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國:劉備駕崩后曹丕和孫權(quán)有什么反應(yīng)
我們說劉備駕崩,意思是漢獻帝之后,劉備繼承正統(tǒng),延續(xù)漢朝的命脈。這是對劉備的一種尊敬,表示他一生的理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獲得具體的成就。
曹丕得知此事,大喜說:“劉備已亡,朕無憂矣!”主張趁機討伐。賈翊功阻,而司馬懿則枉力贊成。并且提出五路大兵,四面夾攻的計策。遼西姜兵從旱路取西平關(guān);南蠻王孟獲攻打益州、永昌和越雋諸郡;孫權(quán)攻兩川夾口涪城;孟達攻漢中;曹真取西川。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并進??酌髟俑呙鳎徱矡o法抵擋。曹丕依計而行,指派專人,先到東吳,向?qū)O權(quán)解釋前次未派兵 支持的原因,是一時不明?,F(xiàn)在已經(jīng)大悔,決定分兵四路滅蜀。東吳如果受,將來分給一半蜀地。
孫權(quán)正忙于改元為黃武元年,拜陸遜為輔國將軍江陵侯,領(lǐng)荊州牧,以賞勵他的功勞。但是內(nèi)心則相當懊惱,早知道劉備病危,就不該向蜀示好,表示和解的善意。干脆一直攻打下去,把蜀滅掉,再回頭伐魏。他聽到魏使的傳達,問陸遜有什么意見?陸遜說魏和吳都不是孔明的對手,不如先勉強答應(yīng),再看情況而定。如果四路皆勝,當然發(fā)兵支應(yīng)。若是四路兵敗,再做打算。
這時候孔明的特使鄧芝也來到東吳,孫權(quán)心中的怨氣,趁機發(fā)在這位說客的身上。弄得鄧芝要往殿中的油鼎里跳,孫權(quán)才緊急加以阻止。請入內(nèi)殿,以上賓之禮待之。決定由張溫隨鄧芝入川,與孔明通好 。
劉備和孫權(quán)、曹丕三人,前后都判斷錯誤。說起來三人各自一廂情愿,做出對自己有利的猜測。告訴我們旁觀者清而當局者迷,還要加上一句:地位愈高,往往迷得愈厲害。劉備對孔明的禮待、信任和接納,隨著他的形勢愈有利,出現(xiàn)遞滅的傾向。孔明當然有自知之明,仿效當年漢高祖和張良的故事,也愈來愈像張良。非常謹慎地不發(fā)表 太多意見,有時候甚至于沒有反應(yīng)。孫權(quán)對呂蒙,尚且不如魯肅那樣信任。對陸遜更是缺乏信心,否則為什么派諸葛瑾向蜀求和不成,馬上轉(zhuǎn)向投降曹魏?他的想法是曹丕派兵夾攻劉備,結(jié)果也是落空。曹丕小心眼特別多,那時候還在整肅曹植的黨翼。只想蜀吳相爭,魏末得利,結(jié)果失掉了最好的時機。
孫權(quán)假降,曹丕還不是假意要分一半蜀土給東吳?雙方缺乏誠信,自然不容易聯(lián)合作戰(zhàn)。實際上蜀軍虎亭大敗之后,已經(jīng)沒有什么兵力??酌骼脤O權(quán)和曹丕之間的矛盾,再派鄧芝陪同吳使張溫,向?qū)O權(quán)表明兩國同心滅魏,得天下太平。然后看天命所歸何人,再來定奪的誠意。孫權(quán)大笑,于是吳蜀重新言好。曹丕當然非常憤怒,司馬懿趁機燒火。建議御駕親征,先取東吳。他人在曹營心在漢,存心害死曹丕??雌饋碚娴氖撬R集團派來臥底的人士,否則怎么會提這種餿主意呢?
司馬懿被封為尚書仆射,抓住國政大事的決斷權(quán)。曹丕則疲于奔命,差一點死在東吳都督徐盛的火攻烈焰中。大將張遼,腰際中了一箭,回許昌后不治而死。曹丕厚葬之,卻不勝感傷!孔明這邊,由于南蠻王孟獲來犯,所以當趙云趁機殺出陽平關(guān)之際,回軍成都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