為震怒,于是起了廢掉王皇后的念頭。
當時朝廷以國舅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quán)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的政策,因此使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唐高宗這時已經(jīng)企圖借“廢王立武”政策重振皇權(quán)和朝綱,打擊元老大臣勢力。于是,武則天開始成為唐高宗政治上銳意進取的“盟友”。
在武則天的謀劃和支持下,唐高宗重賞第一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讓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于是,便紛紛轉(zhuǎn)向支持立武則天為后,在朝廷上形成了一股“擁武派”,打破了原來元老大臣勢力獨大的鐵板一塊的局面,后來元老大臣中的李勣也默許了唐高宗“廢王立武”的政策。
于是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隨后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后和蕭淑妃,并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同時為高宗出謀劃策,采用先易后難的策略,先后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等一幫元老大臣,最后除掉了三朝元老長孫無忌。至此,唐高宗基本實現(xiàn)了君主集權(quán)?!皬U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guān)隴貴族集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quán)不振的情況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初患風疾,開始讓武則天處理部分政務(wù)。從此,武則天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唐高宗旨意。在此期間,出于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朝政處理得十分順利,特別是在隋末唐初屢屢受挫的高麗戰(zhàn)場,自顯慶五年后頻頻告捷,唐朝疆域也得到迅速的擴大。
隨著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則天獨自處理朝政的機會越來越多,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開的勢力,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滿。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和宰相上官儀商議對策,決定廢掉武則天。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密謀最后因為武則天搶得先機、反應(yīng)敏捷、處理得法而流產(chǎn)了。為了加強對朝政的控制,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時人把她與唐高宗并稱“二圣”。
麟德二年十月,武則天參加了泰山封禪,隨后還提議高宗給大臣賜爵加價。通過這些舉動武則天擴大了政治影響力,收買了人心。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武則天將唐高宗的皇帝稱號改為“天皇”;自己則稱“天后”,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此后,她開始扶植外戚,為改朝換代做準備;同時武則天針對當時情況向唐高宗提了十二條建議,史稱“建言十二事”,這是武則天第一次獨立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lǐng)。
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改立李賢為太子,不久武則天又借故將其廢黜,立三李顯為太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駕崩,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改元嗣圣,冊封武則天為皇太后。
第二年,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武則天臨朝稱制,從此武則天開始了真正獨斷朝綱的時代。同年九月,徐敬業(yè)在揚州會聚了十萬人馬,發(fā)動了一場針對武則天的叛亂,武則天派遣三十萬大軍迅速平定了叛亂;與此同時武則天誅殺了顧命大臣裴炎等人,基本清除了朝中的反對派。她還設(shè)計逼反李唐宗室,借機大開殺戒;掃除稱帝的障礙。為了打擊潛在的對武則天不滿的人,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則天開始獎勵告密之人,任用酷吏。
在打擊反對派的同時,武則天還造祥瑞,建明堂,并在佛教經(jīng)典《大云經(jīng)》中找到了女人稱帝的依據(jù),為自己稱帝大造輿論。垂拱四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號“圣母神皇”,向稱帝試探性地邁出了一步。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這年重陽節(jié),武則天廢睿宗李旦,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武則天以六十七歲的高齡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tǒng)女皇帝。
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為了讓自己登基稱帝、君臨天下更名正言順,武則天將自己的名字改名武瞾,“瞾”就是日月當空的意思,正應(yīng)了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之數(shù)。再加上九月初九的“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武則天在這一天登基稱帝,就是想讓自己的“武周王朝”長久傳世,綿延不絕。
九九重陽,不僅與“久久”同音,而且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包含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而此時武則天已經(jīng)六十七歲高齡,年己古稀,因此,她希望自己能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永遠君臨天下,把持“武周王朝”的朝政。
然而,讓這位一代女皇沒有想到的是,在她登基稱帝之后僅僅過了十五年,也就是偶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朝中大臣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lián)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fā)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迎唐中宗復(fù)位。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撒手人寰,享年八十二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p>
武則天去世后,在唐朝京師長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之上的陵墓前留下了一塊“無字碑”。自古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倍嗌偃藶榱肆裘?,費盡心機自己樹碑立傳。那無處不見的墓志銘,可謂應(yīng)有盡有。但是,一代女皇的墓碑竟然沒有刻一個字,這讓無數(shù)的后人產(chǎn)生無盡的猜想。也許是這位千年前的一代女皇,當初就有一點“自知之明”,所以她為自己立下了這塊“無字碑”。她想用無字的空白,留給后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讓歷史去填寫自己的功過是非。如今,這塊“無字碑”依然站立在梁山之上,默默地訴說這位一代女皇的千秋功罪,訴說千年前的那段血與火、情與欲的滄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