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國:劉備最不相信曹操 為什么投靠曹操
敵人有時候也是救星,這是什么意思?
公元197年,劉備第二次投靠呂布,駐軍于小沛。聽聞袁術(shù)指派大將紀靈率軍三萬來攻,趕緊向呂布求救,以策安全。呂布平時就想殺掉劉備,為什么不假借袁術(shù)的手,來完成自己的愿望呢?因為他心中有數(shù),一旦袁術(shù)打敗劉備,兩軍聯(lián)合在一起,自己就被包圍。所以才提出“營門射戟”的建議,嚇走紀靈,解除劉備的重圍。從這一個案例看來,袁術(shù)一方面是劉備的敵人,一方面也是劉備的救星。
我們的常說,不要把敵人趕盡殺絕。留下一些敵人,自己才不致松懈下來。有時候敵人反而成為自己的救星,那就更加喜出望外。換名話說,一切全憑我們怎么想。把他當做敵人,好像真的十分狠惡;把他想象為救星,果真一下子有了轉(zhuǎn)機,利用敵人來扭轉(zhuǎn)自己的厄運。
反過來說,呂布這一次轅門射戟,救了劉備。對呂布而言,完全沒有好處。因為張飛隨即奪取他的好馬一百五十多匹。說是呂布奪劉備的徐州,以此回報。我們長期觀察,敵人是不是救星,并非由敵人來決定,而是我們自己的品位修養(yǎng)所做出的反應(yīng) 。劉備以仁義為重,經(jīng)常有化敵為友的收獲。就算不一定變成友人,至少從某一方面來看,敵人已經(jīng)成為救星。呂布則不然,自己不仁不義,別人不可能以仁義來回報。不但張飛奪他的馬匹,將來劉備還會奪他的性命。就算這一次呂布不救劉備,對劉備也不致有更壞的影響。呂布做了這樣的事情,結(jié)果也是不得好死。世道人心,終究有其道理。
劉備最不相信曹操 ,為什么投靠曹操?
桃園三結(jié)義的任務(wù),在匡復(fù)漢室,為朝廷做出貢獻。所以先救董卓,后投公孫瓚。陶謙三讓徐州,劉備也不敢要。現(xiàn)在董卓被刺,李催、郭記繼掌大權(quán),照樣殘虐百姓,控制朝廷。曹操請獻帝駕幸許都,以皇帝名義下詔劉備,要他起兵討伐袁術(shù)。劉備心知肚明,這不過是曹操的奸計。但是王命不可違,也只好遵辦。
不久,曹操表薦劉備豫州牧。為了攻打張繡,曹操還和劉備合作。劉備與呂布作戰(zhàn)時, 下邳為呂布所奪。兄弟三人失散,劉備匹馬逃難。孫乾趕上來,勸告劉備暫投曹操,以圖后計。劉備可能也認為大丈夫能屈能伸,何況眼前也沒有更好的路可走。因此答應(yīng)下來,一齊尋小路投許都。途中與曹操相見,說起失沛城,散二弟,陷妻小的慘狀,曹操聽了也為之淚下。后來三人重逢,一同居住在相府附近。曹操表奏劉備軍功,引他面見獻帝,被尊為皇叔,劉備的皇室身份,曾經(jīng)備受督郵的懷疑,說他詐稱皇親。經(jīng)過獻帝確認皇叔之后,從此劉皇叔大名傳遍各地??梢娢覀兂Uf嫉惡如仇,并不是時時合適人,對人人可以這樣的。劉備投曹操,說起來匪夷所思,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但是因此而獲得不少好處,至少有和漢室最高當局互動的經(jīng)驗。這是劉備妥協(xié)性良好,所呈現(xiàn)的成果之一。人生在世,不能不和各式各樣的人士打交道,良好的妥協(xié)性,有助于人際關(guān)系的拓展。如果再加上重視倫理,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那就不怕沒有機會。選擇的彈性大些,機會自然增多。
曹操自己違反紀律,為什么割發(fā)代首?
為了討伐張繡,曹操自統(tǒng)大軍向南陽出發(fā)。當時正值麥已成熟,百姓不敢收割。曹操宣布大小將校,凡路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一律斬首,以示愛民的好意。
百姓聽到這個消息,無不歡喜稱頌。官軍經(jīng)過麥田時,也都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不敢違反曹操的規(guī)定。曹操自己也小心乘馬而行,忽然田中飛出一只大鳩鳥,嚇得馬竄入了麥田中,踐壞了一大塊麥子。曹操馬上呼叫隨軍的主薄,擬議自己踐麥的罪過。主薄說:“丞相豈可議罪?”曹操說“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并抽出自己的佩劍要自刎。 眾人趕緊救住。郭嘉說:“古春秋之義,法不加于尊。丞相統(tǒng)帥大軍,豈可自戕?”曹操沉吟了很久,說既然如此,姑且免死。便以劍割自己的頭發(fā),擲在地上,說以割發(fā)代替斬首。 教人把頭發(fā)傳示三軍說:“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fā)以代。” 于是三軍悚然,無不謹守軍令。
后人議論這一事件,大多以曹操玩弄權(quán)術(shù),不過用來欺瞞大眾,并不是真的要自刎,也不是真要隨軍主薄按照軍紀定罪。其實,這樣的評論并不合理。難道主薄可以照規(guī)定治曹操的罪?難道大家果真睜大眼睛,看著曹操自刎而不加以救阻?
不論曹操的心里怎么想?不管曹操其他的事情怎么樣?我們都不應(yīng)該就這件事來批評曹操。因為換成其他的人,大概也不可能照章定罪。最起碼曹操表示了自己應(yīng)該受罰,也愿意被定罪??偙炔宦暡豁?,裝成沒事一樣,甚至還要找借口,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