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岳家軍騎兵 縱橫馳騁于中原的王牌部隊
說起岳家軍,大家除了想起麻札刀大破拐子馬外,還想起在郾城大戰(zhàn)和穎昌大戰(zhàn)中,岳家騎兵和金國騎兵“鏖戰(zhàn)數(shù)十合”的激烈情形。那么,岳家騎兵有多少,戰(zhàn)斗力真的那么強么?下面就和360常識網(wǎng)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縱橫馳騁于中原的王牌部隊岳家軍的騎兵吧。
岳家軍軍一級的編制至少有十二軍,計有:一、背嵬軍;二、前軍;三、右軍;四、中軍;五、左軍;六、后軍;七、游奕軍;八、踏白軍;九、選鋒軍;十、勝捷軍;十一、破敵軍;十二、水軍。其中踏白軍和游奕軍都是馬軍番號,而背嵬軍則是岳飛的親軍,也基本上以騎兵為主。也就是說,岳家軍約有四分之一的編制為馬軍。而根據(jù)王曾瑜先生考證,岳家軍全軍約有十萬人,平均每軍八千余人。踏白、游奕和背嵬三軍相加,盡管應該不會有二萬騎兵之多,但上萬騎兵應該是有的。
而岳飛的孫子岳珂在《鄂國金佗稡編》第二十二卷《吁天辨誣卷之二淮西辨》中曰“而況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穎昌、朱仙,皆以是軍取勝,而八千余騎亦不可謂寡矣。”也就是說,在經(jīng)歷穎昌和朱仙鎮(zhèn)大戰(zhàn)后,岳飛前往淮西救援的時候,手下尚有八千余騎。但如此以來,問題就來了。宋朝一向馬匹缺乏,南宋尤其如此,岳飛從哪里拿那么多戰(zhàn)馬么?據(jù)考據(jù),這些戰(zhàn)馬并不是朝廷給的,也不是買的,而是從偽齊手中搶回來的。在紹興六年八月十三日,岳飛第二次北伐,兵進伊洛。其麾下猛將楊再興帶兵攻克西京長水縣,此外還奪取了一個偽齊馬監(jiān),得馬萬匹。
當時岳飛上書給朝廷的原始奏折是這樣:《復西京長水縣捷奏》:「據(jù)統(tǒng)制官王貴申:『遵依指揮,差武經(jīng)郎、第四副將楊再興等統(tǒng)率軍馬,前去收復西京長水縣去後。今據(jù)申:八月十三日進兵到長水縣界業(yè)陽,逢偽齊順州安撫張宣贊下孫都統(tǒng),并後軍統(tǒng)制滿在,擁賊兵數(shù)千人拒敵。當時分布軍馬,掩擊賊眾,殺死五百余人,生擒後軍統(tǒng)制滿在并徒眾一百余人,及當陣殺獲孫都統(tǒng)首級,其余殘黨盡皆奔潰。再興遂再進兵,於今月十四日到本縣界孫洪澗,再逢張宣贊親率賊馬二千余人,隔河相射,遂鼓率人馬斗敵殺散。至次日二更已來,收復長水縣了當,奪到馬萬匹,糧斛二萬余石,給散百姓、官兵食用,即時招撫,并與安業(yè),別無分毫搔擾,申乞照會?!弧?/p>
而《宋史 楊再興傳》亦載:「飛屯襄陽,以圖中原。遣再興至西京長水縣之業(yè)陽,殺孫都統(tǒng)及統(tǒng)制滿在,斬五百余人,俘將吏百人,余黨奔潰。明日,再戰(zhàn)于孫洪澗,破其眾二千。復長水,得糧二萬石,以給軍民。盡復西京險要,又得偽齊所留馬萬匹,芻粟數(shù)十萬,中原響應。復至蔡州,焚賊糧?!?/p>
而高宗則對此的評價是“卿學深籌略,動中事機,加兵宛、葉之間,奪險松栢之塞。仍俘甲馬,就食糗糧,登聞三捷之功;實冠萬人之勇。”(摘自《高宗宸翰二十八》)這里專門提到“仍俘甲馬”,顯然是針對奪到馬萬匹的贊譽。就當時而言,偽齊得金兵全力援助,馬匹得來甚易,加上到北宋亦曾在洛陽設置洛陽馬監(jiān)(《宋會要輯稿兵》),而且洛陽地處偽齊境內(nèi)腹部,在此畜養(yǎng)大批馬匹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只是他們?nèi)f萬想不到,岳家軍進軍如此迅速,這上萬馬匹,就成為岳家軍強大之本了。
此外,在紹興六年十一月,岳家軍進行第三次北伐。在牛蹄戰(zhàn)役中,岳家軍俘獲馬三千匹,騎兵千余人。這段記錄,在前永州軍事判官孫逌編:《岳王飛事跡》有詳細記載 「(董)先遂與牛皋等議日:『諸君要與虜戰(zhàn),今日正當效力,須死戰(zhàn)可矣。』既擊虜,先身插數(shù)小旗,用小鼓、小鑼與虜騎對壘,使步人皆坐。先出戰(zhàn),走馬觀軍畢,候虜騎近,出小旗,軍起立,再旗,戳定,鳴小鼓,前擊。虜眾不動,鋪槍作走勢。
虜騎方向前,再鳴鼓向敵,又未動。如此者三,虜騎動,分四頭項擊。虜騎歸至唐州界牛蹄、白石,方飯,伏起,旗幟遍山,虜實驚怖,俘獲甚眾,得馬三千疋,騎兵千余人。王得此馬三千疋,軍勢大壯。先除軍職、正任承宣使?!挂簿褪钦f,這兩者相加,就有馬一萬三千匹,加上歷次戰(zhàn)役所得,以及岳飛軍自身所有,再減去正常的老死傷病,岳家軍擁有上萬騎兵,應該還是合理的。
那岳家騎兵訓練情況如何?有以下兩則記載可見一斑:
南宋著名軍事家華岳在他的兵書《翠微先生北征錄》卷八這樣寫道:臣聞呈試有四門馬槍,揀指有馬上單槍。岳飛教荊襄之兵,有稽槍射。李顯忠教關西之兵,令弓手帶槍,槍手帶弓。馬軍之有槍,尚矣。自近代,善馬射者不善馬槍,所以海隊只選馬槍一十八條、正副旗頭六名,其余皆系弓箭。立為定制,不容增減。蓋新刺馬軍、新補馬校不練教習,不熟弓馬,兩手挾弓猶恐不能施放,更責以馬槍兼人之能,則彼安能獨辦?要之,一隊皆系老舊馬軍,則令各稽小槍,而不拘以十八人之數(shù);皆系新招生疏之人,則令專事弓箭,而不拘以正副旗頭之額。庶不強人以短,而反害其所長。是謂槍制。
顯然,馬上用槍并非易事,而岳飛能“教荊襄之兵,有稽槍射”,顯然對騎兵要求甚高。須知岳飛本身就善于騎射,素有“勇冠軍”之名,有他教導,讓戰(zhàn)士熟練掌握射技槍法,此等精兵,自然非同小可。此外,根據(jù)-《鄂國金佗稡編》卷九《遺事》記載:“臣(岳)云嘗以重鎧習注坡,馬躓而踣,先臣(即岳飛)以其不素習,怒曰:”前驅(qū)大敵,亦如此耶?“遽命斬之,諸將叩頭祈免,猶杖之百,乃釋之。”
由此可見平時岳飛要求騎兵必須身披重鎧,苦練沖陡坡,跳壕溝等戰(zhàn)斗動作,非常注重實戰(zhàn)效果。也只有經(jīng)過如此嚴格訓練的岳家騎兵,才能在中原大地上和金兵爭鋒。而擁有這么一支為數(shù)達萬人的騎兵后,岳飛才能成為南宋諸將中唯一能敢于主動進攻,而且無往而不利的稀世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