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清朝戰(zhàn)神僧格林沁 草原放羊娃如何當上鐵帽子王

        2016-06-27 22:42:0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在沈陽法庫西北20公里處,有一個四家子蒙古族自治鄉(xiāng)公主陵村。 蒼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龍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殘破的石頭似乎也已經(jīng)習慣

        在沈陽法庫西北20公里處,有一個四家子蒙古族自治鄉(xiāng)公主陵村。

        蒼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龍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殘破的石頭似乎也已經(jīng)習慣了這荒涼與寂寞。 150年的風雨也許并不算是古老,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見:荷三朝之寵眷,經(jīng)百戰(zhàn)之勛名……督師五省,侵寒耐暑;臨陣六年,奮爪士以同仇……這是清同治皇帝的圣旨。

        清王朝最后一位橫刀立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孫——僧格林沁親王,曾經(jīng)葬于此地,如今唯石碑獨存。

        放羊娃當上鐵帽子王

        清時,今法庫縣巴虎山以北地域隸屬于科爾沁左翼王旗的世襲領地。公主陵一帶是科爾沁左翼王旗的王室家族墓地,僧格林沁作為科爾沁左翼后旗扎薩克多羅郡王,死后葬到這里,也算是按章辦事。

        僧格林沁生于嘉慶十六年,父親是科左后旗臺吉家族的四等臺吉。臺吉,據(jù)說是源于漢語皇太子、皇太弟的稱呼。僧格林沁雖擁有高人一等的臺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時家境已經(jīng)沒落。因此,當時人都戲稱僧格林沁的父親為“雅瑪臺吉”,蒙古語意為給人放羊的臺吉。僧格林沁因家境貧寒,讀書不多,很小就跟隨父親到別人家放羊。

        后來,僧格林沁的族伯、科左后旗第九任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因膝下無子,便選了儀表非凡的僧格林沁為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后旗扎薩克多羅郡王爵。由于僧格林沁的養(yǎng)父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他便理所當然地成了皇親國戚。

        道光五年,15歲的僧格林沁襲郡王爵位,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 24歲時,被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wèi)內大臣,25歲時授鑲紅旗蒙古都統(tǒng),成為統(tǒng)領一旗之士的年輕將領。

        道光30年,40歲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縣剿匪,此戰(zhàn),僧格林沁謀局布陣,親冒箭矢,一舉剿滅悍匪,顯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咸豐即位,僧格林沁成為顧命十大臣之一。咸豐四年,僧格林沁因功被晉封為親王,并詔世襲罔替,就是鐵帽子王。咸豐七年,僧格林沁任欽差大臣。咸豐九年,僧格林沁指揮大沽口海戰(zhàn),大敗英法聯(lián)軍。步入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

        僧格林沁護衛(wèi)大清,可謂忠心耿耿。

        咸豐三年8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僧格林沁不負眾望,先是率軍在天津南一戰(zhàn)擊潰太平軍林風祥部,迫使其退守連鎮(zhèn)。次戰(zhàn),又用計水淹七軍,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tǒng)帥林風祥。因此豐功,咸豐五年2月,僧格林沁得封博多勒噶臺親王。此時,僧格林沁45歲。

        這年6月,僧格林沁再次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余部,俘獲太平軍又一名將李開芳。僧格林沁威名大振。

        咸豐九年6月,在抗擊英法聯(lián)軍的大沽口保衛(wèi)戰(zhàn)中,僧格林沁率軍勇敢出戰(zhàn),擊沉英軍炮艇4艘,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這是自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勝利,為國家的獨立和尊嚴立下了功勛。咸豐十年9月,英法聯(lián)軍卷土重來。退守京畿八里橋的僧格林沁率所部1萬蒙古騎兵,與侵略者再次展開激戰(zhàn)。八里橋一戰(zhàn),僧格林沁冒著槍林彈雨和忠勇的士兵一道拼死殺敵。但這一次,僧格林沁敗了,馬刀沒有拼過洋槍,北京淪陷,圓明園也被一把火焚毀。僧格林沁被革職。

        1865年5月,被慈禧太后看好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詔出山,這一次的對手是河南山東一帶的農(nóng)民義軍捻軍。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為朝廷安危在山東橫沖直撞,反復進剿,他想一鼓作氣消滅捻軍,甚至十幾天不離馬鞍,最后累得雙手連馬韁也拿不住,要用布帶拴住肩膀才能駕馭馬匹。久疲之師,終于落入機動作戰(zhàn)的捻軍伏擊圈中。 5月18日,僧格林沁戰(zhàn)死,那年55歲。

        僧格林沁一生輔佐了大清三朝皇帝,道光、咸豐、同治,堪為鷹獒之士。身為武將,其人忠勇剛烈,沖鋒陷陣,敢為人先。咸豐帝聽說他在戰(zhàn)場上勇冒矢石的事跡后,特賜其“湍多羅巴圖魯”稱號,意為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親王之爵,食雙倍俸祿,多次挽狂瀾于危機之時,生前身后,倍極榮耀。就連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分別迎娶的是清室貴胄女子為妻室。作為從科爾沁草原上走出來的忠勇之士,他最終實現(xiàn)了為大清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慈禧太后曾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7年后,清朝在風雨飄搖中終結。

        僧王死的地方也叫落王座

        賴文光率領的捻軍與僧格林沁對壘時,賴文光采取游擊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與清兵周旋。而所向披靡的僧格林沁終于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在山東前線,僧格林沁以輕騎追擊,日行300里。當時有人向曾國藩匯報軍情,曾國藩驚曰:“輕騎追擊為用兵大忌,僧王險矣?!惫?,不久前線就傳來噩耗,僧格林沁陣亡。曾國藩立即派左宗棠領一萬兵去戰(zhàn)場救援。

        左宗棠剛走到半路,見有人騎一匹快馬背馱一個大包飛奔到面前翻身下馬。左宗棠一看,來人是僧格林沁的馬僮王世珍。左宗棠急忙問僧王的情況,王世珍哭著說出了僧僧格林沁戰(zhàn)死沙場的前后經(jīng)過。

        當左宗棠讓王世珍帶路趕到戰(zhàn)場時,只見一片慘狀,尸橫遍地,好不容易在亂叢中找到僧格林沁的尸體,草草地裝殮在棺內。左宗棠派人仔細打聽后得知,僧格林沁遇難的地方叫張家樓子,此地另外還有個名字叫落王座。

        從亂軍中逃命出來的貼身馬僮王世珍把僧格林沁唯一的遺物,一頂珊瑚紅頂帽帶回北京的僧王府,結果被僧格林沁的兒子大罵一頓:“王爺死得起,你死不起,給我滾開,不接!”連送三次,都遭到拒絕。最后,王世珍被派到昌圖任職養(yǎng)老,一直活到民國初期。當?shù)厝硕冀兴巴跷謇蠣敗薄堊髁氐慕Y拜兄弟“吳大舌頭”吳俊升,就是他收養(yǎng)的義子……

        十六歲捻童殺了老英雄

        曹州之戰(zhàn),捻軍首領張宗禹誘敵深入,驕橫的僧格林沁不知是計,窮追猛打,結果陷入重圍。僧格林沁突圍時受傷落馬,藏在麥田里。一個叫張皮綆的小捻軍持刀搜索殘敵,他發(fā)現(xiàn)了身穿黃馬褂、渾身是血的僧格林沁。小捻軍不知此人是誰,見還有氣便上前捅了一刀。當他穿著黃馬褂回到軍中,人們才知道他殺了清軍大將僧格林沁。當時,張皮綆還是個16歲的孩子。張皮綆是渦陽北張樓村人,出身貧寒。捻軍來后,父母領著張皮綆投捻,被收為捻童。

        后來,張皮綆母親病故,父兄也在軍中戰(zhàn)死,張遂離軍返家,用帶回的銀兩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張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張武。

        同治十二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派3名暗探,化裝成商販至渦陽,尋捕張皮綆。暗探住在一家糧坊里,恰巧,糧坊老板就是張皮綆。因酒后失言,張皮綆身份暴露。暗探將其拘捕,并從他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等遺物。

        朝廷得知殺害僧王的元兇落網(wǎng),下令將其押解山東濟南,凌遲處死。凌遲,就是千刀萬剮。刑前,張皮綆慷慨直言,陳述斬殺僧格林沁的經(jīng)過,如在眼前。

        陵墓被毀僧格林沁不是黃金頭

        關于僧格林沁之死,民間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僧王遇難后,被捻軍割去頭顱,身首異處,屬下只搶回一具無頭的身子。安葬時,清廷特選派工匠,打造了一只黃金頭顱安上。

        1948年夏,已安臥巴虎山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當?shù)剞r(nóng)民拆毀。人們打開地宮,掀開棺槨,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靜靜地仰臥其中,尸體尚未腐爛,身著親王朝服,身首俱全。哪里有什么黃金頭?僧格林沁尸身裸露后,隨風而朽。

        陵園附近的村民說,僧格林沁陵墓被毀時,珠寶玉器成籮筐地往外搬。其中有一只九龍杯尤其顯眼,裝滿酒時,杯中會出現(xiàn)九條游動的金龍,引頸奮爪,狀若活物,此杯后來不知所蹤。有當?shù)乩先私榻B,從墓穴里翻出好多的綢緞,后來都做扭秧歌的帶子,用了好些年。現(xiàn)在,僧陵只有又重又大的“圣旨碑”未被砸毀,成為墓園的唯一遺跡。

        僧格林沁王陵占地約70畝,位于公主陵村東一處朝陽的山坡上,當?shù)厝朔Q馬鞍山,系巴虎山余脈。據(jù)史書記載,僧王陵園建筑極具工巧,氣勢恢弘,分為內墻、外墻,前殿、后殿,幾進院落;墻里墻外,松柏參天。沿山坡而上約百米,起有三個寶頂,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陵前有碑樓,樓內青石鋪地,內中端坐一碩大赑屃,身上馱的便是同治帝所題的青石蟠龍碑。僧格林沁下葬時,同治皇帝載淳不過10歲,能否親提碑文只有天知道。

        如今,僧格林沁陵所居之地,片瓦無存,成了一片玉米地。只遺留下一塊圣旨碑孤零零地立著。歷史開了一個玩笑,不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毀,他的兒子、孫子死后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搗毀。僧王3代,生前榮華至極,死后寸骨無存。悲哉!

        后人守墓孤老伴孤碑

        如今,守護著僧格林沁孤碑的是一位蒙古族農(nóng)民白慶榮,今年59歲。史料記載,白家是于1761年調來為雍正皇帝的侄女和頤端柔公主守墓的蒙古族貴族?!白嫔戏噶它c事,乾隆年間發(fā)配到法庫來守墓的。”白慶榮這樣解釋自己家族的遷居史,“到我這一輩,已經(jīng)是第十代守墓了。 ”

        僧格林沁陵墓建在此處后,白慶榮的祖輩便開始專門守他的墓?!霸蹅冸m說是發(fā)配守墓,但也是貴族! ”白慶榮說,“咱們跟成吉思汗、僧格林沁都是一個姓。”上個世紀50年代,白慶榮的父母搬出了僧格林沁陵寢所在地。他們不會想到,數(shù)十年后,他們的兒子又一次成為這項“家族產(chǎn)業(yè)”的延續(xù)者。

        1993年,法庫縣文物管理辦公室找到白慶榮,在墓園的舊址旁邊給他蓋一間看護小房住,看什么呢?就是那塊已經(jīng)斷成兩截的石碑。

        14年來,白慶榮一直與僧格林沁碑共度晨夕。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的小炕頭上還擺著一本已經(jīng)很舊的《僧格林沁史》,多年來,白慶榮已經(jīng)深深了解了他的陵墓主人。他現(xiàn)在很擔心的一件事是,“怕為前輩守墓的行當斷送在自己的手里”。

        有白慶榮這樣一片赤誠,若僧格林沁靈魂有知,似乎也該知足了。

        沒有了陵地依托的僧格林沁碑在雨霧中靜靜地矗立,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但愿這唯一的舊物不會消失。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