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位皇帝能堅持住多活幾年歷史將被改寫
有時候歷史總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或許一個人的命運就會改變幾百年的歷史,因此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太多太多種可能,如果沒走到最后一步,誰也不知道人生的結(jié)局或歷史的結(jié)局是什么,因此才有了很多遺憾和悔恨,在明朝的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選擇不僅僅影響了一個朝代的命運,而且甚至改變了中國300多年的歷史,如果他不死,今天我們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模樣,這位皇帝就是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即位的時候接手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江山,多年的荒廢已經(jīng)使大明江山長滿了雜草,當時威脅明王朝統(tǒng)治的主要有四大隱患,一是北方的后金,二是內(nèi)地的流寇,三是朝廷上的閹黨,四是官員們的貪污腐敗,這些問題已經(jīng)使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可是明朝后期的皇帝卻一個比一個荒唐,干什么的都有,比如嘉靖皇帝就喜歡練丹藥,萬歷皇帝喜歡不上朝,崇禎皇帝的哥哥就喜歡做木匠活,最終這些荒唐的舉動終于把大明王朝推入了不可挽救的邊緣,到了崇禎時期,各種隱患漸漸顯露出來了,雖然崇禎皇帝也是位比較有能力的君主,登基不久就掃除了朝廷中的閹黨,但是畢竟還是比較年輕,對政治不太熟悉,因此在治國理政方面確實顯得不怎么大氣,也可以說是死腦筋,在當時梟雄遍地的年代,這樣一位皇帝顯得太過平庸了,因此大明王朝就此進入了滅亡的境地。
崇禎本來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剿除內(nèi)地的流寇,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來對付關(guān)外的皇太極,但是這些機會都陰差陽錯的消失了,最猛的一次把李自成打的只剩下了七個人,結(jié)果轉(zhuǎn)眼間又成了幾十萬大軍,而且明朝末期的牛人也特別多,比如洪承疇,袁崇煥,孫承宗,孫傳庭等等,這些人的能力那是非常超群的,可惜最終不是死就是投降了滿清,只給大明的將來留下了一片黑暗,或許這并不能怪崇禎皇帝不會用人,不識千里馬,因為當時的崇禎皇帝確實已經(jīng)把希望全部寄托到了這些文臣武將的身上,沒想到換來的確實一陣陣的失望和絕望,所以崇禎皇帝遭受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是天不佑大明。
雖然如此,崇禎皇帝還是完全有機會翻盤的,因為大明是一個專出奇跡的國度,無論皇帝還是大臣都很有個性,這種個性注定這個王朝的命運與眾不同,其中最讓人驚奇的就是經(jīng)過了兩百多年的洗禮,大明的軍隊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戰(zhàn)斗力,總體來說將士們都是非常用命的,基本上很少出現(xiàn)擁兵造反的現(xiàn)象,但是反觀文官就不怎么靠譜了,貪污的貪污,結(jié)黨的結(jié)黨,根本不顧及皇帝的死活,結(jié)果到了亡國之際,全跑到了李自成面前甘心當奴才,個個說崇禎皇帝該殺,真是可惡至極。
雖然如此,崇禎的性格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他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就是像一名莽夫一樣以死明志,這種選擇贏得了很多人的贊成,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當時大明王朝最壞的結(jié)局就是丟掉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南方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命脈,因為軍費錢糧都在南邊,所以當時崇禎皇帝如果不死,而是聽從了大臣的建議,遷都南京,或許可能會是另外一種局面。
崇禎縊死之后,大明王朝也名存實亡了,雖然南方的各路藩王紛紛稱帝,但是他們之間只能是互相殘殺,根本無法恢復(fù)江山社稷,說到底還是沒有一個公認的領(lǐng)導(dǎo)人,而真正的領(lǐng)導(dǎo)人崇禎皇帝此時就是后悔也來不及了,南明的百萬軍兵最終只能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不知道崇禎皇帝在天之靈做何感想,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不會選擇自殺,而是選擇逃跑,因為這一逃是為了大明三百年的江山。我想此刻這是崇禎皇帝最想說的一句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