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解密紀曉嵐 官場征途中的“不倒翁”!

        2017-05-11 19:53:5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的這句詞道出的是傳統(tǒng)中國人心底的英雄夢:幫助君王一統(tǒng)天下,留下美名世代傳揚。到了清代中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的這句詞道出的是傳統(tǒng)中國人心底的英雄夢:幫助君王一統(tǒng)天下,留下美名世代傳揚。到了清代中期,情況出現(xiàn)了變化——乾隆皇帝要一統(tǒng)天下思想文化,于是疆場廝殺轉(zhuǎn)為文化清理,風云際會,紀曉嵐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此前,這位大名鼎鼎的學者曾點評過許多學術(shù)典籍與名家詩歌,也撰寫過家喻戶曉的《閱微草堂筆記》,然而這些都無法與《四庫全書》相媲美?!端膸烊珪烦蔀榧o曉嵐一生最大的榮光。這榮光的背后,是一個學者型官員載浮載沉的人生道路。

        容貌丑陋的近視眼

        讀者一定很想知道,有著各種傳奇經(jīng)歷的紀曉嵐到底是什么樣子。根據(jù)清代人的描述,他“貌寢”、“短視”,也就是說,不光容貌丑陋,還是個近視眼,個子好像也不高。不過,紀曉嵐生性機敏,喜歡嘲謔,小時候一起讀書的同學,長大后同朝的官員,都沒少受他的戲弄。他的惡搞往往和文字有關(guān),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

        長大后的紀曉嵐,對文字更是機敏。一年夏天,宮中新添了不少扇子,乾隆皇帝命紀曉嵐為自己最喜歡的一把扇子題字,選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七絕詩《涼州詞》。這首詩的原文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痹陬}寫中,紀曉嵐卻不慎把“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間”字漏掉了。乾隆皇帝看完后,很不高興地把扇子丟回給紀曉嵐,說他有欺君之罪!紀曉嵐一看才知道漏寫了一個字,他不慌不忙,緩緩地說:“啟稟圣上,這不是詩,而是一首詞,讓微臣吟誦給圣上聽: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經(jīng)紀曉嵐這么一斷句,一首《涼州詞》果然由詩變成了詞。乾隆皇帝哈哈大笑,連連夸贊紀曉嵐機敏過人。

        紀曉嵐還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易喜易怒,喜歡道聽途說,到處講述自己的離奇經(jīng)歷,甚至屢屢對好奇者脫下鞋襪,展示自己那宛若裹足的尖腳。他的日常生活也迥異于常人:不吃米面,飲食以肉為主,一頓兩三斤;雖喜食肉,卻絕不吃鴨肉,總覺得鴨肉腥穢,難以下咽,一次不慎誤食,立刻大吐;善吸煙,用一支很大的煙鍋,人稱“紀大鍋”。

        紀曉嵐確實是一個有趣的人,關(guān)于他的奇聞異事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廣為傳播。人們欣賞和喜愛他的機智,又在流傳中添油加醋地加以演繹,甚至無中生有,把不相關(guān)的事,如與和珅的水火不容也附會在他身上。實際上,歷史上的紀曉嵐從來沒有戲弄過和珅,反而在好友曹錫寶上折彈劾和珅時從旁勸阻。紀曉嵐之所以被塑造成影視劇中不懼權(quán)威的理想人物,只是凝聚了民間對其幽默、正直、機智和才學的想象。

        朝中寵臣變成階下囚

        紀曉嵐在翰林院期間一個主要任務(wù)就是扈從伴駕,寫作詞章。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所以紀曉嵐寫作了不少恭維、唱和的詩作。這類詩歌往往四平八穩(wěn),以歌功頌德為主,現(xiàn)在看來無甚意味,但在當時對于紀曉嵐來說卻非同一般。它們?yōu)榧o曉嵐贏得了乾隆皇帝的歡心,得到“天語嘉獎”,而乾隆皇帝的賞識,對紀曉嵐的一生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1756年進入翰林院,到1768年晉升為侍讀學士,紀曉嵐度過了一段順利平靜的時光。因為乾隆皇帝的賞識,他得以步步高升:1763年官任福建學政,升侍讀;1768年,按常規(guī)本來應該外出任職,準備補授貴州都勻府知府,但乾隆皇帝因為他學問素優(yōu),認為出任地方官員不能盡其所長,特命加四品銜,留任左春坊左庶子,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種破例提拔在當時社會是很榮耀的。然而,就在紀曉嵐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這一年,人生出現(xiàn)戲劇性的逆轉(zhuǎn),獲罪落馬,昔日朝中寵臣,今日階下罪囚,被發(fā)配到烏魯木齊。

        導致紀曉嵐人生出現(xiàn)重大轉(zhuǎn)折的是盧見曾案。1768年,剛剛上任的兩淮鹽政尤拔世向鹽商索賄不成,上奏折揭發(fā)上一任鹽政普福,說他在任職期間營私舞弊、挪用公款,由此引發(fā)乾隆皇帝的震怒,下令徹查。因歷任鹽政均有營私侵蝕行為,已退休很久的兩淮鹽運史盧見曾也被捕入獄,乾隆皇帝下令“即行嚴密查封,無使少有隱匿寄頓”。然而查抄盧家時卻發(fā)現(xiàn)他家中沒有什么值錢之物,乾隆皇帝很生氣,認為是有人通風報信,使得盧家轉(zhuǎn)移了財產(chǎn)。隨后,查明通風報信的人就是紀曉嵐。

        紀曉嵐和盧見曾是什么關(guān)系呢?紀曉嵐有3子3女,長女嫁給了舉人盧蔭文,而盧蔭文的祖父就是盧見曾。當時紀曉嵐已晉升為侍讀學士,得以出入宮廷,聽到一絲風聲后就告訴女婿盧蔭文,朝廷正在查辦兩淮鹽務(wù)。盧蔭文隨后又見到了過從甚密的郎中王昶,王昶告訴他是歷年鹽引的積弊被揭發(fā)了,于是他趕緊送信回家。結(jié)果自然是悲慘的,紀曉嵐和王昶因泄密獲罪,主犯盧見曾則死在獄中。

        紀曉嵐的這段經(jīng)歷在史書上找不到什么痕跡,民間的版本卻是生動有趣:紀曉嵐既擔心姻親,又顧慮惹禍,于是用空白信封密封了鹽和茶葉,命人連夜送往盧家。盧見曾最初不解,再三揣摩,悟出了其中的秘密:鹽案查(茶)封,于是馬上轉(zhuǎn)移資產(chǎn)。民間還流傳著紀曉嵐應對乾隆皇帝訊問的精彩回答:“皇上嚴于執(zhí)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猶蹈人倫之陋習?!鼻』实勐勓裕瑸橹恍?。

        做官做到死也是一種選擇

        初入翰林,為新科進士;再入翰林,為赦罪犯人。當年揮斥方遒的青年,此時已深刻體會了世事無常和人生艱難,不復當年心態(tài)。“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萬里隨戎旃”,這是對以前快意人生的后悔;“少年意氣已蕭索,傷禽寧望高飛翻”,這是對前途莫測的恐懼;“毋乃怪我趨營猛,諷我宴坐娛林泉。拈花微旨雖默契,拂衣未忍猶留連”,這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友朋知己尚必報,況乃圣主恩如天”,這是彷徨之后決意仕進的選擇——這些詩句都出自紀曉嵐剛從烏魯木齊返京后寫作的《幽篁獨坐圖》,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tài)。

        晚年的紀曉嵐,雖官高名顯,但在乾隆皇帝眼中始終是文學侍臣,形同俳優(yōu)。1785年,員外郎海升毆死發(fā)妻,身為左都御史的紀曉嵐參與審案,被乾隆皇帝斥為“無用腐儒”;1786年,御史曹錫寶彈劾和珅家奴劉全仗勢招搖,此事與紀曉嵐無關(guān),而乾隆皇帝在上諭中明確懷疑紀曉嵐,揣度他對和珅心懷不滿而暗中唆使,此事后來雖未牽扯到紀曉嵐,但紀曉嵐內(nèi)心之恐慌可想而知,因此言行也愈發(fā)隱忍順從,閑居之時也只是獨坐焚香著述而已。至于乾隆皇帝駕崩之后,嘉慶皇帝即位,更是將紀曉嵐當做元老對待,有客氣而無實質(zhì)上的任用,否則也不會到他行將就木才予其大學士之銜。

        但是不管怎樣,紀曉嵐做官做到死,在學術(shù)盛興的乾嘉時期,這種選擇也是耐人尋味的。同時期的大詩人、思想家袁枚,年長紀曉嵐8歲,少年成名,高中進士并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但卻沒有留下來,而是外放知縣,仕途輾轉(zhuǎn)十幾年后歸隱隨園,寄情山水;同年進士錢大昕,和紀曉嵐齊名,人稱“南錢北紀”,亦在盛年辭官,致力于學術(shù);同一時期在史學上有很高成就的章學誠,考中進士、外放官員之后選擇不去……對比這些學者,作為學者的紀曉嵐是世俗的,作為官員的紀曉嵐則是孤寂的、無奈的。紀曉嵐集官員、學者、作家等多種身份于一身。若從價值角度論,他首先是一位學者,留下了《四庫全書》,在學術(shù)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案〕粱潞H琥t鳥,生死書叢似蠹魚”,這是紀曉嵐自作的挽聯(lián),也是對他一生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