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托孤后 諸葛亮為什么不稱帝?
熟讀三國的朋友,對白帝城托孤這件事可以說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個故事堪稱千年傳唱的經(jīng)典,劉備和諸葛亮的關(guān)系,自古被視作君臣關(guān)系的典范。尤其是劉備托孤的時候,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睙o論這句話到底是陰謀還是真心話,身為丞相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后為什么不趁機奪權(quán)稱帝呢?
諸葛亮之所以不能稱帝,因為劉備的臨死前說的話“君可自取”,最多只是一句安慰的話,當不得真,而且劉備死的時候,做了一些安排,制約了諸葛亮。并且當時,蜀漢對外有曹魏和東吳兩個強大的外敵,內(nèi)有漢嘉太守黃元、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闿、越雋夷王高定的南中之叛,加上劉備新敗,損兵折將,大傷國力,根本就沒有條件稱帝。
大家都知道,劉備27歲,起兵于涿郡,短暫于徐州,豫州,興旺于荊州,盤踞于益州,前期基本一直在顛沛流離,因為這一段特殊的經(jīng)歷,導致劉備集團也形成了原從派系,荊州派系,益州派系。而益州派系,又分為本土豪族派系和原劉璋舊部的東州派系。
原從派系代表人物:關(guān)羽、張飛、魏延、趙云、陳到、劉琰、糜竺、簡雍、孫乾等,他們都是最早跟隨劉備,或跟著劉備有著名義親屬關(guān)系,地方包括涿郡,徐州,豫州等地。劉備伐吳的時候,大佬只是剩下魏延,趙云,劉琰、陳到等人。
荊州派系代表人物:諸葛亮、龐統(tǒng)、馬良、馬謖、蔣琬、費祎、董允、楊儀、廖立、黃忠等,他們都是從荊州的時候跟隨劉備。
益州派系代表人物:法正、李嚴、張嶷、吳懿、彭羕、黃權(quán)、王平、李恢、呂凱、譙周等,他們都是從劉璋那邊投靠過來的。當時法正死了,李嚴成為益州派系的大佬。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并沒有完全以諸葛亮為主,而把益州派系的大佬李嚴拉攏上來了,封李嚴中都護,統(tǒng)領(lǐng)內(nèi)外諸軍事,留鎮(zhèn)永安。一個掌政,一個掌軍,讓李嚴、諸葛亮互相牽制。除此之外,劉備最忠心的原從派系大將趙云(都督江州),魏延(都督漢中),劉琰(固陵郡太守),吳懿(劉備的大舅子)等軍事將領(lǐng)各掌握著一部軍隊,抗衡李嚴,完全杜絕李嚴鳩占鵲巢。劉備臨死的這個安排,是相互牽制、相互配合,完全沒有給任何機會給諸葛亮稱帝。
諸葛亮雖然沒有稱帝,不過,卻一直在這條路上奮斗著,尤其是諸葛亮執(zhí)政之后,迅速將劉備白帝城的相互牽制的局面打破,大批荊州籍人士得到破格啟用,荊州籍一派獨大局面很快形成。早已到了親政年齡的劉禪,可是一直到二十七歲,諸葛亮不僅借口劉禪不熟悉政務,不肯交還最高權(quán)力,而且還將他交由董允、費祎、郭演之、向?qū)櫟扔H信包圍軟禁!并且先后流放、殺掉和假手他人殺掉的忠于劉備的高級將領(lǐng)有,中都護李嚴,治中從事彭羕,車騎將軍劉琰,長水校尉廖立,中都護李嚴,征西大將軍魏延等,基本把軍政集權(quán)到自己的手上,成為蜀漢第一權(quán)臣。
諸葛亮,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卻一直干著皇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