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 嘉靖帝曾經(jīng)差點死于宮女之手
嘉靖皇帝重用奸臣嚴嵩,打擊清官海瑞,政務(wù)上沒多大的建樹,而且非常信道教,最終因服用過多的仙丹而死。他在宮中相當暴虐,喜怒無常,因此在位時發(fā)生“宮婢之變”,幾個宮女差點將他勒死,結(jié)果不僅參與此事的16名宮女被凌遲處死,而且連及二位妃子和其他200多人殞命。
十三陵的無字碑底座四角的圖形很有意思。無字碑是從嘉靖皇帝開始有的,此前的陵,除長陵原有外,均沒有無字碑。嘉靖時期一一補加,但碑座底部四角均是水紋。嘉靖以后的皇帝陵前無字碑,則四角是魚蝦龜蟹四種水生物。
昭陵:少時不受寵的穆宗皇帝
昭陵在定陵以南,埋葬著嘉靖皇帝的第三子——穆宗皇帝朱載垕和他的三個皇后。由于十三陵中除了長陵,其他各陵的陵門、享殿清朝修繕時門面均被縮小,后來地面建筑基本被毀,各陵在嘉靖年間建立的功德碑亭,也均不存,只剩下露天下的無字碑體。因而想看看十三陵中等規(guī)模陵的模樣,那么就看昭陵,這個陵近年按照明代制式恢復了原來的祾恩門、祾恩殿和碑亭,以及被李自成起義軍燒毀的明樓。
穆宗生前沒有預建壽宮,昭陵原來是為世宗母親準備的,結(jié)果后來世宗母親葬鐘祥顯陵,于是穆宗皇帝死后,他的兒子朱翊鈞決定原來為奶奶準備的地宮給父親用。
昭陵的最大特點,是率先形成了完備的“啞巴院”制式。明朝的帝陵從獻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寶頂封土呈自然隆起之態(tài)。昭陵則不同,寶城內(nèi)的封土填得特別滿,幾乎與寶城墻等高,封土前部有弧形磚墻攔擋封土,并與方城兩側(cè)的寶城墻內(nèi)壁相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人們俗稱為“啞巴院”,并稱院外月牙形的墻體為“月牙城”。
穆宗的兩位哥哥在他之前死去,因而世宗逝世時他作為長子繼位。他少年時因其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登基后內(nèi)憂外患使他關(guān)心朝局,也比較節(jié)儉,倚靠幾位較好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在位頭一年做了一些好事,例如釋放并重用海瑞,任用戚繼光鎮(zhèn)守薊州;嚴懲方士,為遭到奸臣嚴嵩迫害的官員平反;采納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部落議和,在邊界開設(shè)馬市等等。但一年后,他也像其父一樣,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致不理朝政。好在他還能采納幾位負責任的大臣的意見,因而緩解了世宗遺留的一系列政治危機。
定陵:好書法不理政的神宗皇帝
定陵是我們最熟悉的,因為這是十三陵中唯一打開了地宮的陵,它位于昭陵以北。埋葬著明朝在位時間最長(48年)的皇帝神宗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這是第三位在世時就修建陵墓的皇帝,因而其規(guī)模幾乎與永陵一般大,在十三陵中構(gòu)成了長陵居中、東側(cè)永陵、西側(cè)定陵三大陵的局面。其他的陵,規(guī)模均明顯小于這三個陵。定陵和昭陵的命運一樣,明末時地面建筑被李自成起義軍一把火全部燒毀?,F(xiàn)在看到的明樓是在清代重建的基礎(chǔ)上修繕的。
朱翊鈞是穆宗的第三子,10歲登基,年號“萬歷”。初期由張居正輔政,推行“一條鞭”法,朝政在各方面都有所振興。張居正逝世,神宗20歲起開始親政。萬歷在中期以后,到了“不視朝,不御講筵,不親郊廟,不批答奏章”的程度,甚至中央和地方的缺官也不補充,國家機器幾陷癱瘓狀態(tài)。故《明史》曰:“明之亡,實亡于神宗。”不過,作為書法家,萬歷皇帝還有點才氣。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定陵展品,幾乎都是復制品,地宮里空空如也。我有幸在1959年隨父母到定陵參觀過,那時僅8歲,但記憶猶新。地宮里的棺材有一部分是真的,旁邊擺放著原來就有的幾十塊很大的玉石,如今的棺材完全是復制的,玉石一塊也沒有了。當時的展品全部是真的,皇冠金燦燦的,留下極深的印象。那時定陵的門票是北京最高的——三角錢(城里故宮一角錢,北海公園五分錢)。在定陵門口買了一些山里紅,個很大,有點面,有的山里紅一咬,里面有蟲子,一角錢一斤,已經(jīng)是很貴了。
十三陵之慘
慶陵:兩粒藥丸要了命的光宗皇帝
慶陵位于獻陵和裕陵之間,建于1620年,埋葬著在位29天的光宗皇帝朱常洛和他的三位皇后。他是明朝第十四個皇帝,也是朱由校和朱由檢的父親,萬歷皇帝的長子。他等到38歲才當上皇帝。他在萬歷后宮爭斗的背景下,生病吃了兩粒紅藥丸而致死,此事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個疑案。
于是,繼位后的熹宗皇帝朱由校要同時辦理葬爺爺和葬父親兩件事。爺爺生前就修了定陵,而父親的陵只好在先祖代宗朱祁鈺原來的陵址“景泰洼”修建,規(guī)模相對小,由于地形,方城寶頂與祾恩殿之間相隔一條排水小河(上有橋)?,F(xiàn)在有些書籍說光宗皇帝直接使用了代宗皇帝原來為自己建的地宮,這不是事實。代宗比光宗早近200年,英宗“奪門之變”后即毀了其弟的壽宮。慶陵只不過選擇了代宗建陵的那塊地方,完全是重建的。
德陵:好木匠活兒差點亡國的熹宗皇帝
離北京城最近的沒開放的陵是德陵,它位于十三陵陵區(qū)的東南角,沿著去長陵的主路,一過十三陵七孔橋,向東一拐走不了多遠就到了。德陵是崇禎皇帝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墓。這座陵是明王朝營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建于1627年,年代不算久遠,周圍空曠,朱紅的圍墻較為完整,是考察明皇陵模式的典型陵墓,可以沿著圍墻走一圈,感受一下皇陵的氣派。
德陵陵門前的基石縫中長著兩棵高大茂密的古松,十分顯眼,看來至少200年以上了。陵內(nèi)的松柏郁郁蔥蔥,明樓修繕完工。陵前的巨大無字碑基座較為完整,四角還有水生吉祥物的雕刻,比其他陵的無字碑基石要精致些。陵前的石橋被報道存在“怪坡”現(xiàn)象,大家可以開車到那里試試。
明熹宗作為皇帝而不問政務(wù),夠昏庸的。但他也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喜好木匠活,文獻記載,他“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他的心思用到了這種奇技淫巧上,政務(wù)交給奸臣、太監(jiān)魏忠賢,從而把國家推到崩潰的邊緣。現(xiàn)在徳陵寶頂后面新建“徳陵園”,辦起了商業(yè)喪葬,大煞風景。
思陵:沒給自己修陵的崇禎皇帝
十三陵中沒有開放的思陵,位于陵區(qū)的西南角,在昭陵以南。它已經(jīng)過修繕,朱紅的圍墻相當完整,但陵門緊閉,聽到有人接近,里面的狗不停地狂叫。一座碑立在正門外,是清初設(shè)置的,沒有其他陵的無字碑厚重,但也夠高大的了。
思陵西圍墻外的地勢較高,有幾株被雷擊過的傲岸的古松。從這個角度可以較清晰地看到思陵里面有一塊高大的墓碑,石五供,以及一個不大的墳包(比一般的墳頭要大得多,但實在無法與其他明陵的寶頂相比)。在墻內(nèi)看不到任何地面建筑。這是原來崇禎皇帝的田貴妃的墓,作為亡國皇帝,還是大明國民出資才將他和周皇后同田貴妃葬到同一個墓穴中。地宮多次被土匪盜挖。清代曾為其修建了五間地面建筑。后來,地面建筑被毀。
崇禎皇帝犯了很多錯誤,包括錯殺袁崇煥。就其本人來說,算是明君,相當勤勉。但是,他的爺爺萬歷皇帝和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留給他的爛攤子已經(jīng)無可收拾了,王朝的滅亡并非他一個人能夠力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