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早穿西服但嚴旨禁教使乾隆閉關(guān)鎖國
在中國,最早穿西服的應(yīng)該是雍正帝。至今,故宮尚保留著他的《雍正半身西服像》,那是來自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修道士郎世寧畫的。
雍正五年(1727),葡萄牙大使麥德樂經(jīng)澳門抵達北京,朝覲雍正帝,行跪九叩禮,獻大量禮物,懇請保護在中國澳門和內(nèi)地的葡萄牙人。雍正允準,同意葡人繼續(xù)居留澳門,并在麥德樂返澳時,給予了特別的優(yōu)待。
7月7日,麥德樂在張安多等傳教士及禮部大臣的陪同下,最后一次朝覲雍正帝。雍正特地選在北京圓明園。一進宮,只聽見禮部大臣“撲通”一聲,嚇倒摔地。
“當時的雍正,西裝革履,頸系領(lǐng)結(jié),頭戴假發(fā),唇上貼了八字胡,臉上撲了粉,鼻梁上還架了一副近視鏡,十足的一個假洋鬼子?!贝说却虬?,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過表現(xiàn),只不過換做了在上書房勤政的場景。
但,雍正帝穿西裝、戴假發(fā),對于中國而言,可是一次破天荒。
1716年,葡萄牙若昂五世國王將包括此車在內(nèi)的一個特制專車隊送給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以炫耀其擁有廣袤帝國的皇權(quán)威儀
麥德樂朝覲雍正,是帶著目的來的。他作為葡萄牙使臣訪華,不僅是為了葡人在澳門的利益,還有另外一個重任。
明清之際,天主教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充當中國和歐洲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將西方的科學(xué)文化知識傳入中國,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典籍等方式把中國燦爛文化介紹給歐洲,使西方出現(xiàn)了“中國熱”。至康熙前期,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尚不完備,朝廷致力于勘定內(nèi)亂,對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尚未進行嚴密的控制。朝廷對于仍遵循利瑪竇方針進行傳教、幫助清朝修訂歷法、制造火槍的天主教傳教士,采取了接納和寬容的政策??滴跞荒?1692),公開允許天主教在華傳教,南懷仁、湯若望、郎世寧等傳教士進入朝廷擔任官職或畫師。
然而,1704年,天主教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中國教徒舉行祭祖、祭孔等活動,禁止把“上帝”和“天”作為“天主”的別稱,并派特使鐸羅1706年來華談判。這徹底激怒了前幾年已介入禮儀之爭的康熙帝。
康熙認為此舉,干涉中國習(xí)俗,派人將鐸羅送往南京暫住,并下令驅(qū)逐反對中國禮儀的傳教士,同時派使節(jié)前往羅馬。鐸羅無視康熙的旨意,在南京宣布教皇禁令??滴趼動嵑?,下令把鐸羅押往澳門軟禁,“諭眾西洋人,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瑪竇之規(guī)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
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重申禁令,違者以異端論處??滴醮笈铝罹胁秱鹘淌坎⒔箓鹘?。1719年,教皇又派使團來北京,康熙拒不接見,斥責:“爾西洋人不解中國文字,如何妄議中國道理之是非”,“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國傳教,禁止可也”。第二年,羅馬教皇被迫讓步,宣布“八項準許”,同意中國信徒舉行非宗教性的中國禮儀??滴跸铝钪粶试S尊重中國禮儀的傳教士居留中國并禁止公開傳教。
雍正二年(1724),清朝政府大規(guī)模驅(qū)逐西洋傳教士,澳葡政府擔心清廷會進而收回澳門,就上書請求葡萄牙國王若奧五世遺使來華。麥德樂來華朝覲,主動向雍正行跪拜之禮,也是想請雍正收回禁教的旨意。但是,雍正以其特有的大度寬仁,讓麥德樂四次朝覲,除了盡量保持葡萄牙的尊嚴及大使大榮耀外,只字不提傳教事務(wù)。
雍正延續(xù)康熙做法,從維護自身統(tǒng)治穩(wěn)固出發(fā),鏟除潛在的危險因素,強調(diào)“西洋人何裨益于我中國”,使天主教在華突然中斷。
這一層薄紙,慢慢變成一垛厚厚的高墻,是中國幾近與世隔絕。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國伯爵馬戛爾尼率領(lǐng)使團,帶著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來到中國希望通商。
當時,歐洲人傳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德國大哲學(xué)家萊布尼茨說:中國老百姓“服從長上,尊敬老人……中國農(nóng)夫與婢仆之輩,日常談話或隔日會面之時,彼此非常客氣,其殷勤程度勝過歐洲所有貴族?!备f中國皇帝是何等的仁慈。
第二年陰歷八月,馬戛爾尼高興地帶著豐厚的國禮,如蒸氣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等現(xiàn)代科技,以及當時英國規(guī)模最大并裝備有110門大口徑火炮的“君主號”戰(zhàn)艦?zāi)P?,來到熱河避暑山莊向乾隆恭賀八十歲萬壽,呈上國書。英國人誠請:取消清政府在對外貿(mào)易中的種種限制和禁令,允許英國對華派駐使節(jié),打開中國門戶,開拓中國市場。
結(jié)果讓馬戛爾尼絕望了。乾隆在回給英王喬治三世的復(fù)函中,寫了一句著名的話:“天朝物產(chǎn)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乾隆以實物為證,收了馬戛爾尼的幾個洋表后,回贈了一件雕刻得十分精致的蛇紋石。接著,副使斯當東父子上前向皇帝致禮,乾隆贈給斯當東一塊與大使一樣的玉石,解下自己身上的一只黃色荷包送給會說中國話的小斯當東。
至于朝覲的禮儀,英國人說馬戛爾尼等人按照覲見英王的禮儀單膝跪地,未曾叩頭。和珅的奏折卻說,英國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雙方記載不同,已很難明其真相。
其實在此前,雙方的“禮儀之爭”,也很熱鬧。但在以后,乾隆的這個“天朝上國”,卻被馬戛爾尼的禮單上專門提到的“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fā)手槍,打得主動簽訂《南京條約》這個近代中國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其時,前后還不到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