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劉禪手握十萬雄兵 為什么選擇放棄不抵抗?

        2017-06-21 08:07:1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鐘會大軍被姜維阻擋在劍閣,正考慮撤退事宜,沒有想到前方卻傳來了,劉禪出城投降鄧艾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鐘會大軍被姜維阻擋在劍閣,正考慮撤退事宜,沒有想到前方卻傳來了,劉禪出城投降鄧艾的消息,隨后劉禪下詔蜀軍全部投降,從此蜀漢滅亡。那么劉禪手握十萬雄兵,為什么選擇放棄不抵抗,開城投降呢?

        為什么說劉禪手握十萬雄兵呢?根據(jù)劉禪投降之后,《三國志》卷33《蜀書后主傳》注引王隱《蜀記》:炎興元年(263年),“領(lǐng)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庇纱丝梢?,除了成都常規(guī)的駐守部隊之外,姜維統(tǒng)帥的大軍,南中都督霍弋統(tǒng)帥的南方集團,大將軍閻宇(副將羅憲駐守永安)東部集團軍,整體來說,主力尚存。為什么就輕易決心投降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第一個原因:外部壓力。

        曹魏大將鐘會、鄧艾、諸葛緒等率領(lǐng)16萬大軍,分多路大舉伐蜀,使得蜀漢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在軍事上完全陷于被動地位。雖然姜維阻擋了鐘會,但是鄧艾卻長驅(qū)直入,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偷渡陰平,逼降馬邈,綿竹又斬殺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這種奇襲戰(zhàn)術(shù),世間罕有,基本上將蜀漢皇宮大臣的心理防線基本擊潰了。

        這個時候的劉禪不是年輕人,而是已經(jīng)60歲左右的老頭了,哪里還能夠扛得住這樣的心理壓力,對抗戰(zhàn)曹魏已經(jīng)絕望,更何況,敵軍已經(jīng)兵臨城,援兵什么時候來,還不知道,或許來了,都已經(jīng)城破人亡了。

        第二個原因:內(nèi)部壓力。

        蜀漢建國的時候,朝政一般是由荊州派系和東州派系的人執(zhí)政,但是隨著這兩大派系的人才凋零,益州本土派系逐漸掌控了朝政。由于益州派長期遭到外來的荊州派和東州的打壓,因此對蜀國統(tǒng)治集團非常不滿,他們一直不愿意和蜀國合作,也不支持蜀漢政權(quán)。在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面對內(nèi)部極大的壓力,在劉禪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本土派系開始針對各種情況,無論是難逃南中,還是東投東吳,進行一一駁斥,最終力主投降曹魏,在威逼利誘之下,投降是最佳的選擇。

        第三個原因:劉禪自身

        無論是戰(zhàn)是降,我相信決定權(quán)掌握在劉禪的手里。但是劉禪已經(jīng)是花甲之年,做了四十幾年的皇帝,一向貪圖享樂,沒有雄心壯志,在內(nèi)外壓力之下,不顧歷史的罵名,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投降之路。對于劉禪的投降,歷史上很多人都持反對批評的意見,唯獨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認為劉禪的投降是以全國為重。

        劉禪雖然投降,但是有加速了三國統(tǒng)一的步伐,在歷史發(fā)展而言,無疑是做了一件好事,所以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問題,或者與時俱進的看問題。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