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國 諸葛亮智謀過人最后卻為何沒能成功?
“當我們對一個人心存期待的時候,往往也是情緒最為敏感的時刻。”
一個人被夸的非常厲害,但后來被發(fā)現(xiàn)并不是傳言中的那么回事,這時總有些人會走極端而反過頭來否定他的一切。
這是一件比較悲劇的事情。但它真的就發(fā)生我們身邊,基于那種所有人都與生俱來的逆反心理。大家既為打破傳說而感到欣喜,也為曾經(jīng)的被欺騙而感到憤慨。這時我們最需要的便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打擊他,質(zhì)疑他,甚至從此是路人也都將帶來一種慰藉。(穿插一句,朋友間的絕交或是李宗盛唱的“我見過合久的分了,沒見過分久的合”也許背后也是這個道理。)
現(xiàn)下對于諸葛亮的看法,也大抵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火燒博望坡,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fēng)”這些都是高中作文里被我們用的次數(shù)多的都該臉紅了的橋段。沒辦法,諸葛亮的民間形象早已被羅貫中塑造成神仙一般的人物,而自初便看著老版《三國演義》長大的我們,誰又能免俗呢。
可是說心底話,羅貫中真的不是一個好的擁簇者。當我們這一代人開始接觸正史時,那種從小被欺騙的憤慨情緒一定是有很多人會忍不住的。首先就是《諸葛亮傳》中的這句話:
?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
呀!啥玩意兒啊這是,原來不擅奇謀應(yīng)變之策,只是搞內(nèi)政比較厲害,說好的智力值100呢,就這水平又是怎么鬼畜死我們王司徒的??!
再想起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tǒng),取漢中帶的又是法正,自始至終諸葛亮好像都是在基地里似的造兵,屯田,搞內(nèi)政。于是,羅貫中苦心經(jīng)營的智慧之神諸葛亮的形象頃刻間崩塌了。
但是等一下,這樣想是不是不合邏輯。讓我們從諸葛亮的出道開始捋一遍吧。
那一年,劉備46歲,之前已經(jīng)跟隨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雖然走到哪里都有風(fēng)險投資,但股份永遠是別人捏大頭,他自己也不太順利。而這已經(jīng)是第三次來到了隆中,他下決心一定要請出諸葛亮。而他們的碰面是這樣開始的:
諸葛亮先是睡午覺,幾個小時睡醒之后吟了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劉備有點蒙,趕緊表明來意: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大概意思就是:世道很難,我看不懂,求您教我。
這時諸葛亮站起身拿出一份中華地圖說:曹操擁兵百萬,不可爭強。孫權(quán)歷經(jīng)三世,可為外援但不能圖之。而荊州地勢優(yōu)良,是個用兵的好地方,當據(jù)之而后入西川,如此天下三分。待天下有變,就命一上將出荊州,將軍自引兵出益州,則漢室可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