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常遇春簡介 明代開國開平王常遇春的一生經(jīng)歷

        2016-05-28 15:01:0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常遇春簡介: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屬安徽懷遠)人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后,他先是投靠劉聚,至正十五年(135

        常遇春簡介: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屬安徽懷遠)人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后,他先是投靠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轉(zhuǎn)投朱元璋,從此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并群雄、驅(qū)逐元朝、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中,常遇春馳騁疆場,經(jīng)歷無數(shù)戰(zhàn)役,屢建奇功。后來朱元璋在總結(jié)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先后做過總管府先鋒、都督、統(tǒng)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等。在他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從沒有打過敗仗,所以他很豪邁地說能率十萬軍橫行天下,所以軍中常用“常十萬”來稱呼他,世人也都稱他為 “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世代務農(nóng),家境貧寒,他自幼習武,二十歲左右便“貌奇?zhèn)ィ铝^人,猿臂善射”。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后,常遇春在家鄉(xiāng)先是跟隨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投奔朱元璋,由于他勇敢善戰(zhàn),多次建功。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隨朱元璋率軍渡江南下,參加了著名的采石(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zhàn)役,戰(zhàn)斗中,面對著元軍元帥康茂才嚴密防守的如雨亂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揮戈猛攻,率先登岸,殺入敵陣,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元軍大敗,朱元璋乘勝率軍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慶(今南京),改為應天府。朱元璋占領集慶及其周圍地區(qū),獲得了富庶之地,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次戰(zhàn)役中,常遇春初露鋒芒,一戰(zhàn)成名,升為元帥,開始得到朱元璋的賞識。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shù)十萬直逼應天府。陳占據(jù)長江上游,兵精船大,雄心勃勃,虎勢群雄,是朱元璋的主要對手。雙方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zhàn)。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軍三萬設伏,經(jīng)過一場鏖戰(zhàn),大敗陳友諒,斬首萬余,擒捉三千。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并進,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九江)。龍灣大捷,朱元璋以少勝多,轉(zhuǎn)危為安,并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zhàn)功卓著,升行省參知政事。朱元璋夸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p>

        龍灣戰(zhàn)后的第三年,陳友諒率軍六十萬再次來攻,雙方在鄱陽湖進行了一場持續(xù)三十六天的大決戰(zhàn)。戰(zhàn)斗中,朱元璋座船擱淺,而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正率船隊來圍攻,情況萬分危急。緊急關頭,常遇春急來增援,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zhàn)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然后利用小船優(yōu)勢,組織火攻,乘風放火,把陳友諒的艦隊燒得烈焰沖天,死傷慘重,湖水都變成紅色。陳友諒在撤往湖口時遭到常遇春的迎頭堵截,在混戰(zhàn)中被流矢射中死去。打敗陳友諒后,朱元璋的實力一舉成為群雄最強。論功行賞,仍然常遇春功勞最大,升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隨徐達率軍攻取廬州。后來又率軍與鄧愈會合,占領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及嶺南的韶州、南雄等地。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隨徐達率軍攻占泰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張士誠。經(jīng)過長達十個月的攻堅戰(zhàn),終于攻破平江城(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部下25萬人。常遇春再次因功進封為鄂國公,朱元璋極為贊賞他,當眾夸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p>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元朝。由于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jīng)大大削弱,所以,徐達、常遇春率軍僅用了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軍在洛陽與元軍遭遇,常遇春率領麾下壯士突入敵陣,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常遇春率軍趁勢占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西進陜西的門戶,為攻取元朝都城大都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逼近北京。常遇春墓前的盔甲石人元順帝攜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占大都,改名北平府。接著又揮軍西進,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陜西。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遠征陜西、山西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攻,兵鋒直抵通州。常遇春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兵一萬馳援北平,元軍聞訊倉皇北逃,常遇春率軍追擊千里,大獲全勝。為了徹底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直搗元上都開平,迫使元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

        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常遇春與李文忠在大興州(今隆化縣城)大破元軍,又率軍殺向上都。《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元主先已北走,追奔數(shù)百里,俘其宗王慶生、平章鼎住等,斬之。凡得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常遇春和李文忠取得上都大捷后,凱旋而歸。

        據(jù)《明史》記載,七月初七,當大軍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時,常遇春忽得“卸甲風”,很快就病死在軍中,年僅39歲。朱元璋聞訊大為震驚,寫詩痛悼他:“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常遇春的靈柩運到龍江關(今天南京下關)時,朱元璋親往祭奠,追封為開平王,謚忠武;并依據(jù)“宋太宗喪韓王趙普之故事”,將常遇春賜葬鐘山原;后又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的功臣廟中給他塑像祭祀,把他排在首位。禮遇之厚,非同一般。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