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東征不帶趙云 就連諸葛亮北伐也不用趙云
劉備東征五虎將中因關(guān)、張、黃皆亡,馬超鎮(zhèn)守蜀北,無法調(diào)動,趙云因反對伐吳而留為后援,而無一人在陣中。《三國演義》中將星云集,其中既有如呂布、關(guān)羽、張飛一類斬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猛將,又有如周瑜、張遼一類智勇雙全的智將。但如果說到文武雙全的將領(lǐng),趙云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趙云的遠見卓識在小說中獨樹一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劉備稱帝之后,降旨起兵討伐東吳,為二弟關(guān)羽、三弟張飛報仇。劉備表示:“朕自桃園與關(guān)、張結(jié)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長,被東吳孫權(quán)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見第八十回)這時候又是趙云第一個站出來勸阻劉備,與劉備進行了一番辯論:
趙云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quán)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guān)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兇逆,則關(guān)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愿陛下察之?!毕戎髟唬骸皩O權(quán)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毕戎鞔鹪唬骸半薏粸榈軋蟪穑m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云之諫,下令起兵伐吳(見第八十一回)。
趙云一生未曾封侯
一出祁山,趙云并沒有當先鋒,而是與鄧芝領(lǐng)偏師出斜谷策應(yīng)主力。當街亭失守而導致全線大敗后,趙云與鄧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損。戰(zhàn)后諸葛亮上表檢討自貶三級,而沒有一點過錯還有一點功勞的趙云卻也因此而遭到了貶級。
趙云不得重用的原因
趙云在后來得不到重用其主要的原因便是,他出身布衣,并非名門望族,在當時蜀國是非常看重“門閥制度”的。這一點從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可以看出。當時賀表上有一百八十人,而領(lǐng)銜的并不是諸葛亮,而是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其主要的原因是是非常“馬孟起世代公侯”,而在這一百八十人中居然沒有戰(zhàn)功顯赫的趙云。由此可見門閥制度的嚴謹。
后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都沒有任命趙云為主帥,趙云也因為長期的不得志最后抑郁而終,這也是為什么趙云在后期出場次數(shù)那么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