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天天要早朝 為什么到了清朝就不用了?
一些小說、電視劇中描述了清朝康、雍、乾三位大帝為了治理國家,宵衣旰食、夙興夜寐,每天早上摸黑起床,催促著太監(jiān)備轎上朝的場景。宮女、太監(jiān)和侍衛(wèi)、婢仆手忙腳亂,忙碌開了。
而在午門之外,文武朝臣揉著眼、打著呵欠,在黑暗成一片的晨曦里,跺著腳,驅(qū)趕著冷空氣……許久,有太監(jiān)拿了一條雞蛋般粗細的大鞭,啪啪啪地抽打空氣,景陽鐘大鳴,大家趕緊抖擻精神,按文左武右的行列,魚貫進入金鑾殿。
這時皇帝也在太監(jiān)和宮女的簇擁下踱著方步,走到屬于自己的龍椅上,端端正正地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禮參拜。
一套繁瑣的儀式完畢,太監(jiān)尖著嗓門大喊一聲:“本啟奏,無本卷簾退朝!”
于是大小臣工都紛紛依序出列,把自己要處理的事情向皇帝啟奏,靜候皇帝定奪。
這樣的情景,在《康熙大帝》里面最常見。
在平定三藩和收復(fù)臺灣那些橋段里,就少不了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大帝在那兒慷慨陳詞,文武大臣互相爭執(zhí)得臉紅脖子粗……給人的印象,就是這些人天天都在這樣的跪叩和爭吵中度過。
事實真是這樣每天天沒亮就早朝?
首先,“朝會”即百官朝見天子,其實就跟現(xiàn)在政府高層開會一樣,政府高層并不會天天都開會,而且,這些電視劇、小說里的開會都得從五更天起床,一直開到太陽偏西。如果真這樣,整個政府部門都不用辦事了,光在那兒動嘴皮子得了。
所謂“朝會”,《周禮·春官·大宗伯》載:“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p>
由于諸侯、百官朝見天子的時間是早晨,故稱之為“朝”。天子接見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詢問地方的治理情況,性質(zhì)跟今天各級官員向最高部門作“述職報告”差不多。
《孟子》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二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六師移之?!笨梢姟俺瘯笔且豁椂Y制,雖然必不可少,但不用天天都這樣勞師動眾地舉行。
天天早朝是明朝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但明朝后期,就慢慢減少了早朝的次數(shù),而到了萬歷朝,更是形同虛設(shè)。清朝取代明朝后,這制度也隨之被取消了。只有發(fā)生重大事件,文武官員才聚集一起。清朝并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皇帝的辦公地點也并不在故宮,并且,每個皇帝的辦公地點都不盡相同。
實際上,清朝并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皇帝的辦公地點也并不在故宮,并且,每個皇帝的辦公地點都不盡相同。
比如說,康熙皇帝的辦公地點設(shè)在明代清華園基址上建成的“暢春園”;雍正皇帝的辦公地點則定在圓明園建成的正大光明殿和勤政親賢殿;乾隆皇帝雖然有時也在圓明園辦公,有時會移蹕紫禁城、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等等。
民間所說的“金鑾殿”其實是指北京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這個殿由明成祖建成,初名為“奉天殿”;嘉靖年間更名為“皇極殿”;順治年間改名為“太和殿”。
它并不是皇帝上朝處理國政的地方,而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jié)、元旦、冬至三大節(jié)等等,皇帝才會選擇在這兒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此外,其使用次數(shù)是很少的。
皇帝辦公,也不需要大小臣工一窩蜂地向自己建議、匯報、提問、請求定奪,如果真這樣,皇帝的頭早就炸裂了。
通常,大權(quán)都操持在內(nèi)閣大臣手中,內(nèi)閣將政務(wù)奏呈給皇帝,由皇帝做些了解,有必要的話,皇帝就做些批示,僅此而已。
如果遇到難于決策的重大事件,那么皇帝就會隨時召見內(nèi)閣成員,地點并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原則。
真實的歷史,往往和我們想象的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