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上的臥龍諸葛亮神機(jī)妙算背后的四位高參
歷史把諸葛亮寫成一位神機(jī)妙算的神人,但諸葛亮卻說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濟(jì)四人“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币?yàn)檫@四個人能使他“少過”﹝《蜀志蜀志》卷五〈諸葛亮傳〉注引〈袁子〉,說諸葛亮“治實(shí)不治名”。這句話概括了諸葛亮一生活動中最根本的東西。
可惜千百年來,很少有人注意到。諸葛亮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一個哲學(xué)家。和漢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說相反,諸葛亮聲稱:“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諸葛亮集視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觀察問題。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書〉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志先理身,后理人?!敝苑窒群?,是因?yàn)椤袄砭V則紀(jì)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yuǎn)安,理內(nèi)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qiáng)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但絕不能只顧先,不顧后。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書。評論者往往說這是諸葛亮的“事務(wù)主義”的表現(xiàn)。下這種評論,表明未深究諸葛亮的思想。殊不知諸葛亮極端重視兼顧事物的兩個方面,大事像“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他抓得很緊;小事,像自校簿書,他也不忽略。他知道大小之間是相通的,治實(shí)不能忽視小事。關(guān)于自校簿書,丞相府主簿楊颙曾用“坐而論道謂之三公”、“邴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谷之?dāng)?shù)”等話勸過他﹝《蜀志楊戲傳》注引〈襄陽記〉﹞。但在他看來,這些是治名不治實(shí)。丞相府的簿書能反映國家各個方面的情況,諸葛亮要治理好蜀國,怎能不翻?
在治實(shí)上,諸葛亮還有一個可貴的地方,他懂得一個人的所見所聞畢竟有限,提出了“集眾思,廣忠益”﹝集思廣益﹞的思想。集思廣益是諸葛亮的一句帶有民主性的名言。他說他在隆中,初交崔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徐元直,“勤見啟誨”。并且用了“處茲不惑”的話,稱贊徐庶﹝元直﹞做到了集思廣益﹝《蜀志諸葛亮傳》附〈董厥傳〉注引《漢晉春秋》﹞他是古代一個少有的懂得“集眾思”的好處,具有民主精神的人。集思廣益的目的,正是為了求實(shí),治實(shí)。從他所說的在隆中、在益州都力求做到集思廣益,可知他的求實(shí)、治實(shí)精神是一貫的。
這就可以解開早在隆中的時候,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為什么那樣準(zhǔn)確之謎了。他在隆中所以能熟知北方曹操、江東孫權(quán)、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shù)那闆r,所以能預(yù)見到“鼎足之勢”可以爭取實(shí)現(xiàn),所以能提出跨有荊、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等一系列制勝方針與政策,是因?yàn)樗冀K一貫地“治實(shí)不治名”,研究問題,分析問題,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