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年羹堯 位高權重的將軍最后落得什么下場
年羹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屢立戰(zhàn)功的大將,幫康熙平定西北邊疆動亂,又以自身極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協(xié)助雍正登上皇位,作為雍正的心腹大臣,在軍事、政治多個方面手攬大權,那么最后他的結局如何,如此位高權重的將軍落得什么下場呢?
由于年羹堯家族勢力日益顯赫之后,其手中權勢極高,過于居功自傲,以權謀私,屢屢侵犯皇威,逐步失寵最終釀成大禍。
一方面,濫用職權,作威作福。由于年羹堯自恃功高,趾高氣揚,將同級官員視作下屬,要求郡王向之跪拜,對待御前侍衛(wèi)有如奴仆,且在雍正面前也極度勢力,多次冒犯君臣之尊卑。
其次,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舉人唯親。凡是年羹堯?qū)傧禄蛴H信,在任何官職選拔上,均能優(yōu)先采用,以自己的勢力集結地區(qū)官員骨干,打造小團體。且年羹堯注重培養(yǎng)私人勢力,以自身權位吸收朝中須溜拍馬之人,權力逐漸膨脹,私自彈劾官員換之以自己屬下替任。
除此之外,年羹堯貪污腐敗的行為及其嚴重,屢屢受賄,貪戀財富數(shù)量驚人。
正是年羹堯種種惡行使雍正忍無可忍,下決心除之,雍正對他的打擊也是逐步進行的。
首先,雍正下詔書警告年羹堯“守功難”,接著雍正開始聯(lián)絡親信、官員與之割裂,揭發(fā)檢舉,站對陣營。然后,雍正就選中時機,公開將矛頭對向年羹堯,將其調(diào)職,并抓住其寫錯賀詞為把柄,以大不敬的名義將之降職,加以群臣彈劾,列出92條罪狀。
年羹堯最終被賜獄中自盡,家中群臣革職,子嗣充軍,抄家充公,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年羹堯怎么死
年羹堯身為一代名將,平定邊疆,在清朝時期一度權傾朝野,尤其在雍正年間更是達到了可以左右皇上決策的地步,極度受到賞識與提拔。如此一代名將功臣為何最終會落得家破人亡的結局,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據(jù)悉,年羹堯得寵后,變得得意忘形,自恃不凡目中無人,因此引起皇上不滿,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1724年,年羹堯進京朝見皇上,一路上他令眾大臣在路邊叩拜相迎,到京城后,面對前來接見的王侯視而不見,極度自傲,甚至面對圣上都輕視君臣之禮,此次事件成為爆發(fā)年羹堯和皇帝矛盾的導火索,從此皇帝便對其心有不滿,還下旨警告其需謹慎守功。年羹堯之勢正是由此開始走向下坡路。
次年,由于年羹堯結黨營私,出現(xiàn)多種貪暴之舉,任人唯親,彈劾四川巡撫并將該職位換由自己的私人上任,擴散自己的勢力,目無王法,日漸激化了與皇上之間的矛盾。
三月,天象出現(xiàn)難得一見的祥瑞之兆,于是群臣紛紛進京向皇上祝賀,年羹堯也不例外向皇上稱頌道賀,但是他犯了一個小錯誤被皇上抓住把柄,招來死罪。年羹堯獻上的祝賀由于字跡潦草,又將朝乾夕惕的順序?qū)懛戳?,被皇上借題發(fā)揮,指稱其自恃功高,目中無人,對皇上大不敬。
皇上遂以此收回了他手中大權,由于年羹堯勢力削弱,群臣紛紛揭發(fā)檢舉其罪行,最終以92條大罪被革職,賜獄中自盡,抄家革職,子嗣充軍,一代名將以此收場。
年羹堯后代
年羹堯由于貪戀權勢被雍正皇帝處置以后,其在獄中自盡,革家臣,抄家產(chǎn),子嗣或死或流放,聲名顯赫的年氏家族就此覆滅,那么年羹堯有后代嗎?如果年氏未絕后那么他的后代如今身在何處呢?
在酒泉博物館存有一副刺繡精致的盔甲,金銀線刺繡加以鉚釘,經(jīng)專家考證該裝置是皇帝賜予武官上朝所穿戴,然而這幅奢華鎧甲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年羹堯,追究這幅鎧甲的由來與出處,是金塔地區(qū)一戶姓連的人家,或許由此可探尋年羹堯的后代。
眾所周知年羹堯被皇帝處置后,其大兒子隨之一同斬首,其余子嗣均發(fā)配邊疆,聽上去充軍好像能有一條活路,其實古代的刑罰極其嚴酷,實則生不如死。而此時,多虧了年羹堯為孩子請的老師岳鐘舉,是年家的恩人。
岳先生多年來受到年家的信任,為人一身正氣,在年富死后,不顧殺頭的風險將自己的學生也就是年羹堯的小兒子年忠與一副年羹堯的盔甲攜帶到老家山西逃亡。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岳老師將年忠改姓“連”,恰逢山西鬧水災,于是他們逃往年羹堯的其中一個老婆的甘肅家中,從此改姓埋名,做些小買賣維持生計,定居在金塔。岳先生一生無后,為連忠娶妻造房,死后受到連家世代的拜奉,而年羹堯的后代也就以“連”姓繁衍了下來。
據(jù)悉,當時是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將盔甲送至博物館,而金塔一帶的連姓家譜上也有記載,其祖先確實是遷戶至此,以此可見這幅鎧甲就是年羹堯大將軍流傳給他的后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