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明朝的外交官陳誠 溝通西域引萬國來朝的功臣

        2016-07-08 15:30:4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說起縱貫歐亞大陸上千年的“絲綢之路”,言及“通西域”的偉業(yè),今人最先想到的是西漢博望侯張騫和東漢定遠侯班超兩位先驅(qū)。在中華民族的“

        說起縱貫歐亞大陸上千年的“絲綢之路”,言及“通西域”的偉業(yè),今人最先想到的是西漢博望侯張騫和東漢定遠侯班超兩位先驅(qū)。在中華民族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二人前后相繼,遠行數(shù)萬里,歷盡雨雪風(fēng)霜,任千難萬險,刀兵相向,卻不屈不撓,不辱使命,終通好西方列國,宣中華國威于域外,開綿延千年的絲綢之路,其英雄功業(yè),歷經(jīng)千載,至今令?心向往之。

        而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22年,也堪稱中華民族又一次“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這一時期與大明通好甚至納貢稱臣的國家多達80余個,遠達中非地區(qū)。彼時七下西洋,開拓萬里海疆的三寶太監(jiān)鄭和早已名垂千古,而另一個與之有關(guān)的杰出外交家--五使西域,重開萬里絲綢之路的陳誠,相形之下,歷代史家著墨并不多。事實上,這位被“三寶太監(jiān)”的光輝所埋沒的大明使節(jié),以其堅韌的決心,無畏的斗志,先后五次西出陽關(guān),遠赴西域,與鄭和一海一陸,共開“萬國來朝”的盛景。

        陳誠,字子魯,號竹山,江西吉水人,元至正二十五年生人,吉水當(dāng)?shù)厝宋镏居涊d他自小“博文強志,悉通藏回蒙等諸番語”。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陳家禮聘閑居在家的明初大儒梁寅為其老師,朝夕相處后,梁寅對陳誠之父贊嘆道:“汝子性機敏犀利,雖難有將相之才,卻可建定遠、博望之功也?!?/p>

        雖有此贊嘆,也悉心好學(xué),但四書五經(jīng)于陳誠終非強項,數(shù)年之下雖經(jīng)苦學(xué),卻終差強人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中進士,次年中貢士,殿試中三甲,終于“金榜題名”,但成績比起諸多位列“一甲”“二甲”的才子們,可謂是相形見絀。陳誠?在翰林院任“檢討”一職,是個“從七品”的小官,比同榜的“一甲”“二甲”同年們都要低。雖如此,陳誠卻不因官職低微而廢言,朝廷的內(nèi)外政策但有錯處,皆大膽上書建言,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鎮(zhèn)壓甘肅臨洮叛亂,“破吐蕃部落萬人”,捷報傳來,群臣皆稱賀,唯獨陳誠認定此舉“草率舉兵,恐遺怨怒”,上表建議朝廷速派使者招撫,引得朱元璋大怒,一度欲將陳誠下獄,幸好兵部侍郎齊泰勸解,力言陳誠“通曉邊事,干才難得”,才讓朱元璋肝火平息。一年后,陳誠人生的轉(zhuǎn)折點終于到來,朱元璋升陳誠為兵部“駕部員外郎”,出使西域?撒里畏兀兒”(今新疆柴達木盆地),從此,他開始了跋涉萬里的一生。

        這次出使的起因是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國于今天新疆的“東察合臺汗國”的入貢?!皷|察合臺汗國”,是從昔日蒙古帝國的“察合臺汗國”分裂出來,其疆域包括今天新疆伊犁以及中亞部分地區(qū)。公元1391年,東察合臺汗國可汗黑的兒火者遣使入南京朝見朱元璋,從此正式確立了對明朝的藩屬關(guān)系。然而東察合臺汗國在奏章里對其西部鄰國“帖木兒帝國”的描述,卻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

        說到當(dāng)時活躍在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史籍記錄不多,但這個起于“西察合臺汗國”,在中亞南征北戰(zhàn),被西方史學(xué)界贊為“成吉思汗后蒙古又一偉大征服者”的帝國,此時也漸成明朝在西部的又一威脅。早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西征,連破甘肅、青海、新疆東部元軍的時候,帖木兒也推翻了原西察合臺汗國的統(tǒng)治者,此后南征北戰(zhàn),向西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南屢次攻掠印度,拓地?zé)o數(shù),連遠在歐洲的西班牙國王也尊其為“義父”。對于東邊的大明王朝,帖木兒態(tài)度素來恭順,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7年)明朝獲得捕魚兒海大捷后,帖木兒即遣使至南京,尊奉大明王朝為“上國”,但是,根據(jù)法國歷史學(xué)家布里哇的《帖木兒帝國》一書中的記錄--“他的終身夢想就是解除對中國的臣服”。

        在東察合臺汗國入貢時,帖木兒正屢屢興兵,侵擾東察合臺汗國邊境,雙方互有勝負。東察合臺汗國的奏報,加上朱元璋先后派往帖木兒帝國的兩批使臣遭到扣押,令朱元璋意識到帖木兒帝國的野心,因此明朝先調(diào)開國功臣西寧侯宋晟鎮(zhèn)守涼州,再派使節(jié)出鎮(zhèn)西域,意圖加強西北防務(wù),初出茅廬的陳誠,承擔(dān)了這個任務(wù)。

        陳誠果然不辱使命,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冬,陳誠抵達柴達木盆地,招撫當(dāng)?shù)夭柯?。曾有人建議明朝“盡逐番人,移民實邊”,陳誠堅決拒絕,力陳此舉“有傷天和”,此后陳誠委當(dāng)?shù)夭柯涫最I(lǐng)為官,在柴達木盆地建立“安定衛(wèi)”“曲先衛(wèi)”“阿端衛(wèi)”3個軍事要地,并請朝廷派遣“戶部熟農(nóng)務(wù)官吏”,在當(dāng)?shù)赝茝V中原先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發(fā)展生產(chǎn)。

        此舉令當(dāng)?shù)赜文敛柯鋸拇宿D(zhuǎn)為定居生活,令各部落“歸附如流”。1年后,安南侵擾大明邊陲,陳誠又被委派出使安南,越南史料稱他“不卑不亢,言辭穩(wěn)中帶利,盡展明朝天威”,終讓安南君臣恐懼,遣使至南京謝罪。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陳誠又調(diào)任廣州府“管事”,在當(dāng)?shù)卣{(diào)解“色目戶”(即元滅亡后滯留在內(nèi)地的“色目人”,主要是阿拉伯國家移民)與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的糾紛矛盾,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fēng)俗,主持修繕當(dāng)?shù)厍逭嫠?,?dāng)?shù)馗髅褡鍙拇撕推较嗵?。幾?大功,也令“善撫夷事”的陳誠,從此在大明政壇嶄露頭角。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疆土已達極盛的帖木兒在其首都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召開中亞“蒙古人大會”,宣稱要“反明復(fù)元”。隨后起傾國兵力20萬,悍然發(fā)動了對明王朝的“東征”,消息傳來后,朱棣命涼州左都督宋晟整軍備戰(zhàn),而陳誠在柴達木盆地設(shè)立的“三衛(wèi)”,也“整軍經(jīng)武”“日夜備戰(zhàn)”,但是年冬天,帖木兒在行軍途中染病過世,聲勢浩大的“遠征”最終無疾而終。

        帖木兒過世后,其國家陷入內(nèi)亂,他生前欽定的繼承人孫子哈里,與四子沙哈魯為爭皇位相互激戰(zhàn),“反明復(fù)元”大業(yè)算是擱淺了。此時,明朝也在西北頻頻動作,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在新疆哈密設(shè)哈密衛(wèi)等軍事要地,派駐重兵,正式行使對今天新疆地區(qū)各“藩屬國”的主權(quán)。內(nèi)外交困下,帖木兒帝國開始著力修復(fù)與明朝的關(guān)系,1年后,首先繼承帖木兒帝國王位的哈里釋放早年遭帖木兒扣押的明朝使臣傅安、楊德文等人,并托其帶去帖木兒帝國意在與大明修好的愿望。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六月二十二日,這支“失蹤”數(shù)十年的使團終于重歸京城,一時“舉朝皆感其忠義”,而此時已調(diào)入文淵閣的陳誠,在得知帖木兒帝國正陷入奪位內(nèi)戰(zhàn)時,立刻向朱棣建言“速派使節(jié),熄其兵火,宣示天朝威德”。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朱棣派曾出使帖木兒帝國的郭驥為使節(jié)率團出使,帶去朱棣的親筆書信。在帖木兒帝國當(dāng)?shù)卣{(diào)解內(nèi)戰(zhàn)兩派--哈里和沙哈魯?shù)募m紛,奪位成功的沙哈魯最終將被囚禁的哈里釋放,封伊刺黑為其封地,持續(xù)帖木兒帝國3年的內(nèi)戰(zhàn)終于“和解”。次年,正式成為帖木兒國王的沙哈魯派使團至南京朝見朱棣,送上豹子、獅子等禮品。雙方重新恢復(fù)了朱元璋時代的“宗主國”關(guān)系,從此友好往來。

        首先建言“速派使節(jié)”的陳誠,之所以沒有得到這一委派,是因為此時的他已成為“文淵閣參議”,正協(xié)助解縉編纂中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皇皇巨著--《永樂大典》。其間他廣泛搜集史料,將歷代中國王朝出使外邦的詳情,以及中國周邊列國的風(fēng)貌資料盡數(shù)整理編纂,我們今天能夠了解諸多中國古代“外交家”的英姿,以及古代中國與列國友好往來的歷史,陳誠功不可沒。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九月,已是吏部封驗司員外郎的陳誠,終于迎來了自己的二赴西域之旅--以大明使團“典書記”身份率8名使節(jié)出使帖木兒帝國。對于這次出使,陳誠計劃周詳,行前就請朱棣精選“故元遺臣后人”隨行。使團從北京出發(fā),經(jīng)玉門關(guān)進入西域,歷經(jīng)1年多長途跋涉,終于在次年十月抵達帖木兒帝國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陳誠走訪帖木兒周邊中亞諸國,以大明國使的身份先后冊封“達什干”“迭失迷”“賽蘭”“沙魯海牙”等國國王。公元1414年十月,帖木兒國王沙哈魯在其都城赫拉特設(shè)盛大儀式歡迎陳誠一行。會見期間,陳誠以其優(yōu)雅的大國使節(jié)風(fēng)范,得到了沙哈魯?shù)木粗?,?dāng)然也有“不和諧”的插曲,沙哈魯麾下大將,祖上曾是元朝重臣的“仇華派”阿哈黑當(dāng)場發(fā)難,指責(zé)明朝是驅(qū)元而起,素來是蒙古人仇敵,此來不可不防。陳誠則針鋒相對,坦言“國之運祚,在德不在威”。接著一一列舉前元朝的各族舊臣在明朝受到優(yōu)待的事實,并令使團里的回族官員薩都木當(dāng)場“現(xiàn)身說法”。正告帖木兒國君臣:明朝與帖木兒國的通好,是“行德安民之舉”,若其再爭執(zhí),只會“禍連貴國蒼生”。有禮有節(jié)的應(yīng)對令帖木兒國君臣上下嘆服,阿哈黑當(dāng)場被沙哈魯下獄。曾在帖木兒帝國占有重要地位,歷來主張對明朝開戰(zhàn)的“仇華派”從此徹底失勢。其后沙哈魯多次在其內(nèi)宮設(shè)家宴款待陳誠一行人,并令其“繼承人”烏格拜見陳誠,表達世代愿與大明友好的愿望。

        在帖木兒國留居期間,陳誠還走訪當(dāng)?shù)刂谧?、商會,結(jié)好駐帖木兒國的各國使臣,逐一駁斥逃到當(dāng)?shù)氐墓试z臣對明朝的歪曲描述,“駁荒悖之論,盡言大明仁德”,而中國使團帶來的瓷器、絲綢等精美禮品,更在當(dāng)?shù)禺a(chǎn)生了轟動效應(yīng)。蘇聯(lián)蒙古史學(xué)家弗拉基米爾·佐夫?qū)Υ擞懈叨鹊脑u價:“這是一次對帖木兒帝國對外國有著深遠影響的外交盛事,這位睿智的中國使節(jié)(陳誠),不但用他善辯的口才和高貴風(fēng)度得到沙哈魯?shù)木粗?,更向帖木兒國民展現(xiàn)了中國博大的文化和強盛的國力,以及睦鄰友好的真摯誠意。從此之后,無論時局怎樣變動,對東方(明朝)的友好政策,成為他們始終不變的選擇?!庇罉肥?公元1415年)十月,陳誠一行人返歸南京,向朱棣獻上記錄他出使心得以及中亞各地風(fēng)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志》,這是兩本詳細記錄中亞國家風(fēng)俗民情的專著,不但在中國史料里有重要地位,更被西方學(xué)者所重視,近現(xiàn)代還有不少西方歷史學(xué)家專程來到中國,重金求購此書。這次歸國隨行的還有中亞乃至西亞各國派來朝見的使團,最遠的甚至有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使節(jié),人數(shù)多達300人,?謂“萬國來朝”。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guān)系”,自此鞏固下來。

        二赴西域后,陳誠向朱棣建言,力主朱棣接受各國請求,開放與西方各國的雙邊貿(mào)易,堅稱此舉不但能夠“消減邊關(guān)之患”,更能“歲增巨賦,收百年之利”。朱棣采納了陳誠的建議,在新疆哈密、甘肅涼州等地設(shè)立“互市”,允許西域各國商隊來此貿(mào)易。這一政策的“連鎖反應(yīng)”是帖木兒帝國也重修了原本因戰(zhàn)火而廢弛的伊朗西部古驛道,連貫至土耳其乃至埃及地區(qū)。至此從元末開始荒廢的“絲綢之路”,重現(xiàn)商旅繁榮的盛景,中國的絲綢遠銷西亞和東非地區(qū),中東甚至歐洲的商品與文化典籍,也漸次輸入中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宋元數(shù)學(xué)的著名成就“高次方程求解法”,自元末失傳后,在這一時期由阿拉伯?dāng)?shù)學(xué)家重新傳回中土。此后明朝雖國策變動,但這條商路始終未斷,直至明朝末年的崇禎時期,陜西西安和甘肅涼州等地,依然是西方商旅云集的“國際化都市”。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四月,陳誠率使團三赴西域,這次的主要任務(wù)是同西方各國議定每年互派商隊的數(shù)量,達成貿(mào)易協(xié)定。陳誠準備充分,并請朱棣“擇派戶部精于商務(wù)者”隨行。值得一提的是,后來在“土木之變”后,憑口才折服瓦剌,迫使其放還明英宗的能臣楊善也在其中,這些人在隨后陳誠與西方各國的商貿(mào)談判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年八月,陳誠再抵帖木兒帝國,與帖木兒帝國愉快達成商貿(mào)協(xié)議的同時,更贈予沙哈魯一件他精心準備的禮物--由明朝宮廷畫師精心繪制,畫有沙哈魯進獻給永樂皇帝寶馬的《奔馬圖》。沙哈魯感動不已,不但熱情招待了陳誠一行,更親手寫了一封致朱棣的書信,朱棣也回復(fù)了一封同樣熱情洋溢的信件,坦言兩國“相隔雖遠,而親愛愈密,心心相印,如鏡對照”,并希望從此后“兩國臣民,共享太平安樂之福也”。兩位當(dāng)時東西方最強大帝國君主的通信,誠為“世界和平”的千古美談。

        而這“千古美談”的牽線者陳誠,則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第四次被派往西域出使。這次出使前,陳誠母親羅氏病逝,按照習(xí)俗陳誠需在家“丁憂”3年,但?棣認為“非子魯不可擔(dān)此任”,命他“奪情視事”。是年十月初二陳誠一行抵達帖木兒國首都赫拉特,這次出使,他給帖木兒國帶來了朱棣特命翻譯的中國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兩部典籍。陳誠主動與帖木兒國主管農(nóng)業(yè)的官員接洽,詳解書中的疑難之處,甚至在陳誠的建議下,沙哈魯還在其王宮里開辟了“試驗田”,中國先進的農(nóng)業(yè)灌溉技術(shù)從此在中亞地區(qū)廣為傳播。陳誠歸國時,沙哈魯竟“相送百余里,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這感人的場景,也在許多中亞和西方的史料中有記載,而送別的雙方誰也未曾想到,此時一幕,竟為永別。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陳誠攜中亞各國回訪使團500人返歸北京,朝見正籌謀北征蒙古的朱棣,朱棣特意派6000精銳騎兵從肅州開始一路護送,此時北京周邊重兵云集,旌旗招展。朱棣允準帖木兒使臣在當(dāng)?shù)亍白杂蓞⒂^”,各路部隊不可“妄加阻攔”,他還在明軍“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中挑選精兵,為使臣們表演馬術(shù)騎射、步兵突擊、火器操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帖木兒使臣初來時,以“吾國無此風(fēng)俗”為由,拒向朱棣行叩拜禮,僅行鞠躬禮,但在歷時半年的“參觀”后,臨歸國前再次覲見,卻齊行跪拜禮,“叩首觸地”。帖木兒使團首領(lǐng)阿爾都沙更對朱棣坦誠相告:此次帖木兒國進獻的“名馬”,乃是沙哈魯父親帖木兒南征北戰(zhàn)時的“御用坐騎”,素來是帖木兒國的“國寶”,這次進獻給朱棣,正是“欲表示最敬之意也”。一番話令朱棣龍顏大悅,下令厚賜。帖木兒使臣歸國后,對此次出使的詳情記錄頗細,近現(xiàn)代西方史學(xué)家對明朝軍事實力的研究,大多以此為依據(jù)。這次出使無疑收到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陳誠也因功升為從三品廣東布政使右參政。此時正是安南叛亂之時,大批“越南難民”乘海路涌向廣東,廣東都指揮使陳震建議嚴禁難民入廣東,違者格殺。陳誠全力阻止,一面嚴捕難民中劫掠百姓的“盜賊”,一面在廣東屯門、虎門、東莞設(shè)立帳篷,將難民集中安置居住,發(fā)放食物及生活用品,又一次“善撫夷事”。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在廣東政績卓著的陳誠再次被調(diào)往北京,籌劃他人生里第5次的西域之行?使團于四月四日出發(fā),五月到達甘肅時,忽傳來朱棣病逝的消息,即位的明仁宗朱高熾下詔停止這次出使,陳誠在安撫了哈密、柴達木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后,于十一月返回北京。此時的明仁宗“不務(wù)遠略”,大規(guī)模的出使行動遂中止,屬于陳誠的舞臺也就此結(jié)束了。次年陳誠辭官回鄉(xiāng),念其“通夷事”的才干,明宣宗下詔令他“回籍聽用,年賜雙俸”。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帖木兒國再派使節(jié)出使大明,并熱情邀請大明派使節(jié)回訪,其中坦言帖木兒國王沙哈魯對陳誠掛念不已,希望大明再派陳誠出使,但被明宣宗婉拒。此時歸鄉(xiāng)后的陳誠在臨川修“奈園”,與?多好友成日吟詩作對,過著田園式的閑居生活。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他開始撰寫人生中最后一本外交著作《歷官事跡》,除了記錄自己5次出使西域的全過程外,更詳細闡述了有關(guān)雙邊談判,招撫異族,尊重少數(shù)民族習(xí)俗,通商貿(mào)易等方面的種種學(xué)問。后來明朝的幾代名臣李東陽、楊廷和、王崇古等人都對此書推崇備至,近代洋務(wù)運動先驅(qū)者李鴻章等人也從中受益匪淺。另一本專門記錄中越之間邊界劃分的著作《與安南辯明丘溫地界書》,確認了中越之間幾百年來的傳統(tǒng)邊界線,直到20世紀,還是中越邊境談判的重要參考資料。33年后,陳誠再次出山,被明英宗朱祁鎮(zhèn)任命為正二品光祿寺右通政,天順二年(公元1457年)病逝于官邸,享年93歲。

        這位五出西域,通好外邦,宣示大明國威的著名外交家,盡管一生品級低微,但確為中世紀中國外交史的重要人物。在中亞乃至西方,陳誠也聲明遠播,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地,都保留了不少陳誠使團當(dāng)年出使的遺跡。蘇聯(lián)歷史學(xué)家弗拉基米爾·佐夫?qū)λ脑u價甚為公允:“這個杰出的中國外交家用誠懇的態(tài)度和不放棄的精神,化解兩大世界最強帝國之間的矛盾,為帕米爾高原周邊各民族帶來安寧與和平,是15世紀最杰出的和平使者?!?/p>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