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馮唐李廣不受重用 個人性格因素和皇帝關系不大

        2016-06-26 21:44:08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王勃在《滕王閣序》里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于是,馮唐和李廣兩個人都成了歷史名人。 這兩個人在《史記》中都進了列傳,兩個人有個共同

        王勃在《滕王閣序》里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于是,馮唐和李廣兩個人都成了歷史名人。

        這兩個人在《史記》中都進了列傳,兩個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直郁郁不得志,年紀一大把了,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所以沒能謀個高官顯爵。

        馮唐留名的是他的嘴皮子

        馮唐的故事比較簡單,先大致說一說吧。

        漢朝的時候,還沒有實行科舉制,朝廷選拔官員,一般是三個途徑。第一個是封蔭制,也就是祖上有人做了官的,特別是有了爵位的,子孫可以憑著出身去做官。第二個是憑戰(zhàn)功,漢朝經常和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作戰(zhàn),有了戰(zhàn)功,便可以升為武官,時機合適的時候也可以由武轉文。第三個途徑,則是舉薦,比如人品好,聲望高,孝順父母,學識淵博等。馮唐就是靠第三條路做的官,他因為非常敬孝父母,被舉薦做了郎官,那時候是漢文帝在臺上。

        前面說過,郎官是漢代的預備役官吏,主要是在皇宮里打雜,做一些看門趕車的雜活,干這些活的一般都是年輕人。馮唐被舉薦做郎官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大概五十歲左右吧。

        有一次文帝經過馮唐的“辦公室”,看到有一個白須飄飄的老漢在里面“辦公”,就問他:老人家怎么還在做郎官咧?家在哪里呀?

        馮唐回答說:我是代郡人。

        漢文帝因為曾經做過代王,就攀關系說:我也在代郡呆過咧,聽說那里出過一位名將叫李齊,很是厲害,他在巨鹿打仗的情形,威風得很?,F(xiàn)在我每次吃飯時,都會想起巨鹿之戰(zhàn)時的李齊。老人家您知道這個人嗎?

        馮唐這時候就開始裝逼了,他回答文帝說:李齊這小子啊,我當然知道,他其實不咋地,還比不上廉頗、李牧呢。

        廉頗、李牧是什么人?趙國一時無二的名將啊,那是誰都能隨便比的么?當然,馮唐隨便地提一下他們的名字,逼格瞬間爆表,唬住文帝了。

        果然,漢文帝問:老人家您憑什么這樣說呢?

        馮唐繼續(xù)吹牛:俺爺爺在趙國時,擔任過大將,和李牧的關系鐵得很。俺爹從前做過代國的丞相,和李齊那小子也是哥們。所以嘛,他們這些人有幾斤幾兩,老漢我自然知道。

        漢文帝聽得驚呆了,哇靠,宮中藏龍臥虎啊,隨隨便便一個糟老頭子,就是將門之后,名臣之子,這怎么得了?我就打發(fā)他做一個小小的郎官,別人知道了,還會說我糟蹋人才的。他心里一面盤算一面隨口說道:唉,真是可惜啊,我偏偏得不到像廉頗、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如果有這樣的將領,我難道還怕匈奴嗎?

        馮唐這時候已經完全沒大沒小了,對皇帝說: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

        漢文帝很不高興,問:您憑什么認為我不能任用廉頗、李牧?

        馮唐說:古時候君王派遣將軍出征時,會趴下來推著車轱轆,承諾“國門內的事我決斷,國門外的事由將軍裁定”。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俺爺爺說,李牧統(tǒng)軍時,把征收的稅金自行拿來犒賞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才智,北驅單于、大破東胡、消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援韓魏,要不是后來郭開在趙王面前陷害他,他被殺了頭,趙國和秦國之間的勝敗還很難說咧。如今俺聽說魏尚做云中郡太守,他把邊地的稅金用來犒賞士兵,還拿出個人的錢財,五天殺一次牛,宴請軍吏、親近左右,因此匈奴人遠遠躲開,不敢靠近云中郡。匈奴曾經入侵一次,魏尚率領軍隊出擊,殺死很多敵軍,后來僅僅因為算錯了數(shù)字,多報了六個敵軍的人頭,陛下就削奪他的爵位,判處一年的刑期。由此看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是個好皇帝,聽了他的吹牛兼諷刺,不僅沒有再生氣,還趕緊檢討自己,馬上表示要改過自新,當天就讓馮唐拿著皇帝的節(jié)符,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讓魏尚擔任云中郡太守。同時,文帝也不想再繼續(xù)擔著埋沒人才的罪名,把小小的郎官提拔為車騎都尉。都尉這個官,不大也不算太小,相當于郡一級的地方長官了。從郎官到都尉,文帝對馮唐已經算破格提拔了。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沒見馮都尉做出什么成績來,二十年一晃過去了。

        漢景帝即位后,讓七十多歲的馮唐去做楚國的丞相,做了沒多久,也不知道為什么原因被免了職,一轉眼,又十三年過去了。

        漢武帝即位時,想要干一番大事業(yè),于是向天下征求賢良之士,大家舉薦馮唐?!耙淮肌瘪T唐這年已九十多歲,路都走不動了,自然是不能再做官了,于是漢武帝任用他的兒子馮遂做了郎官。

        嘿嘿,又是郎官。

        司馬遷在結尾時寫道:馮遂也是一個有奇才的人,是我的好哥們兒。

        原來如此,“一代名臣”馮唐入傳,其實也不是他會裝逼,只不過是他的公子和司馬遷關系好而已。歷朝歷代,啥事不需要靠關系?

        這樣憑關系被司馬遷吹噓的,不只是馮唐。李廣也是一例,而且這一例如此特別,以至傷之深,愛之切。

        司馬遷有一個哥們,叫李陵。武帝時的某一年(前99年),在對匈奴的一戰(zhàn)中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滅了李陵全族。(李陵的故事,且等到老衲看《漢書》時,視其價值再看是否詳述,這里就不展開了。)作為李陵的哥們,司馬遷上書武帝為李陵叫屈,漢武帝二怒之下,把司馬遷給閹了……

        李廣是李陵的爺爺,于是有了這篇流傳千古的《李將軍列傳》。

        李廣的脾氣遠比他的戰(zhàn)績大

        李廣的故事很長,擇其要點而述之。

        關于家世。李廣的祖先有一個叫李信的,是秦朝的將軍。當年荊軻刺秦王失敗后,秦王發(fā)兵攻打燕國,后來追殺燕太子丹并將丹活捉的,就是這個李信。秦國完蛋后,李家也跟著沒落了,其實也算不上什么沒落,秦以武立國,國中將軍何止千萬,所以在秦國(朝)做一個將軍,也不是特別了不得的事。反正到了李廣的時候,他爹是隴西成紀的一個縣太爺,也算是個官宦人家了。李家以武起家,世代傳習箭術,所以李廣的箭射得是那么回事,這也就成了后面吹噓他的資本,這是后話,后面再說。

        關于官職。文帝十四年的時候,李廣和他的堂弟李蔡一起,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去攻打匈奴,慢慢因為積累軍功,兩個人都做了郎官(這就是老衲前面說的當官的第二條道路),職務是武騎常侍,大概就是陪著皇上騎馬打獵的騎兵侍衛(wèi)。稍晚他們一點的,有一個文筆不錯的叫司馬相如的,沒什么軍功,花了點錢,就買到了這一個位置,說明這個位置并沒有多少含金量。

        就這樣熬了七八年吧,熬到文帝死了,景帝繼位,李廣熬出了頭,憑資歷外調到隴西做都尉,和五十多歲的馮唐一樣,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武官。再之后,轉任騎郎將,相當于平調吧。

        沒多久,七王之亂發(fā)生,周亞夫率兵平亂,李廣也跟著去了,任驍騎都尉。在平亂的戰(zhàn)斗中,李廣立了點軍功,但他私底下接受了梁孝王給他的“將軍印”,所以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只是讓他轉任上谷的太守。

        這是為什么?因為梁王是地方諸侯,當時地方諸侯雖然有一定的官員任免權,但是大一點的官的任命權是在中央手里,“將軍”這個職位,不是地方諸侯能夠封的。就算地方能封,在“七王之亂”的敏感時刻,一個地方諸侯隨便封武將為將軍,那是有造反嫌疑的。何況梁王也確實有造反之心,接收了這個將軍印,那便是視同向梁王效忠了。就憑這一點,中央政府沒砍李廣的腦袋,就已經很不錯了,何況還讓他去當太守,那是天大的恩情了。

        繼續(xù)列舉李廣后來的官職吧。在后來的十來年里,李廣一直在邊境的各個郡巡回地任太守,分別當過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的太守,都是和匈奴接壤的邊境,這樣一直到景帝死掉。漢武帝繼位后,改變了和匈奴以和親為主的外交方針,開始積極備戰(zhàn)。李廣在邊境熬了這么多年,也熬成了一個關于匈奴方面的專家,武帝把他召到中央,擔任了未央宮衛(wèi)尉,這個官,怎么說呢,說大也大說小也小。說大,按秩級來說,屬于九卿之列,是二千石的官員;說小吧,其實就是中央警衛(wèi)局的局長,手下管一些站崗放哨的“中南海保鏢”,和皇上關系近倒是近,其實沒什么實權。

        漢武帝當上皇帝之后的第八年,搞了一個“馬邑之謀”,想誘殲匈奴,但失敗了。當時李廣以衛(wèi)尉出任驍騎將軍。漢武帝第十五年,李廣正式出任戍邊的將軍,在一次戰(zhàn)爭中,李廣被匈奴生擒,部隊全軍覆沒。李廣逃了回來,論罪當誅,于是花錢贖罪,李廣被貶為平民。

        李廣作為平民,閑居了兩三年,后來戰(zhàn)事吃緊,朝廷正在用人之際,于是再度起用他,任命為右北平太守。沒過多久,前123年,這時是漢武帝上位后的第19個年頭,李廣補缺任郎中令。郎中令這個官,也是九卿之一,管的事比較雜,其中也包括宮中禁衛(wèi),還有管理各個大大小小的郎官,還有諫議的職責,還包括政事顧問,同時有一定的人事權,相對衛(wèi)尉,職責寬泛了一些。第二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再次出任后將軍,開到前線和匈奴作戰(zhàn),打了兩年,也沒有立下戰(zhàn)功。后來在與匈奴左賢王的一場遭遇戰(zhàn)中,以四千對四萬,幾乎全軍覆沒,在張騫的援軍趕到后,李廣才得以生還。此次戰(zhàn)斗,功過相抵,李廣既沒有升,也沒有降。

        再過了兩年,前119年,漢武帝大舉進攻匈奴,這時候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他主動請戰(zhàn),但武帝因為他年紀大了不放心,不太愿意派他出去,后來拗不過,勉強同意,但叮囑衛(wèi)青和霍去病等將帥對他多“照顧”一點。出戰(zhàn)時,李廣被衛(wèi)青安排為側翼部隊,迂回掩護,結果迷了路,無功而返。事后,軍中追責,李廣把迷路的責任一個人扛了下來,在即將進行軍事審判前,李廣自殺。

        終其一身,李廣最大的官是郎中令兼后將軍,為二千石級。爵位,無。

        關于戰(zhàn)功?;旧?,李廣沒什么戰(zhàn)功,雖然司馬遷筆下李廣如何如何不得了,但他就是沒有戰(zhàn)功。歷任皇帝也不是瞎子,不會掩沒他的功績的,以至于到了最后漢武帝都看不過眼,以“運氣不好”給他找臺階下。

        且看和他同時入伍的堂弟李蔡,一起參軍,一起做郎官,后來到景帝時,李廣在邊境做太守,李蔡已經因軍功成為二千石的京官,等到武帝的時候,李蔡的部隊在對匈奴右賢王的戰(zhàn)斗中,擊斃匈奴數(shù)百人,俘虜匈奴一萬五千人(非戰(zhàn)斗人員),立下大功,被封為樂安侯,后來還做了四五年的丞相,位居三公之列。一些曾經李廣的手下,乃至于普通士兵,后來都有因軍功封侯的,單單就只有他,四十年如一日地虛度年月。

        按李廣自殺前的說法,他在四十多年的軍旅生涯里,和匈奴作戰(zhàn)有大小七十余次。四十多年,七十多次,上天不是沒有給他機會,皇帝不是沒有給他平臺,但的的確確,他就是沒有戰(zhàn)功。如果說一年兩年三年,乃至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次兩次三次,乃至于一十次二十次三十次,沒有機會,還可以說是運氣的問題,但四十多年七十多次都沒有立下戰(zhàn)功,反倒多次全軍覆沒,還被匈奴生擒,那就不是機會的問題,而應該是水平的問題了。

        那么,李廣的水平到底怎么樣?

        關于水平。我們還是忠實地按李廣的同情者司馬遷的記載來,《史記》載,景帝時,有一次,皇帝派了一個宦官到李廣的部隊去監(jiān)軍,宦官帶著幾十名騎兵,遇到三個匈奴人,看人家人少就去欺負人,結果三個匈奴人射傷了宦官,還幾乎殺光了幾十名騎兵?;鹿偬踊貋?,李廣咋咋呼呼地要去給宦官復仇,只帶了一百名騎兵就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孤軍深入近百里,雖然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但卻陷入了幾千名匈奴騎兵的包圍圈。幸好匈奴以為這是漢軍的誘敵之計,沒敢對他們下殺手,放了他們一馬。由此可見李廣的輕率和魯莽。

        武帝時,李廣調任未央宮衛(wèi)尉,同時程不識任長樂宮衛(wèi)尉。兩人都是由邊境郡守調任的,在邊境治軍時,李廣訓練部隊不重紀律,行軍布陣自由散漫,也沒有警戒的號令,軍隊的軍事文書也簡陋得很。相反,程不識非常嚴謹,部隊按照最嚴格的紀律訓練,分成部伍,有職責明確的層級指揮系統(tǒng),部隊出戰(zhàn)時,總是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戒備狀態(tài),軍中文書齊備,一切都有章可循。程不識雖然沒有取得過重大的勝利,但也從來沒有敗過,因此獲得了“不敗將軍”的美稱,不像李廣,動不動就全軍覆沒。和程不識的這種穩(wěn)扎穩(wěn)打的戰(zhàn)術相比,李廣的軍隊只能是游擊部隊,是不可能進行大兵團作戰(zhàn)的。李廣參加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對匈奴作戰(zhàn),大軍五路出擊,武帝和衛(wèi)青不讓李廣領導正面的軍隊,只讓他率領輔助部隊,未嘗沒有道理。后來東漢馬援有一句評語:“效程不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李廣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p>

        關于技能。李廣的箭法特別好,飛將軍射虎,這是李廣最為人們熟知的故事。說是有一次他出去打獵,看到草里面有一塊石頭,他以為是一只老虎,就用箭射它,結果箭頭射進了石頭里面。等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塊石頭而不是老虎后,他也為自己能把箭射進石頭感到驚奇,于是再射,就再也射不進石頭里了。這,也只是一個傳說罷了。唐代王昌齡有一首著名的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后人有說這首詩就是稱贊李廣的,其實不然,王昌齡這首詩寫的是衛(wèi)青,和李廣并沒有什么關系,只不過一個“飛將”,讓不少后人表錯了情。

        在老衲看來,飛將軍李廣,其實也就是一個勇武值稍高,但統(tǒng)率值很低的蠻將,個人英雄主義充斥頭腦,帶兵打仗卻是一介莽夫,如同水滸中的李逵,勉強一點比喻,接近于張飛吧,但他和張飛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最后說說李廣的人品。司馬遷在評價那個后來做了丞相的李廣的堂弟李蔡時,說李蔡的名聲相比李廣差得很遠,而且人品在下等之列。這是很不公平的,真實歷史中李蔡雖然不是政績卓著,但也屬于中上之資,軍功也有政績也有,于國于民做了不少實在事,只是后來犯了皇族的忌諱才被誅。反觀司馬遷評價頗高的李廣,我們用史記中的兩個故事來作一品評。

        故事1.李廣晚年曾向星象家王朔抱怨:“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墒歉鞑筷犘N疽韵碌能姽?,由于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本來就命該如此呢?”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有沒有做過自己覺得很后悔的事?”李廣說:“我在當隴西太守的時候,有一次羌人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蓖跛氛f:“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罪過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p>

        故事2.李廣被擒后逃回來,因罪被免為平民后,他和已故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一起隱居在藍田,常到南山中打獵。曾在一天夜里,他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貋頃r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實行宵禁的時候)現(xiàn)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和他一起赴任,一到軍中,李廣就把霸陵尉給殺了。

        看看,一代名將飛將軍,心胸狹隘至此。司馬遷這還是看在李廣孫子和他是好朋友的份上,筆下已經容情了,不然,不知是何等不堪。

        綜上所述,靠吹噓的馮唐易老,為人輕薄的李廣難封,但這一切,又能怪誰呢?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