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謀士陳琳是怎樣的人?曹操為何不殺陳琳?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寶應,一說鹽城鹽都區(qū)大縱湖)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于事敗被殺。董卓肆虐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shù)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zhàn),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
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主要政治活動
陳琳在漢靈帝時,為國舅、大將軍何進的主簿,他的政治見解頗為高明。當時,宦官擅權,何進欲誅宦官,太后堅決反對,何進欲召集地方豪強,引兵來京城咸陽,以此恫嚇、劫持太后。陳琳力諫,他對何進說:“《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家大事?”他反復勸戒:您掌握著國家兵權,總攬著皇威,整肅朝綱,是很容易辦到的事。
而現(xiàn)在,您放棄有利的條件不去做,反而召集地方諸侯豪強進京恫嚇太后達到整肅朝綱的目的,無異于引狼入室,功必不成,只會造成國家大亂??墒牵芜M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堅持從地方引兵入京脅逼,結果不出陳琳所料,地方實力派董卓率兵進京,自立為太師,廢少帝,立獻帝,社會動亂四起,加快了東漢王朝的覆滅。何進也在亂中被殺。何進死后,陳琳避難依附于另一個地方實力派袁紹。
公元196年,曹操派兵圍攻臧洪的盟友張超于雍邱。此時,任袁紹東郡守的臧洪“徒跣號泣、求救于袁紹”,袁多與曹操新和,不予救兵,雍邱被攻破,張超自刎于城上。
于是臧洪義憤填膺,與袁紹對抗。袁紹派兵攻打,可“歷年不下”,而臧洪以弱兵敵強,抱必死打算,誓守窮城,戰(zhàn)斗到底。見此情景,此時,也在袁紹帳下效力的陳琳,感到事態(tài)嚴重,連忙寫信“譬洪,責以恩義,喻以禍?!?。臧洪特意回信故人,《后漢書·臧洪傳》,作了全文抄錄,這里不一一贅說。袁紹敗后,他又歸附曹操。曹操讓他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所作,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大業(yè)作出了貢獻。總的看來,陳琳的政治主張,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有利于安定社會秩序,安定人心,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