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離開劉備 諸葛亮就絕對沒有任何機(jī)會!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神機(jī)妙算,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而徐庶呢,他先前投奔劉備,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jìn)入曹營。后來這件事被藝術(shù)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等被廣為流傳。諸葛亮和徐庶誰更厲害呢,應(yīng)該說他們都是旗鼓相當(dāng)?shù)奶觳牛承┓矫?,徐庶甚至還略勝一籌。
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除了讀書,最多就算個業(yè)余“超男”,反觀徐庶,徐庶本名福,寒門子弟,早年習(xí)武,為民除害殺人犯了官司,被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學(xué)于儒家學(xué)舍。所有他是文武雙全。趙子龍單騎救主,也多虧徐庶向曹操獻(xiàn)計“如此猛將,何不收入囊中”,于是曹操下令要活捉趙云,于是曹操手下兵將都不敢傷了趙云性命,否則,趙云是無論如何走不出80萬大軍,51員大將包圍的。
破曹仁“八門金鎖陣”、“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其實都是徐庶的出謀劃策,都是幾場漂亮仗,那是諸葛亮還沒出山呢(三國演義里面為了突出諸葛亮,火燒新野,火燒博望都算在諸葛亮身上了)
徐庶為人豪爽,謙虛有禮,雖是文人卻沒有文人的酸腐之氣,傲氣。還有一身好武藝,行俠仗義。
由于看不慣當(dāng)?shù)氐呢澒贋槊癯Ψ噶斯偎静烹[姓埋名到處游歷最后與劉備等人相遇。
關(guān)羽和張飛二人同樣是看不慣當(dāng)時的官場才和劉備起勢的,從這點上看關(guān)張二人更加認(rèn)定徐庶是同道中人,再加上徐庶的才學(xué)更是另二人欽佩不已。
可以說二人對徐庶是心服加口服。
諸葛亮雖然才高八斗聰明絕頂博古通今,但是依然改不掉文人的那股傲氣有時更是有些盛氣凌人,氣死周瑜就是例子。
同時諸葛亮可以說把文人的小氣發(fā)揮的淋漓盡致,有諸葛亮在劉備軍中幾乎就沒有其他名士的存在,雖然在赤壁之戰(zhàn)中幫助劉備收留了龐統(tǒng)這一與自己齊名的大儒,但是大家可以看出龐統(tǒng)根本就沒有受到任何重用,直到落鳳坡死于亂箭之下,即便龐統(tǒng)過于想在劉備面前證明自己從而使得策略出了問題。但多少還是可以看出有諸葛亮從中做手腳的痕跡。
徐庶是諸葛亮的密友,先于諸葛亮輔佐劉備。程昱向曹操獻(xiàn)計,將徐母賺至許昌,隨后又騙取徐母筆跡,詐修家書。徐庶被騙中計,被迫趕往許昌見母,不得已留在曹營。但其身在曹營心在漢,歇后語“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即來源于《三國演義》此段故事。徐庶被輕易騙進(jìn)曹營的描寫有些令人費解。
書中第36回,徐庶在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后,恐孔明不肯出山輔之,遂乘馬直至臥龍岡下,入草廬見孔明??酌鲉柶鋪硪?。庶曰:“庶本欲事劉豫州,奈老母為曹操所囚,馳書來召,只得舍之而往。臨行時,將公薦與玄德。玄德即日將來奉謁,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輔之,幸甚!”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
而在書中第37回,司馬徽找劉備,曰:“聞徐元直在此,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徐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被赵唬骸按酥胁懿僦嬕?!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
從上述兩段描寫來看,司馬徽只是聽劉備的述說就識破了曹操的詭計,而智謀出眾的諸葛亮親自面對徐庶的講述卻無動于衷,沒有在關(guān)鍵時刻挽救徐庶,實在讓人不可理解。關(guān)鍵就在于,徐庶不走,諸葛亮就沒有機(j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