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么發(fā)布“禁海令”?產生了什么影響
今天我們來解讀朱元璋發(fā)布“禁海令”是出自什么原因?禁令實施后產生了什么影響。
公元1598年,長達七年之久的萬歷援朝戰(zhàn)爭終于宣告結束。這場戰(zhàn)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后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在歷經戰(zhàn)與和的反復較量之后,最終迫使日本狂人豐臣秀吉憂郁而死,異常艱苦的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也許當時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怎么堂堂一個天朝上國,打打你日本一個蕞爾小國居然會這么費勁,還搞得元氣大傷,幾乎打光了張居正改革留下的所有資產。要知道,當年永樂大帝橫掃天下、威加海內的時候,是何等雄壯、何等霸氣?
有人說因為吏治腐敗,有人說因為將帥不力,還有人說因為承平日久,陷入了各代王朝都會爆發(fā)的"歷史周期率"當中??衫咸觳粫o明朝太多的時間思考,也許還沒等他們完全想清楚,統治危機就開始不斷爆發(fā)。
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已成星火燎原之勢;更要命的,后金在東北地區(qū)強勢崛起,與蒙古連為一體。短短幾十年時間,大明王朝就在內憂外患之下,萬劫不復了。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明朝開國皇帝,重視農業(yè)生產與文化教育,開創(chuàng)洪武之治,加強中央集權,確立一世一元制
關于明朝滅亡的原因歷來也有很多種說法,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違背了世界潮流的發(fā)展方向。
從它一開始建立之后所采取的國策,就能看出它一定會敗得異常慘烈。
與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同,明朝所處的時間段是在全球地理大發(fā)現時期,也是中國邁向近代化最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期。
當時歐洲的探險家們沒有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強大的船隊,卻在堅持不懈地進行著新航路的開辟,不斷發(fā)展著海上貿易,不斷進行著海外擴張,不斷強化著海權思維。
主動也好,被迫也罷,世界開始由海洋連接在一起,并逐步形成一個整體。沒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我們知道,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朝代,版圖幾乎橫跨了整個歐亞大陸。你愿意接受也好,不愿意接受也罷,世界就是在這樣的征服與被征服、侵略與被侵略當中聯系在了一起。
繼元朝滅亡之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接過了華夏正統的位置,在南京登基稱帝,翻開了大明王朝的歷史篇章。
然而就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便發(fā)布了"海禁令"。理由也很充分,為了抗擊倭寇,為了矯正民風,為了穩(wěn)定江山,我不得已而為之。
這位乞丐出身的皇帝在成為皇帝之后,心胸和眼界已經變得越來越狹小。他以為只要發(fā)展農業(yè),大家都吃飽飯就足夠了嗎?
結果不但使大明王朝對外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也使得中國經濟一直在農業(yè)上打轉轉,商業(yè)貿易尤其是海外貿易遲遲沒有起色,資本主義一直處于萌芽狀態(tài),并最終胎死腹中。
更可惜的是中國已經積累了一千多年封建主義的成果,擁有如此雄厚的實力,卻失去了向近代化發(fā)展的重要先機。
之后的鄭和下西洋,根本不是海外貿易和海外擴張的行為,只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天朝的富庶與強大,構建一種厚往薄來的朝貢體系。
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內地人民的經濟負擔,刺激了外邦人的貪欲。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怎么看怎么像是嫁接在封建主義社會上的一朵奇葩。
孟子早就說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個領導人或者一個王朝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擁有多少遼闊的疆域,多少廣大的群眾,多少繁榮的經濟,多少強大的軍力,而是看他是否有自由寬容的思想,是否順應時代的潮流。
我剛已經說過,明朝所處的時期是在地理大發(fā)現時期,大國崛起已經有了全球的坐標。在這個坐標內,注定了明朝所面臨的外部交流和外部侵略會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多。
證明鄭和艦隊環(huán)游世界的《天下全輿總圖》,反映了天下諸番向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進貢的場景。
文章開頭提到的萬歷援朝戰(zhàn)爭,以及之后的葡萄牙人侵占澳門,荷蘭人侵占臺灣等等都是明證。在這個坐標內同樣也注定了,如果明朝還是按照之前朝代的做法生存發(fā)展下去,那么整個民族必然要挨打。先是被清朝滿洲奴役百年,然后是被西方列強奴役百年,直到公元1949年才算真正重新站起來。
的確,對于朱元璋自己來講,從一個乞丐做到了一個皇帝,確實了不起,可以說十分地了不起,這是他個人的成功,但他實行的"海禁政策"卻是整個民族的失敗。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皇帝明令要實施海禁,他是頂風作案的第一個。他的后人和后來的清朝也都在尊行著他的旨意,結果使得中國越來越封閉、麻木和愚昧。我不知道,這一切是否源于他的出身,源于他的眼界,源于他的心胸。如果沒有他,是否還會有別的皇帝實行海禁,實行閉關鎖國。但是毫無疑問,他開啟了一個王朝,卻毀掉了萬代江山。
為什么近代明清兩朝皇帝都以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對外不交流,導致全方面落后,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