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死后大清帝位傳給了哪位皇子繼承
嘉慶皇帝一共由五個兒子,除了長子早夭之外,長大成人的還有四個,分別是綿寧、綿愷、綿忻和綿愉。眾所周知,嘉慶之后的皇帝是道光,那么道光皇帝是誰,嘉慶傳位給誰了呢?
早在嘉慶皇帝剛剛即位不久的時候,曾經(jīng)寫過一道密詔,內(nèi)容是關(guān)于立儲的問題。在密詔上,很明確地指定立綿寧為太子。這件事發(fā)生在嘉慶四年,當時綿寧十八歲,綿愷四歲,綿忻和綿愉尚未出生。但是到了嘉慶二十四年,時過境遷,情況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
首先,綿寧長得比較難看,又瘦又老,當時有個朝鮮使節(jié)描述綿寧說:“皇長子面貌涼薄”。就是很清瘦,簡直可以用“猥瑣”兩個字來形容。
其次,已經(jīng)二十四的綿忻表現(xiàn)出來的聰明和才干,遠勝于他的哥哥綿寧。
第三,綿寧和綿忻雖然都是皇后嫡出,但綿寧的母親孝淑?;屎笤缭诩螒c二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死了。而綿忻的母親孝和?;屎笫乾F(xiàn)任的皇后。在兩人同是嫡出的身份上,綿忻比綿寧更有競爭力。
所以,從各方面考慮,嘉慶皇帝在晚年曾經(jīng)考慮過重新另立皇儲的決定。把綿寧換成條件更優(yōu)秀的綿忻。關(guān)于這一方面的論證也有依據(jù),如嘉慶二十四年的時候,嘉慶將僅有十四歲的綿忻封為瑞親王。十四歲的孩子,當時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功績,但是嘉慶此舉,無疑是表現(xiàn)了對綿忻的喜愛。而在嘉慶四年的時候,當初立綿寧為皇儲的時候,除了一道密詔,還有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的詔書。但是這道詔書在日后忽然被撤出,而在道光即位后,這道詔書便不再提及。這足能證明當時嘉慶皇帝有另立儲君的意思。
那么嘉慶傳位給誰了呢?在嘉慶二十五年的時候,嘉慶帝去了熱河,不料得病,越來越重。在還來不及宣布皇儲的時候,就一命嗚呼了。消息傳到北京,此時孝和睿皇后卻突然頒布懿旨,宣布由綿寧即位。她這樣的舉動,除了孝和?;屎笫莻€比較仁德的皇后之外,更主要的是,如果她宣布立綿忻為帝,恐怕會引起朝臣的不服,更有甚者,會指責她偏愛自己的孩子,而宣布立綿寧為帝,既可以免去一場朝廷的政治危機,還能順水推舟,得到道光帝的尊重。所以在道光帝即位后,對自己的繼母尤其敬佩。
大清嘉慶皇帝又幾個兒子
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颙琰是乾隆的繼任皇帝,他是乾隆的第十五子。據(jù)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共有十七子,其中有七個早夭,未長大成人,另有三個雖然長大成人,卻英年早逝。那么嘉慶有幾個兒子呢?
嘉慶帝的兒子明顯比他的父親乾隆要少很多,只有五個,其中一個沒有早夭。
嘉慶皇帝的長子穆郡王,是除了皇五子外不是嫡出的一個皇子。由和?;寿F妃劉佳氏所生。當穆郡王出生的時候,嘉慶帝尚未登基,而和?;寿F妃還是颙琰藩王府里的側(cè)福晉。這孩子只活了兩年,在嘉慶二年的時候死去,尚未命名。嘉慶二十五年八月,嘉慶帝下令追封其為穆郡王。
皇二子愛新覺羅·綿寧,是嘉慶帝的第一任皇后孝淑?;屎笏幕首樱彩切⑹珙;屎笪ㄒ坏囊粋€兒子。在嘉慶帝死后,綿寧繼承其帝位,是為道光帝。由于他的母親死得早,當時綿寧尚年幼,因此過繼給了嘉慶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屎?。登基后,改名為旻寧。
皇三子愛新覺羅·綿愷。是嘉慶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屎笏?,生于乾隆六十年,當時孝和?;屎筮€是嘉慶藩王府的側(cè)福晉。嘉慶二十五時晉封為惇親王。于道光四十八年去世。
皇四子愛新覺羅·綿忻,是嘉慶五個皇子中長得最聰明的皇子,深得嘉慶帝的喜愛。在十四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瑞親王。于二十四時去世,道光帝加謚號為懷。
皇五子愛新覺羅·綿愉,是唯一庶出且長大成人的皇子。母親是恭順皇貴妃鈕鈷祿氏,道光即位后,封惠郡王。道光十九年的時候,加封為親王。于同治三年去世,由同治皇帝親自為其主持祭祀儀式。
嘉慶有幾個兒子?大家數(shù)一數(shù),加上夭折的,一共才五個,比他父親乾隆皇帝,實在是少太多了。
關(guān)于人物愛新覺羅嘉慶的生平介紹
愛新覺羅嘉慶其實指的就是愛新覺羅·颙琰,也就是清仁宗嘉慶帝。愛新覺羅是颙琰的姓,而嘉慶則是在永琰登基后改的年號,像是愛新覺羅·弘歷因為年號為“乾隆”所以被人稱之為乾隆皇帝一樣,颙琰就有了被人稱為愛新覺羅嘉慶的說法。
嘉慶他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起初只是十五阿哥。他的母親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小時候就非常的聰明,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能通讀四書五經(jīng),在長達后,他便更喜歡去讀詩各種史書和通鑒,還達到了“上下三千年,治跡目了然”的程度。因為深受乾隆的寵愛,所以早在乾隆三十八年被乾隆密建為皇儲,不過這件事除了皇帝,沒人知道。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時候嘉慶便被封為和碩嘉親王。在六年后的乾隆六十年,嘉慶便被乾隆正式宣布成為皇太子,自此嘉慶正式成為皇位的繼承人。
嘉慶元年,乾隆退位,颙琰登基稱帝,在太和殿上乾隆將傳國玉璽交給颙琰。颙琰尊乾隆為太上皇,他改年號為嘉慶,所以他被后世人稱為嘉慶帝。嘉慶二年,貴州的苗夷王囊仙犯上作亂,嘉慶帝命總督勒保帶兵前去圍剿。之后各地更是發(fā)生叛亂,他是命總兵朱射斗去剿滅的。
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和珅失去靠山后,被嘉慶所殺,他將多年來鎮(zhèn)壓起義不成功的責任推卸給和珅,借此緩解民怨。不過最后他平定了起義后,清朝也是元氣大傷,清王朝的統(tǒng)治開始由盛轉(zhuǎn)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