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誰家無忠臣: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
自古誰家無忠臣,歷朝歷代,都少不了為自己主公流盡最后一滴血的人,哪怕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后周故將李筠也毅然舉兵叛宋,最后兵敗身亡。
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fā)連中。后唐時應募入軍伍,隸屬后唐秦王李從榮麾下,后唐末帝清泰(934——936年)初年遷為控鶴指揮使 。
后晉出帝開運(944——946年)末年,契丹遼太宗率兵攻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滅后晉。李筠被燕王趙延壽召為部將,但不久即出謀聯(lián)合晉軍諸將擊敗契丹留守將領耶律解里的宋太祖部隊,收復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縣)。此時,后漢高祖劉知遠于晉陽(今太原市)稱帝,李筠率部投奔晉陽,被任命為博州(治所在今山東聊城)刺史。
后漢樞密使郭威出鎮(zhèn)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保舉李筠為先鋒指揮使,又為北面緣邊巡檢。后漢高祖乾祐三年( 950年),郭威叛漢攻入汴京,李筠與郭崇威隨從作戰(zhàn),于留子陂擊敗后漢大將慕容彥超(劉知遠之弟),建立功勛。廣順元年(951年),郭威革漢祚稱帝,是為后周太祖。太祖論開國功績,遷李筠為昭義軍(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市)節(jié)度史、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后數(shù)年之間,后周世宗屢次與北漢構兵。李筠駐潞州,以奇兵屢破支援晉陽(北漢)的遼軍,因功加封兼待中。從顯德二年到六年(955——959年),李筠連年與北漢作戰(zhàn),先后攻克遼州(今山西左權縣)與長清寨等,俘獲刺史、大將數(shù)百名。周世宗即位后,李筠因功榮進太尉。
面對新政權,后周舊臣中識時務者則俯首稱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擺布者,尤其是昔日與宋太祖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們。周世宗去世后,懷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趙匡胤一個?只是趙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機會,但并沒有打消他們的念頭,他們?nèi)栽诘却龝r機去實現(xiàn)自己的帝王夢想,李筠和李重進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鎮(zhèn)守潞、澤、沁等州達8年之久,他為人驕橫跋扈,連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繼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為中書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寶。
厚祿來籠絡這位后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將使者拒之門外。經(jīng)過幕僚反復勸說,他勉強接待了使者,但卻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掛起周太祖的畫像放聲大哭,表示對宋太祖的強烈不滿。此事被北漢國主劉鈞所知,便許諾幫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長子李守節(jié)不同意父親的做法,但勸阻無效。
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見不一,任命李守節(jié)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圖。李筠也趁機派兒子入京,以窺伺朝中動向。李守節(jié)入宮,太祖開口便叫他為太子,嚇得李守節(jié)魂飛魄散,連連叩頭表示效忠新君。太祖讓李守節(jié)回去勸李筠打消造反的念頭,哪知李筠不聽兒子勸告,于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無謀,他沒有采納幕僚們的一些正確建議,竟率軍直搗汴京。太祖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和王全斌等人率軍平叛。此時,曾答應出兵相助的北漢劉鈞卻坐山觀虎斗,竟按兵不動。石守信在兩軍的初次交鋒中大敗李筠,打擊了他的銳氣。同時,太祖又率軍親征,李筠連遭敗績,退入澤州城。太祖親自指揮各軍攻城,澤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節(jié)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亂被平定。
當李筠反宋時,南方的李重進欣喜若狂,連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處聯(lián)絡南北夾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卻去了汴京,將李重進的計劃詳細告知了太祖。當時由于應付李筠之事,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戰(zhàn),太祖讓翟守珣回去設法拖延李重進起兵的時間。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詆毀李筠不足與謀大事,勸李重進不要輕舉妄動。志大才疏的李重進果然中計,沒有及時起兵,錯失了良機。
年輕的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不過,他是個好皇帝,勤政愛民,對原先后周的大臣一個不殺,全部提拔重用,宋朝的政權很快就穩(wěn)定下來了,內(nèi)部是很穩(wěn)定,但是有兩個重量級的后周人物確對趙匡胤亮起了紅燈,第一個就是李筠,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幼年從軍,以勇力著稱,史稱能開百斤硬弓。在后唐時期就已經(jīng)名聞軍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為昭義軍節(jié)度使,駐守潞州(今山西長治),幾乎以其一部之力來抵擋整個北漢。接到趙匡胤安撫的圣旨,李筠恭恭敬敬的表示了順從新的宋王朝,但是,北漢皇帝劉鈞給他來了一份雞毛信,讓李筠寢食難安,劉鈞提出聯(lián)手干掉趙匡胤。就在李筠矛盾猶豫之際,另一個駐扎揚州的后周元老重臣李重進也派人聯(lián)絡他,而且,李重進為了表示誠信,已經(jīng)提前準備起義了。 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四月,原后周昭義節(jié)度使(河東野戰(zhàn)軍總司令黨政軍一把手)李筠決定正式造反。這時距離趙匡胤創(chuàng)建宋朝才剛剛過去了100多天。李筠決心也學學趙匡胤,全中國的皇帝太多了。這就是趙匡胤下河東的原版,他征討的是河東野戰(zhàn)軍總司令李筠。當時大宋的形勢也是像《下河東》里唱的那樣“王登基二十年干戈未定,亂五代盡都是各霸稱雄”?!皷|西殺南北戰(zhàn)三方平定,偏偏的又反了河東白龍”,事實上,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第一仗就是跟所謂的“河東白龍”李筠打的。
趙匡胤跟李筠打得很辛苦,而且第一仗就輸了。事實上,李筠最大的優(yōu)勢不是天時或者人和,他的司令部風水很好,他占了絕對的地利。
潞州,古稱上黨,高居太行山之脊,所謂“居天下之肩脊,當河朔之咽喉”,是絕對的兵家必爭之地。而他的手下更加不乏深謀遠慮之輩,問題是,李筠特別跟歷史上的項羽相像,剛愎自用,不聽人言。他驕傲的說: “吾有儋珪槍、撥汗馬,何憂天下不平哉” 李筠的開局不錯,他的第一戰(zhàn)即奪取了澤州城。
澤州,在潞州之西,面向太行山,這時李筠的局勢好得無以倫比―,只要沖上太行,趙匡胤就再也沒有辦法阻止他。李筠以太行之險,一沖而下,直接就可占據(jù)黃河上游,進而控制沿岸的永豐、回洛、河陽等幾乎所有的重要糧倉,斷絕宋朝都城開封的漕運之路。
國家無糧,心中發(fā)慌,而且趙匡胤剛剛得國,人心不定。就算是他已經(jīng)根深蒂固都沒法維持統(tǒng)治!
消息傳來,趙匡胤慌了,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以戰(zhàn)迎戰(zhàn),必須取勝!命令駐兵河北的侍衛(wèi)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與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立即率軍火速進討。一定要快,不讓李筠破關而進河南,而這時,北漢皇帝劉鈞也加入造反行列,已經(jīng)親自率軍出太原來援助李筠。
趙匡胤他親自掛帥,日夜進軍,馬不停蹄,趙匡胤決心搶先爬上太行山,可是李筠卻還在太行山腳下跟劉鈞兩個不清楚。
本來李筠聽說劉鈞親自帶隊來支援他還很高興,沒想到他一見劉鈞就驚呆了,都是河東(陜西)老鄉(xiāng),可是劉鈞窮啊,堂堂皇帝陛下只帶來了幾千殘弱人馬,別說打仗,出去走一圈都要組織好半天。
劉鈞一直靠契丹人過日子,不管劉鈞怎么說這件事李筠就是不許契丹人沾邊,這是原則問題!絕不松口,李筠還鼻涕眼淚的一口一個“忠于周室,不敢愛死而臣宋”,就這樣,談來談去,李筠從劉鈞那里得到的全部支援就是幾千名老弱殘兵、一個西平王頭銜、還有一個軍事代表。 李筠談的口干舌燥,趙匡胤卻不耐煩了,石守信和高懷德馬上就到了,在結盟地點太平驛不遠的長平附近,雙方大規(guī)模的第一次接戰(zhàn),河東軍死亡3000人,澤州面臨失守。
這還不算什么,但接下來就麻煩人物來了,宋朝駐真定的二號軍事人物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大宋名將)以及彰德軍留后王全斌已經(jīng)出動,正向澤州迅速靠攏,并且陜西、京西等地兵馬也已經(jīng)完成集結,隨時準備對李筠的老巢潞州發(fā)起解放戰(zhàn)斗。
而且趙匡胤已經(jīng)豁出去了,趙匡胤把手里的所有家當都押上了,并且他本人也率禁軍從開封出發(fā),急速渡過黃河,直撲巍峨險峻的太行山。
形勢很嚴峻,全國準備跟李筠一樣想造反的人們都在盯著這倆,開封現(xiàn) 在是空城,如果趙匡胤不能短時間拿下李筠,李重進隨時會給他致命一擊。 趙匡胤全力作戰(zhàn),終于攻破澤州,李筠舉火自焚,趙匡胤順勢而上,一路招撫各地官員百姓。處處納降,最后到達潞州,李筠的兒子李守節(jié)可是一點不守節(jié),小伙子很聰明的選擇了投降,受到了趙匡胤的厚待。
就這樣,短短一個月,就平定了河東,趙匡胤繼續(xù)找下一個對手李重進練習去了,所謂下河東,不過是一個月的時間而已,象模像樣的打了一場澤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