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善斷大事 哪里只是個魯莽耿直的武夫?
先來一個尉遲恭的簡介:此人字敬德,唐朝名將,朔州平魯下木角人。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敬德公“身長九尺,膀闊二停,滿目胡須,面如鐵色,目若郎星,威風凜凜,氣宇昂揚?!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尉遲恭被尊為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因為他嫉惡如仇,鬼神欽敬。
聽了很多的關于尉遲恭的評書、演義、傳說、故事,再加上一些影視劇,在大家的印象中都覺得尉遲恭此人能征善戰(zhàn),勇冠三軍,似乎就是個一勇之夫,其實,此人粗中有細,在大事上極有分寸,上馬可攻城拔寨,建功立業(yè),下馬可以明哲保身,頤養(yǎng)天年,這完全不是一個魯莽簡單的武夫能做到的。
在著名的玄武門事變中,尉遲恭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他已經(jīng)看出李世民兄弟之間勢如水火,建成元吉磨刀霍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李世民還一直在猶豫,是尉遲恭與長孫無忌極力進言,才最終說服了李世民下決心先下手為強。
玄武門事變中又是尉遲恭親手射殺了李元吉。后來論功行賞,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定為頭等,每人賞賜了一萬匹絹,齊王府的錢財器物,連同整個府第,都賞給了尉遲恭。
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此尉遲恭謀略之一。
當秦王勝利地除掉對手李建成李元吉之后,他對二王的部下也想趕盡殺絕,斬草除根,是尉遲恭果斷地向李世民提出自己的見解:“罪在二兇,既伏其辜,可以休矣。若濫及黨羽,非所以求安也”。于是李世民大赦天下罪人,留下了很多為唐朝做貢獻的人,魏征便是其中之一。
權衡利弊,著眼大局,此尉遲恭謀略之二。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由洛陽出發(fā),再次親征高句麗。此時,已經(jīng)在家養(yǎng)老的尉遲恭上書進言:“遼東路途遙遠,令人擔心發(fā)生意外事故。再說征討一個邊遠小國,不必麻煩大國御駕親征,請把此事交給一位優(yōu)秀將領,自然可以按時摧毀敵人。”這本是個很好的建議,但李世民志在建功立業(yè),沒有采納,結果三次出征,均無功而返。
運籌帷幄,洞見千里,此尉遲恭敬謀略之三。
尉遲恭晚年為了自保,謝絕賓客來往,那他躲在家里干什么呢?那樣一個叱咤風云的大將軍如果每天仍在家里舞刀弄槍,就不怕皇帝起疑心嗎?所以,聰明的他“煉氣服食,奏清商樂以自奉?!本褪窃诩依镄逕捯恍┑兰业墓Ψ?,又是煉氣,又是煉丹的,還玩高雅的音樂自娛自樂,其實無非就是給皇帝派來的探子們看看,本人樂天知足,活得自在逍遙,又不跟其他人交往,沒有任何的不臣之心。
激流勇退,明哲保身,此尉遲恭敬謀略之四。
所以,尉遲恭才得了善終,死后也備極哀榮。唐高宗廢朝三日,詔京官五品以上赴第臨吊,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謚曰忠武,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