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什么不得不逼死聲望很高的陸遜?
陸遜北伐指的是陸遜四次參與了東吳與曹魏的作戰(zhàn)。四次戰(zhàn)役的結果是陸遜三勝一平,傷亡情況卻沒有具體統(tǒng)計,不過曹魏要略大于東吳。而四次作戰(zhàn)中,陸遜一方的主要指揮官是陸遜、諸葛瑾、全琮。
四次作戰(zhàn)中,只有第一次石亭之戰(zhàn),是陸遜唯一一次奉命率領主力和曹魏作戰(zhàn),雖然戰(zhàn)績和蜀漢的興勢之戰(zhàn),而且只是一場反擊戰(zhàn),但是陸遜和諸葛瑾全琮配合默契,大破魏國大司馬曹休,并且獲得牛馬車輛萬輛,也逼死了曹休,唯一可惜的是在追擊時被賈逵嚇退,丟了不少的輜重。
第二次是孫權北伐派陸遜和諸葛瑾進攻襄陽,當時孫權主力戰(zhàn)況不好,諸葛瑾又看到水位下降,擔憂孤軍深入,所以和陸遜商量之后撤退,陸遜虛張聲勢,撤退非常順利,但是他撤退之后又派兵馬襲擊縣城,導致百姓血流成河,被后人所詬病。
第三次是進攻廬江,當時廬江雖小,但地理位置可有防守,但是陸遜在聽到慢龐帶兵進攻之后,慌忙撤退,雙方算是平手。
第四次是陸遜占領了一個小鎮(zhèn)。
這四次,陸遜大部分是不主張主動進攻,都是消極守城,所以他的戰(zhàn)績已經(jīng)算是輝煌了。不過四次戰(zhàn)役中,可以看出陸遜很少主動進攻,而且陸遜在和劉備對戰(zhàn)的時候,也是先避其鋒芒,之后尋找機會再火燒連營,由此也不難看出,陸遜此人,主張防守要多于進攻,而且喜歡用計,而不是硬拼。
陸遜怎么死的
陸遜跟隨孫權很久,在吳國有很高的聲望,孫權甚至將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為妻。而呂蒙死后,陸遜更是成了對抗蜀國、魏國的支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作為支柱存在的人物,孫權卻一直沒有給陸遜相應的權力,甚至于最后可以說是孫權逼死了陸遜。那么,孫權為什么要逼死陸遜呢?
其實,孫權之所以逼死陸遜無非是功高震主。他感覺陸遜已經(jīng)威脅到了他的統(tǒng)治地位。因為陸遜和其他大將不同,他的身份,足以威脅到孫權。
首先,陸遜出生于貴族,姻親關系更是顯赫,所以陸遜權力重之后,也有能力謀反。
其次,陸遜在吳國的聲望太高。特別是呂蒙死后,陸遜獨挑大梁,更是讓吳國的權要上至太子下至將相都與他交好,可謂是功高震主。而且當時三國局勢已定,即使沒有陸遜,吳國也可以自保,所以孫權沒有一定要依靠陸遜,所以在陸遜當了一段時間的丞相之后,孫權就以立太子的事情逼死了陸遜。
再次,陸遜功高,孫權可能還可以暫時壓制,但一旦孫權故去,幼子繼位,很有可能陸遜變成為攝政大臣,吳國遲早要易主,所以為了后世計,孫權也不可能留下陸遜。
最后,還有一個比較隱秘的原因。陸遜是孫策的女婿。而孫權的基業(yè)可以說是從孫策手中繼承過來的,開始是為了拉攏陸遜,但陸遜權勢漸長之后,難免孫策的子孫沒有其他想法,畢竟他們也是王族。
以上種種因素,導致了陸遜不得不死。
陸遜火燒連營
蜀漢章武元年,劉備為了報吳軍奪荊州還有關羽被殺之仇,親自率領大軍攻吳。當時對上的將領正是吳國的陸遜。
劉備大軍兵力強盛,陸遜避其鋒芒,堅守不戰(zhàn)。雙方只能對峙。這一對峙,對劉備軍中就是壓力。因為蜀軍是遠征,補給方面不如陸遜來的輕松,而且又不能速戰(zhàn)速決,再加上已經(jīng)入夏,天氣十分炎熱,蜀軍的士氣逐漸低迷。
劉備為了士兵的酷熱,命令士兵在山林中扎營,林中自然比外面要舒爽,但這一扎營卻給陸遜帶來了機會。時至夏季,萬物都比較枯燥,劉備又在林中扎營,陸遜看準時機,命令士兵一人帶一捆茅草,在蜀軍營壘邊放火邊猛攻。
由于扎營的木柵欄和林木都是易燃的物品,火勢瞬間就撩了起來,蜀軍大亂,被陸遜率領的吳軍連破四十多營,可謂是損失慘重。而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也直接導致了夷陵之戰(zhàn)蜀敗而吳勝的結果。
陸遜火燒連營,這一計策看起來并沒有多么高超,可以說如果劉備不給他這個機會,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但是劉備卻失算,在夏季竟然敢如林扎營,可謂是將自己的性命交到了陸遜的手中。
不過陸遜之所以最后能用火燒連營的計謀,和他的軍事才能分不開,他在劉備帶領大軍攻到城下的時候,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就雙方的兵力、士氣等等進行了對比,決定暫時避其鋒芒,也消耗了蜀軍的戰(zhàn)力,最后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