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只因看了一封來信被殺 驚呆無數三國迷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最后分三國,霸主分別是曹操、孫權、劉備,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分析:”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跋啾容^而言,來自社會底層,織過草席、擺過地攤的劉備,比起曹操、孫權的境況要差得多,但劉備憑著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毅力,特別是通過不斷地打造本集團的文化軟實力,最終凝聚世道人心,占居人和優(yōu)勢,因而得三分之一江山。
劉備行仁義、善待百姓,是有史實根據的。據《三國志》記載,劉備任平原縣令期間,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好事,人們對其敬佩有加,史載“眾多歸焉”。劉備“善下人”,無論什么身份的人,他謙恭有禮,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做人原則。由于劉備的德政,因而深得平原民眾之心。
大多數民眾高興了,但平原縣有一個叫劉平的大豪強就很不爽,因為以前當地的許多百姓包括鄉(xiāng)紳圍著他轉,自從劉備來了,他大受冷落而心生怨恨,于是花錢買動一個刺客去刺殺劉備以泄心頭之憤。當這位刺客悄悄潛入劉備的辦公室時,劉備還以為是來訪的普通群眾,便一如往常地與這位“普通群眾”寒暄,以禮相待。這位刺客有些驚訝并迅速地做出判斷,這位劉縣令是他生平見過的最好的父母官,不能為了這點不義之財就去干傷天害理的事,于是他馬上放棄了行刺的念頭,并向劉備自首,道明原委,劉備也很大度地不究其責。這件事,一時成為美談。
劉備攜民渡江,也是真實的歷史。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建安13年(208),曹操滅了袁紹之后,舉兵南下欲吞荊州,原荊州牧劉表兒子劉蹤率眾投降,劉備一時措手不及,只好率領三千步騎兵往江陵方向撤退,但荊襄民眾對他卻不依不舍地相隨,出現(xiàn)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少有的十余萬民眾扶老攜幼隨劉備渡江逃命的現(xiàn)象。向劉備追殺的那可是曹操戰(zhàn)力超強的特種部隊——虎豹騎,危難之際,有的部屬勸劉備棄百姓而走,不然大家只有死路一條,可劉備拒不接受,還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那么,荊襄群眾為什么不離不棄地追隨劉備呢?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老百姓害怕曾經有過屠城歷史的曹軍。人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曹操之父曹嵩在徐州遇害,兇手是見財起意的張闿,興兵復仇的曹操,一時失掉理智,縱兵對無辜的徐州百姓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數十萬手無寸鐵的百姓慘死在曹軍的鐵蹄下。
曹兵殺來,就情理而言,十多萬荊襄群眾可以選擇隨劉備逃命,也可以逃往與荊州僅一江之隔的江東,那么荊襄百姓為什么也不去江東避禍呢?因為荊襄百姓對孫權也心存疑忌,孫權曾有過一次屠城的不光彩記錄。當年孫權之父孫堅與劉表部下發(fā)生沖突,后被江夏太守黃祖所殺。孫權為報父仇,滅了黃祖,對江夏民眾進行了血洗屠城,眾多江夏百姓做了冤死鬼。
我們就不難想象,當曹軍殺來,荊襄十多萬群眾為什么不離不舍地追隨劉備了。在“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東漢末年,人們渴望天下太平,更渴望仁義的賢明君主出現(xiàn)。而劉備一直有善待百姓的美名,就理所當然地獲得了人民的支持和贊揚。在歷史上,難怪當人們看三國戲時,見劉備勝便有欣喜之色,見曹操勝便有不悅之色。可見,人民群眾的心中是有自己的一桿秤的。
在古代亂世中,戰(zhàn)勝方坑殺降卒既是很殘忍又是很經常的事。
關羽是劉備集團一生踐行仁義理念的重要人物。他離開可以給予其高官厚祿的曹操,再次回到仍然過著流亡生活且寄人籬下的劉備身邊。盡管他有著驕于士大夫的缺點,但善待卒伍和百姓卻是其一貫作風。荊州戰(zhàn)役,關羽在前方攻打曹操轄下的襄陽、樊城,東吳將領呂蒙卻偷襲了荊州后方的公安等地,關羽大驚之余,速率二萬將士回援,試圖奪回失去的大本營。
呂蒙再使狠招,將關羽手下將士的家屬軟禁起來,并派使者送信至回援途中的關羽,信中到底寫了些什么?有這么大殺傷力,在微信平臺“三國故事”上回復 “信”有詳細剖析,就因為這一封信導致士兵們一哄而散,關羽落得只剩下關平、趙累等幾個親兵的下場。俗話說,仁不帶兵、義不從商,關羽就這樣走向了生命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