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朱元璋創(chuàng)業(yè) 抓住機會 果斷單干
上回我們說到,劉邦加入項氏集團,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集團,借雞生蛋,迅速崛起。那么劉邦與朱元璋后來又是如何脫離項氏集團和郭子興集團,走向自立的呢?
劉邦加入項氏集團后,與項羽四處攻城掠地,就在他們攻打陳留時,項梁戰(zhàn)死的噩耗傳來。
項梁是項羽的叔叔,是項氏集團的前期首領,他率領楚軍多次打敗章邯的秦軍,因此產(chǎn)生了驕傲輕敵的心理。宋義勸諫,項梁不聽,結果在定陶之戰(zhàn)中,楚軍終于被秦軍打敗,項梁戰(zhàn)死。
劉邦和項羽聽說項梁已死,趕緊與呂臣一起帶兵向東進軍至彭城,呂臣軍駐扎在彭城的東面,項羽軍駐扎在彭城的西面,劉邦的軍隊則駐扎在碭縣。與此同時,由項梁輔立的楚懷王熊心也從盱臺趕到彭城。
熊心在項氏集團中的地位十分微妙,他原本只是項梁用來凝聚人心的一枚棋子,但熊心本人顯然并不甘心被人當作棋子。所以,他一到彭城,馬上就采取了一系列加強自身力量、削弱項氏集團的行動:合并項羽、呂臣的軍隊親自統(tǒng)率,變相奪去了項羽的兵權;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為令尹,培植自己的親信;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統(tǒng)率碭郡的軍隊,使劉邦成為制衡項氏集團的外部力量。
楚懷王熊心與項氏集團的內部斗爭,給劉邦帶來了意外之喜——得以獨立領軍,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
楚懷王與諸將謀劃攻打秦帝國的老巢關中,于是與諸將約定:誰先進入并平定關中,就讓誰做關中王。這就是歷史上的“懷王之約”。
能當關中王固然是諸將夢寐以求的事情,但在當時,秦軍仍然強大,何況還有函谷關等天下雄關要寨阻隔,能否進入關中都是兩說,更別說要平定關中之地。所以,諸將中沒人認為先入關是有利的事,只有項羽痛恨秦軍打敗項梁的軍隊,很激憤,愿意領兵西進入關。
但楚懷王既然要削弱項氏力量,又怎么放心讓項羽再次獨自領兵?因此,項羽的自告奮勇被楚懷王的老臣子們否決了,理由是項羽“僄悍猾賊”,殘暴不仁,濫殺無辜,不適合領兵西進。于是,劉邦先前樹立起來的“寬大長者”的形象終于派上了用場,楚懷王的老臣子們認為劉邦是“寬大長者,可遣?!?/p>
率先西入關中,在諸將看來是不利的事,但在劉邦看來,卻是一次脫離項氏集團,走向獨立的大好機會。所以,劉邦十分珍惜此次機會,他領著兵馬如虎歸山、如龍入水,一路小跑地沖向關中。從此,劉邦自由了、獨立了,成為了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
說完劉邦的獨立之路,我們再來看看朱元璋的獨立之路。
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集團后,作戰(zhàn)勇敢,精明能干,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zhàn)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把賞賜分給大家。
因此,朱元璋的好名聲逐漸得以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不僅任命朱元璋為親兵九夫長,有重要事情也總要找朱元璋商量。為了籠絡朱元璋,郭子興甚至還把養(yǎng)女馬氏(即后來的馬皇后)嫁給了朱元璋。
但當時的濠州城,如同我們前文提到的項梁死后的彭城,權力斗爭十分激烈。濠州城內,竟然有五個元帥。而這些元帥又各自拉幫結派,明爭暗斗,矛盾重重。其中,又以郭子興與孫德崖之間的爭斗為甚。
后來,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李二)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來到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關在孫德崖處,準備殺掉他。
朱元璋此時正在淮北,他聽到濠州之變,連夜趕回,并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強攻孫德崖府邸,救回了郭子興。
郭子興雖然被朱元璋救出,但從此之后,郭子興與孫德崖兩派之間的結怨就更深了。
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外出募兵,招募到徐達、周德興、郭英等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很高興,提升朱元璋做鎮(zhèn)撫。
但當時濠州城內的派系爭斗還沒結束,彭大、趙均用鳩占鵲巢,勢力坐大,郭子興反而處于弱勢,處處遭到排擠。
朱元璋見濠州城內諸將爭權奪利,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chuàng)新局面。于是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費聚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從此走上了獨立之路。
對比劉邦與朱元璋走上獨立之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走上獨立之路,都是在原本所在的集團內部發(fā)生權力爭斗、出現(xiàn)分裂之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都認為原本所在的集團不足以成就事業(yè),于是抓住機會,果斷脫離原本所在的集團,走上了獨立之路。
可見,一個良好的、團結的平臺對一個人成就事業(yè)至關重要。如果這個平臺內部不再團結、氛圍不再和諧,那么對于一個想要成就大事業(yè)的人來說,就該抓住機會,考慮跳槽或單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