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隋末反王王世充為何不能一統(tǒng)天下?
講真話難,這樣的慨嘆老早就有,不算鮮言新語。真話難講,在于有人不愿聽真話,搞“直如弦,死道邊”那一套。不過,也有人從本心來講,愿意多聽聽別人的話,不是擺一擺喜聽真話的架勢讓人看,而聽了一陣卻中途而止,就像立志修行的人,打坐了幾天,便半途回了家。
《資治通鑒》中有一段涉及王世充(隋末割據(jù)者之一,及煬帝被殺,擁越王楊侗為帝,得以專權(quán)。旋廢楊侗,稱帝,立國號鄭,年號開明。)求言的文字,云:“世充于闕下及玄武門等數(shù)處皆設(shè)榻,坐無常所,親受章表……又令西朝堂納冤抑,東朝堂納直諫。于是獻策上書者日有數(shù)百,條疏既煩,省覽難遍,數(shù)日后,不復(fù)更出。”想來,王世充這樣的人,初時可能真想聽聽別人的意見,否則沒必要“坐無常所”。他曾把自己和過去的皇帝放在一起比較,得出結(jié)論說:“昔時天子深居九重,在下事情無由聞徹。今世充非貪天位,但欲救恤時危,正如一州刺史,親覽庶務(wù),當(dāng)與士庶共評朝政,尚恐門有禁限,今于門外設(shè)坐聽朝,宜各盡情。”這段話除了表白自己不貪戀皇位是假,其余都有一點真意。
歷史總在改朝換代,前朝帝王之失,后人不可能不思考。王世充抓住天子居深宮之內(nèi),下情無法上達這一點算是眼光不錯,開的藥方也算對癥。但他“數(shù)日而止”,虎頭蛇尾,不僅讓人·院惜也叫人深思。
王世充求言“數(shù)日而止”的原因是公文“日有數(shù)百,條疏既煩,省覽難遍”,也就是說廣開言路給他增加了工作負擔(dān)。使他難以應(yīng)付。也可以說,對開言路之后工作量要增加這一點他估計不足。好多求言者初時轟轟烈烈,不幾日便偃旗息鼓,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
求言,只要不是旨在“引蛇出洞”,兩耳所聽的勢必有多種聲音,有的還會很刺耳,與禁言時流行的狐言媚語大相徑庭,因此求言者要有心理準(zhǔn)備,明了開言路后必聽到過去聽不到的聲音。不要聽了“怒從心頭起”,更不要“惡向膽邊生”,要大度一點。能容納不同的聲音。從講話人的角度看,講刺耳的話沒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希望事情更好,不確切地說就像胡屠戶為范進抻抻皺了的衣角,只有好心,沒什么壞心眼兒。至于言路大開以后工作負擔(dān)比以前重了,那是情理中的事,不可能求言之后反而更輕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