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焚書坑儒:秦始皇究竟因何人發(fā)動這浩劫
受了成語“焚書坑儒”的影響,很多人都會以為焚書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實是兩件事,發(fā)生在兩個時期。今天先來聊聊焚書。焚書是誰的主張?是秦始皇嗎?不是的。歷史上有兩個人主張并最終促成了焚書。巧的是,兩次焚書都發(fā)生在秦。第一次發(fā)生在秦孝公時代。提出者是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其改革內容其中一條就是“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但是《韓非子》的記載很簡略,沒有具體記載怎么焚、焚哪些。
第二次發(fā)生在秦始皇時代。提出者是李斯。這次焚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李斯列傳》都有提及,比較詳細。所以重點聊聊第二次焚書。焚書的緣由是一次爭論。爭論的主角一個叫周青臣,一個叫淳于越。爭論的焦點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優(yōu)劣以及秦王朝到底該實行哪種制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宴席宴請大臣。在敬酒的過程中,周青臣拍了一把秦始皇的馬屁,說陛下“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zhàn)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鼻厥蓟事犕攴浅8吲d,夸贊了周青臣。這時淳于越坐不住了,他站起來反對說:“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一旦有事,誰來相救?況且以前從來沒有搞過郡縣,從來沒聽過國家大政方針不學習古代而能長久的?,F(xiàn)在周青臣又在您面前阿諛奉承,可見不是忠臣?!?/p>
分封制與郡縣制優(yōu)劣的爭論,并非二人一時興起,自從統(tǒng)一六國那一天起,爭議就一直存在。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滅六國。在全體官員都主張效法周實行分封制的時候,李斯力駁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時間過去了近十年,大臣們仍舊在爭論這個問題,可見全國意見仍舊不統(tǒng)一,存在分歧。秦始皇并沒有就兩人的爭論進行評判,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宴席上的其他人,問:“你們都有什么看法?”這時,丞相李斯站了出來。李斯一貫主張郡縣制,他信心滿滿,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p>
李斯說的的確很有道理。如果事情就這么結束了倒好(中央下個文,全國都學習李斯的精神)??墒虑榈酱诉€沒完。李斯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他從大臣們的爭論中聞到了國家分裂的危險味道。他很清楚,要維持帝國的“大一統(tǒng)”,必須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文化。所以他瞅準時機提出了焚書的建議。秦始皇絲毫不猶豫,當場拍板,“就按你說的干”。
話說秦始皇一日案牘勞神之后恍惚睡去,竟夢到了女媧娘娘。在夢中女媧娘娘對秦始皇說:“為表彰你一統(tǒng)天下的功績,可以幫助你實現(xiàn)一個愿望。”
秦始皇比他統(tǒng)一六國還要高興幾分,按捺住內心的激動對女媧娘娘說:“我是開國始皇帝,我希望大秦帝國能夠歷千秋萬世而不亡,我的子子孫孫一直是這個天下的最高統(tǒng)治者?!?/p>
女媧娘娘沉吟片刻說道:“嬴政,你可真糊涂。你在傳國玉璽上刻著受命于天,卻原來對其中的含義并無了解。上天只會賞善罰惡,讓有德行的人擁有天下。天下的命運自有其本來的規(guī)律,豈能強求上天只垂青于你一家一族呢?你許個別的什么愿望,定沒有問題。”
秦始皇也覺得女媧娘娘說得有道理,心中雖然很是失落,也不去辯解,便說:“期望女媧娘娘能允許我擁有全天下最大的陵墓,這個陵墓里要有江河湖泊,要有能征善戰(zhàn)的軍隊,我就算離開人間也要做另一個世界的主宰。我的陵墓要有山峰那么高,任何人從它前面經過,就像是匍匐在我腳下一般?!?/p>
女媧娘娘雖然還是覺得這個愿望有些不妥,但因為之前已經否定過嬴政的一個愿望,便不好再加反對,因此便點頭應允。
秦始皇從夢中醒來,心中有無限的傷感和失望,為了填補心靈的失落之感,他很快就制定了修建秦始皇陵的計劃。但最終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修建這個巨大無比的陵墓而滅亡的。不知不覺之間,秦始皇竟用整個帝國為自己陪葬了。這其中究竟是何關節(jié),還是讓我們來看看秦始皇陵從無到有,秦朝從有到無的整個過程吧。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掃六合而一統(tǒng)天下的壯舉,筑萬里長城、退匈奴的豐功偉績,令后世無數(shù)的君王無法望其項背。然而,最令后代皇帝所無法與之相比的,是秦始皇陵。與萬里長城一樣,秦始皇陵堪稱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從秦始皇繼位之初便開始修建,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迫停工,前后歷經38年之久。整座陵區(qū)總面積為56平方千米,包含有內城、外城、寢殿、珍獸坑、馬廄坑、俑坑等,里面所有的設施和用具,幾乎跟現(xiàn)實社會一模一樣,難怪有人說,秦始皇陵就是整個秦朝帝國的翻版。
據(jù)史料記載,秦始皇修建如此巨大的陵墓,可能與當時整個秦朝帝國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貴族君王對死亡的態(tài)度有關。在當時的秦國人看來,盡管人的肉身死了,但是靈魂是不滅的,所謂的死亡,只不過是從陽間邁入陰間生活而已。在這種思維模式下,秦國人認為,死人自然應當享受著活人的待遇,比如,為死者建好陰宅、并進行各種祭祀活動等。平民百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作為一國之君的秦始皇了。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秦始皇修建這無與倫比的陵墓是一種必然。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先生在他的《史記》中是這樣描述秦始皇陵的:“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p>
按照司馬遷的描述,秦始皇陵的地宮上用“紋石”筑頂,堵塞了地下的泉流;下面涂有“丹漆”,起到防潮的作用;在機械動力驅動下川流不息的水銀圍繞之下,整座陵墓猶如大海中的一座孤島;秦始皇陵地宮的地面在能工巧匠的精心繪制下,形成了山川河流的圖案;而地宮的頂部,則由太陽、星星、云朵所形成的圖案組成;秦始皇陵墓當中的珠玉珍寶,隨處可見;整座陵墓之內散發(fā)出一種用人魚膏做的蠟燭燃燒后發(fā)出來的氣味,據(jù)說這種蠟燭生命力極強,可以燃燒5000多個小時。由此看來,說秦始皇陵墓是一個被搬入地下的人間繁華世界的縮影,一點也不過分。
修筑如此巨大的陵墓,秦始皇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后世任何一代帝王陵墓所無法比擬的。
據(jù)史料記載,在修筑秦始皇陵的時候,數(shù)十萬計的勞工從渭河北面的山上把石料運到面積僅有75萬平方米的打石場,運石料的人馬使渭河都斷流了。史學家范文瀾在他所著的《中國通史簡編》中,將修筑秦始皇陵所需的人力作出了統(tǒng)計:整個秦朝帝國當時的人口大約2000萬,被征發(fā)造宮室墳墓的就有150萬人,占總人口數(shù)的7.5%,由此,秦始皇為了修筑自己的陵墓所耗費的人力可見一斑。
秦始皇陵自從1980年被考古發(fā)掘之后,古代中國文化的瑰寶逐一浮現(xiàn)出水面,無數(shù)的青銅器皿、兵馬俑坑、彩繪陶俑、百戲俑無被發(fā)掘出來,為世人展示出千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曠世霸業(yè)雄風。然而秦始皇陵為世人展現(xiàn)出來的不僅有古代的偉大文物,還有那些中古古代科學的結晶。昔日,秦始皇嬴政,南征北戰(zhàn),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最終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從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強大勁弩就可以看出,千年前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已經非常高超,這些勁弩的材質取自堅韌的山桑,性能以及使用壽命都非常之久。
據(jù)科學家們研究表示,這些勁弩的射程竟然長達800米,張力超過700斤,已經不是人類的手臂能夠拉開的地步了,估計需要腳踏式的發(fā)射裝置才能觸發(fā)。
秦始皇陵發(fā)現(xiàn)的強大勁弩為考古工作展開了一絲困阻,因為陵墓中的機關勁弩通過機關,將箭矢連接起來,再逐一發(fā)射,威力巨大,連現(xiàn)代的10mm厚鋼板都能射穿。更別為了對抗盜墓賊,說許多陵墓中的機關箭矢常常帶有劇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