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鄭和下西洋 盤點鄭和七次下西洋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

        2016-05-28 14:27:1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xiāng)知代村人。中國明代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xiāng)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鄭和下西洋都經(jīng)過哪些地方呢?

        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過的地方有

        1、西域

        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qū)。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qū),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qū)等。

        2、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huán)王。當(dāng)?shù)厥a(chǎn)稻谷,稱“占城稻”,為稻谷良種之一,宋時傳入中國;鄭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dāng)?shù)馗邨U晚稻的一個優(yōu)良品種。

        3、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4、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dāng)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于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5、暹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jì)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并而成,南臨暹羅灣?,F(xiàn)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與華裔人數(shù)居世南亞首位。

        6、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qū)。

        7、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撕{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于該島西南。

        8、古里國

        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并立碑紀(jì)念。

        9、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jì)初與中國有友好往來。

        10、忽魯謨斯國

        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mào)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于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jì)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2、南京龍江

        明初設(shè)“龍江船廠”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guān)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guān)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guī)模之大。據(jù)《龍江船廠志》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只,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3、長樂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qū)街道環(huán)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余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圣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即立此宮內(nèi);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nèi)“鐘鼓供儀,靡不俱備”,鐘即“鄭和銅鐘”,原件抗戰(zhàn)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殿均已圯,塔巍然存,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系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4、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于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fēng)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臺風(fēng)襲擊,為避風(fēng)良港?!堕L樂縣志》《長樂六里志》均載有;三寶太監(jiān)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于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于淪桑變化,今僅余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qū),該居民區(qū)主干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5、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16、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Malacca)14-16世紀(jì)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于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jīng)其處,現(xiàn)馬六甲州居民半數(shù)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nèi)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17、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jì)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jié)、貿(mào)易。今之亞丁市位于亞丁灣一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也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門合并為也門共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jīng)濟首都”。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