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呂蒙為何要殺死關羽 既要地盤又取性命
呂蒙作為繼魯肅之后的東吳大都督,最大的功績就是收復荊州,殺掉了大名鼎鼎的關羽。由于關二爺在后世的顯赫地位,因此殺害關羽一事也算是惹了眾怒,被后世許多關羽崇拜者恨之入骨。
其實呂蒙跟關羽并沒有什么仇,殺他只不過是陣營不同而已。當孫權向關羽提親的時候,沒想到關羽會斷然拒絕,明顯地看不起孫權。關羽能看得起的人也許只有劉備和曹操,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中,更不用說孫權了。在關羽眼里,孫權只不過是個坐享其成的平庸之輩,根本算不得什么英雄。
關羽詆毀和看不起孫權,讓孫權及東吳集團非常氣憤,感覺很沒有面子。所以上至孫權呂蒙,下至普通將官,人人都想取下荊州殺了關羽,這是呂蒙殺關羽的起因和導火索。
加之,呂蒙本來就不大贊同蜀吳聯(lián)盟,而關羽拒絕孫權的和親,多次傲慢不給孫權面子,又讓孫權在關羽這邊受了不少的氣,呂蒙便下定決心要設計奪回荊州、殺了關羽。同時,呂蒙殺關羽也只是聽從孫權的命令履行職責而已。
呂蒙取荊州殺關羽勢在必行。呂蒙本來經(jīng)常有病,這一回他就裝作舊病發(fā)作,而且說是病得很厲害。孫權也正式發(fā)布命令,把呂蒙調(diào)回去休養(yǎng),另派了一個年青的陸遜去接替呂蒙。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樊城。關羽聽到呂蒙病重,又聽說陸遜是個年青書生,心里暗暗高興,不覺又自大了幾分。沒過幾天,陸遜從陸口特地派人拜見關羽,獻上書信和禮品。信中大意是說,聽說將軍在樊城水淹七軍,俘獲于禁,遠遠近近哪個不稱贊將軍的神威。這次曹操失敗了,我們聽得也高興。我是個書生,很不稱職,今后還得靠將軍多多照顧呢!
關羽看了陸遜的書信,覺得陸遜態(tài)度謙虛、老實,也就放了心,把原來防備東吳的人馬陸陸續(xù)續(xù)調(diào)到樊城那邊去了。陸遜隨時把關羽人馬調(diào)動的情況報告給孫權和呂蒙。這時候,關羽在樊城接受了于禁的投降兵十幾萬人,糧草供應發(fā)生了困難,就把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強占了。
孫權得知湘關的米被搶,就派呂蒙為大都督,命令他迅速襲擊關羽的后方。后來就發(fā)生了呂蒙白衣渡江的故事。接著,輕敵的關羽被呂蒙四面圍堵,敗走后窮途末路被呂蒙抓住。一代英雄關羽,就這樣落入他看不起的對手手中。
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對于關羽之死基本都沒有什么太大爭議,都是寫關羽戰(zhàn)敗被俘,然后被孫權斬殺。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也公認關羽是被吳將潘璋、馬忠設伏所擒獲。
孫權知道關羽無法歸降東吳,如不立即除掉他,必成后患,于是下令就地把他殺了。究竟是被俘斬首還是死于戰(zhàn)陣沒有詳細記載。
《三國志》是這樣記錄關羽之死的:“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jù)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标P羽不能戰(zhàn)勝徐晃軍,率軍撤退時,孫權已經(jīng)占領了江陵,把關羽手下將士的老婆和孩子都抓了起來,關羽的軍隊大多就四散了。孫權再派將領攻擊關羽,在臨沮斬殺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
對曹操來說,他知道關羽對于劉備的價值,他不會象孫權、呂蒙那樣執(zhí)意追殺關羽。在派徐晃就曹仁之前,曹操曾對徐晃下令:“對關羽殘軍,只追不擊;對關羽,不殺不傷”。這也就是只要地盤不取性命。其實在解樊城之圍時,曹操的猛將兒子曹彰當時更有機會殺掉關羽,只是被徐晃拼死攔著才未殺成。
然而,孫權、呂蒙或許是因為新仇舊恨,對此采取無視態(tài)度,遂對關羽死命追殺,最后殺害。當然,這其中呂蒙及手下武將對斬殺關羽或許抱著更為堅決的態(tài)度。畢竟,關羽在當時可謂威震天下,是馳騁沙場的蓋世英雄,天下無雙的名將。武將對于殺了他就能揚名天下的誘惑,恐怕都是欲罷不能的。
至于殺死關羽之后,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孫權為了轉移劉備的仇恨而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以坐實受曹操之約而襲取關羽之說。曹操豈是那么容易被耍弄之人,于是他把關羽的首級“以王侯之禮,葬于洛陽南門外”,就是今天洛陽的關林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