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在病逝后為何沒有落葬于中山陵中?
宋慶齡病逝后為何不落葬于中山陵?這是個一直困擾著許多人的話題。最近就此話題一些媒體披露了其中鮮為人知的秘密。在南京中山陵園環(huán)繞中山陵的附葬諸墓中,廖仲愷與其夫人何香凝的合葬墓,面積不大,占地僅20畝,不遠處的譚延陵墓占地300余畝,但風(fēng)格卓異,引人遐思。此墓也是設(shè)計中山陵的建筑師、英年早逝的呂彥直的作品。
廖仲愷遇刺中彈身亡于1925年8月20日上午,距中山辭世還不到六個月,時年四十八歲;他的夫人何香凝四十六歲,長宋慶齡十四歲。四十七年之后,1972年9月1日,何香凝病逝于北京。依照她“生同寢,死同穴”的遺愿,靈柩運往南京與廖仲愷合葬。
廖仲愷夫婦都是最早的同盟會員,是中山先生最親密的戰(zhàn)友和助手。據(jù)史料記載,中山先生彌留之際,曾親囑何香凝:“我死后,請善視孫夫人……”聽到肯定的回答后,孫中山握住何的手:“廖仲愷夫人,我感謝你……”共同的遭遇、經(jīng)歷和事業(yè),使宋慶齡與何香凝的“命運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其關(guān)系無論公私都非同一般。何的子女從小就尊稱宋為“叔婆”或用英語稱之為“安娣”。何香凝逝世的九年之后,宋慶齡病逝于北京。在逝世前半個月,她被授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名譽主席稱號。有人猜測,她是否會與何香凝一樣合葬中山陵?出乎猜測者的預(yù)料,她的遺體火化的第二天,骨灰就用專機運往上海,安葬于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
作為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為何不落葬在中山陵?其實原因并不復(fù)雜,這完全是出于尊重她生前的囑托和安排。在她逝世前三個月,被她一直尊稱為“李姐”、16歲就到了她身邊幫助料理家務(wù)達五十三年之久的李燕娥因病逝世。宋慶齡囑咐李的骨灰與她的骨灰要葬在一起。在她為此給私人秘書的書面指示中,“畫了一個草圖,標明李姐和她自己墓碑的位置應(yīng)在她父母合葬墓的左右等距,都平放在地上”。宋慶齡為什么沒有提出與孫中山合葬或附葬于中山陵?廖承志在《我的吊唁》一文中解釋說:“她一生地位崇高,但她從未想過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臺灣有些人說,她可能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她想也不曾想過這些。中山陵的建造構(gòu)思,她不曾參與過半句,也不愿中山陵因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現(xiàn)在為此花費國家、人民的錢財?!?
宋慶齡傳記的作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補充說:“她會認為,孫中山的歷史業(yè)績是他的功勛,她不應(yīng)去分享。另外,……解放前,國民黨中曾有人對她作為孫中山遺孀的地位妄加訾議(在1922年中山艦事件之前,雖然已結(jié)婚七八年,但國民黨內(nèi)仍有人故意稱她為‘宋小姐’,以示不承認她的‘孫夫人’的身份。此后,這種無聊沒有了,但所謂‘名分’問題并沒有一勞永逸地樹靜風(fēng)息),她氣憤地說,‘他們可以說我不是孫夫人,但沒人能夠否認我是父母親的女兒。’這也許可以作為另一個原因。她父母的墓地在文化革命中曾遭破壞,后經(jīng)周總理下令修復(fù)。是不是因此而使她覺得她必須永遠陪伴在她父母身邊?她一生為公,但在她看來,死是私人的事情?!?/p>
愛潑斯坦的措辭相當(dāng)謹慎,分別用了“她會認為”、“這也許可以”、“是不是因此而使她覺得”等推測、揣摩傳主心態(tài)的說法。廖承志的解釋,也沒有引述宋慶齡的原話??磥?,個性嫻靜、內(nèi)斂,思想?yún)s絕不封閉、膚淺的宋慶齡,給研究者們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秘密。不過從世俗的眼光看,將逝的生命渴望回歸本原,渴望“落葉歸根”,也是“圣人弗禁”的常理常情。宋慶齡懷著某種歉疚之情依戀雙親,尤其是她的母親。已年過八十時,她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回憶自己二十二歲時在上海不辭而別,投奔流亡日本的孫中山并與之舉行了婚禮:“我的父母看了我留下的告別信后,就乘下一班輪船趕到日本來,想勸我離開丈夫,跟他們回去。我母親哭著,正患肝病的父親勸著……盡管我非??蓱z我的父母,我也傷心地哭了,我拒絕離開我的丈夫?!?/p>
1931年7月23日,宋慶齡母親病逝于青島,流寓柏林的宋慶齡立即啟程回國。在火車上,當(dāng)她聽一位親戚講述她母親患病及去世的經(jīng)過時,十分悲痛,“幾乎哭泣了整整一夜”1949年,當(dāng)政治處于彌留之際的國民黨當(dāng)權(quán)派出于一望即知的目的,竭力宣揚孫中山早已與之離婚的前夫人盧慕貞才是惟一的、真正的孫夫人時,傳聞?wù)f宋慶齡表示:“他們可以說我不是孫夫人,但沒有人能夠否認我是父母親的女兒?!睈蹪娝固狗治稣f:“這可能是最早透露出她的一種想法,這種想法使她在病危時提出要同她父母葬在一處的要求。”
對宋慶齡刺激最深的還是“文革”破四舊時,上海的紅衛(wèi)兵“砸爛”了她雙親在萬國公墓的墓地,“推倒石碑,把墓中骸骨挖掘出來,實行‘暴尸’”。宋慶齡傳記述:“墓地遭破壞的照片從上海寄到北京時,宋慶齡身邊的工作人員第一次看到她精神上支持不住而痛哭起來。廖夢醒把這些照片送給周恩來。周下令上海市有關(guān)部門立即將宋墓修復(fù),并在竣工后拍了照片寄給宋慶齡。但并沒有全部照原樣修復(fù)。原來的墓碑上列著所有六個子女的名字,而新墓碑上只有宋慶齡一人。……‘文化大革命’告終之后,又重新?lián)Q了墓碑,完全復(fù)原?!?/p>
宋慶齡生命歷程的最后兩三年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又一次最有希望的年代。1979年2月,她在寫給一位美國人的信中說:“民主和法制開始占上風(fēng)并顯示出來……最近舉行的黨的三中全會是一大勝利?!鄙硖幾罡邔拥倪@位滄桑老者,即使乘風(fēng)破浪之際,也難免對前程的波詭云譎不無隱憂甚至有某種焦慮。在同一封信中,她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些制度性弊端直言不諱:“除非我們改善目前的干部委派制度和教育制度,我敢肯定,我們?yōu)楝F(xiàn)代化所作的努力將告失??!任何集體的利益都必須允許有個人的自由和選擇。”也許瀕危之際的宋慶齡感慨于自己的愛侶和導(dǎo)師的身后命運,以歸葬家族墓園的至囑,含蓄又確定無疑地表示了自己對習(xí)于造神和迷信盲從的民族性痼疾的決絕乃至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