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為何三征高麗?背后有何驚天陰謀?
眾所周知隋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里隋朝創(chuàng)建了三省六部制改變了秦漢以及東晉南北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在選拔人才上創(chuàng)立進士制度進而打破了從漢以后九品中正制形成的門閥壟斷,而開創(chuàng)大運河更是亙古至今的偉業(yè)。然隋朝的滅亡則起源于一場戰(zhàn)爭:高句麗之戰(zhàn)
為何要進行高句麗之戰(zhàn)根據一些部分書籍和一些評論文章的說法有了一下幾種。一、隋朝時期的高句麗已經不再是一個游牧民族,而是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具有完整的軍事與政治制度,對隋朝的邊鎮(zhèn)幽州產生巨大的威脅力量①。二、高句麗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加開始征伐四方吸收了回紇的善戰(zhàn)民族更與強大的突厥汗國建立軍事聯盟。不斷地侵擾隋朝北部邊防,相對于國家制度發(fā)展不全,內部存在極不穩(wěn)定因素的突厥,使得高句麗起主導作用對隋朝的威脅更大②。三、隋煬帝時期喜歡征戰(zhàn)四方,開拓疆土早已將高句麗看成隋朝的一部分再加上高句麗對隋朝有所不敬故稱為征伐高句麗理由對此發(fā)動舉國之戰(zhàn)③。
但是隋書這本正史對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卻記載不詳,為何發(fā)動這場傾國之戰(zhàn),且當時高句麗不過擁有遼東大部和朝鮮半島一半的地盤能夠動用的軍隊力量不過十幾萬人。隋煬帝只需派二十萬軍隊加上幾員大將即可平定。但是其為何要御駕親征,傾百萬軍隊征發(fā)三百萬民夫借用京杭大運河調天下兵器糧食為戰(zhàn)爭準備。甚至因此不惜民夫死傷,但為何打仗時卻是皇帝制定作戰(zhàn)計劃,將軍隊進行規(guī)定作戰(zhàn)在死傷慘重瘟疫爆發(fā)時不下令撤退,第一次戰(zhàn)爭失敗后沒過幾月有再次發(fā)動甚至根本不是為了贏得目的去打仗。這絕不是隋煬帝的軍事無能如果無能楊廣不可能成功滅陳,也不可能是糧草問題,因為早在高句麗之戰(zhàn)的前兩年就已經開始沿運河兩道建立糧倉用來備戰(zhàn)。但為何如此我有了如下觀點:高句麗之戰(zhàn)是隋煬帝對關隴門閥和六鎮(zhèn)胡人④的陰謀,為什么這樣說呢?
這要從隋朝的建設說起,隋朝處在特殊的變革時代,自永嘉之亂以來,南朝北朝更迭紛紛,終無一朝善始壽終,原以為魏能長久,但僅百年又被周齊所代,昔日孝文帝也思改革,卻誤入歧途,以致門閥之風再起,宇文泰建關隴門閥,得以最終立國??伤€是毀于門閥之手,天下毒瘤,莫過于門閥,門閥之毒又莫過于關隴,導致數百年的天下分裂,無數短暫的朝代更迭,形成胡強漢弱的社會格局⑤,一江南北的敵視對立,與朝廷鼎足的門閥世家,根深蒂固的九品中正,與皇權比肩的關隴權貴,虎視眈眈的突厥強胡,此起彼伏的邊患動亂等等。
雖然隋文帝借助關隴門閥登上皇位,加上幾年的征戰(zhàn)統一了天下。也正是因為借助關隴門閥統一天下,但楊堅與楊廣父子二人深知關隴門閥的危害,為了在短時間的消除關隴門閥對朝廷的影響隋煬帝采取遷都洛陽之策,既防范河北地區(qū)的六鎮(zhèn)勢力而且打壓了部分關隴門閥的官員,官吏體制上進行改革⑥扶持南方和河北地區(qū)的士族,建立江都營造南方,為了使得以后的南方能夠敵過北方從而開創(chuàng)了京杭大運河。但是關隴門閥手中掌握的府兵卻是對國家的致命威脅,然高句麗之戰(zhàn)為隋煬帝找到了合適的理由來消弱這些府兵⑦。早在高句麗之戰(zhàn)之前隋煬帝已經開始向江都轉移國庫兵糧,而在
第一次高句麗之戰(zhàn)失敗損失三十萬大軍之后依舊發(fā)動第二次戰(zhàn)爭甚至不惜放棄北方。因為隋煬帝根本就不想贏得這場戰(zhàn)爭只是想將關隴貴族控制的府兵趕去送死,再把山東雜胡也一并趕去,讓他們統統死在高句麗。將北方士族集團力量消耗一定之后再遷移江南士族到北方,從而改革自南北朝以來有士族門閥控制官權與兵權的政治體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這就是為什么隋煬帝不顧一切的要發(fā)動這樣戰(zhàn)爭。
戰(zhàn)爭的結果很悲壯大隋王朝先后死傷幾十萬軍隊獲得遼東地區(qū)。沉重的打擊了高句麗的勢力,為后來的唐朝聯合新羅滅掉高句麗打下了基礎,進一步的消弱了門閥勢力為唐朝的庶族地主成為統治階級做出貢獻。但軍隊的損傷動搖了國家根基,而戰(zhàn)爭的消耗負擔全部壓在河北,河東百姓身上。致使兩個地各郡,民不聊生,田野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四處盜賊橫行。隨后爆發(fā)的災荒使得河北、河東諸郡的人民被迫紛紛起來起義。由于隋煬帝的“輕民”思想⑧導致為了自己目的從而不惜死傷百姓來完成,加上部分官吏的貪污使得各地百姓隨著河北的起義浪潮紛紛舉兵。而此同時關隴門閥為了自己的利益也脫離隋朝,推選新的代言人李淵來爭霸天下,繼而統一王朝分崩離析。公元618年,隋煬帝死于揚州行宮,身死國滅開創(chuàng)千秋一世,成為盛世帝國的夢想消散于歷史的長河中。
如果當初隋煬帝能夠正視人民,聽從勸諫將人民作為立國之本⑨。以時間來慢慢改革政治制度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因為隋煬帝急切的想完成千古一帝的夢想從而輕視人民。為了政治目的不惜發(fā)動舉國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的故意失敗動搖了國家。正是此戰(zhàn)隋煬帝的“輕民”思想導致了國家的滅亡使得后來繼任者李世民獲得一定的警示。使得后者對于人民的重視放于國家之首位,也正是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奠定了以民生為主緩慢改革社會階級,為大唐的盛世奠定雄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