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讀過書 當上權(quán)臣后治理國家有自己的一套
北齊高祖高歡(496年-547年),字賀六渾,高歡祖籍渤海蓨縣人,世居北邊,生活習俗鮮卑化。高歡的六世祖高隱曾為晉朝的太守,其五世祖高慶、高祖高泰、曾祖父高湖又仕慕容氏燕國,曾祖父高湖在慕容寶亡國時降附北魏。他祖父高謐,官至北魏待御史,因犯法被流放到懷朔鎮(zhèn)。到他父親高樹時早已家世淪落,高樹又是個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的浪蕩子弟。
高歡的少年時代確實是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成長。由于自小生長于邊鎮(zhèn),周圍都是鮮卑軍人,高歡成了個完全鮮卑化的漢人。當時這樣的破落戶子弟,遑論什么前途,單就生活而言,各方面都是不太如意的。直到鮮卑富家女婁昭君委身下嫁,才得到改善。高歡這才從女方的嫁妝中得到匹馬,有馬才有在邊鎮(zhèn)隊伍中當隊主(下屬100人左右)的資格。
北魏末年,爆發(fā)了河北人民起義。高歡參加杜洛周起義軍,歸順葛榮,成為親信都督。后叛降爾朱榮,并收編六鎮(zhèn)余部,鎮(zhèn)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zhèn)酋長、晉州刺史。
公元532年,高歡起兵消滅爾朱氏殘余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
公元534年十月,高歡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高歡自居晉陽,遙控朝政。專擅東魏朝政16年。
高歡從小沒讀過書,也沒有治國的經(jīng)驗,他治理國家不論是經(jīng)濟、軍事、民族方面都是利用自己的一套方法。
高歡在東魏當政期間,比較留意農(nóng)桑,關(guān)心民間疾苦,先后溝通了衛(wèi)水、漳水,開通了天平渠(于天平年間開鑿,故以年號命名),用來灌溉良田。還曾多次治理黃河水患、親自出巡四方,了解各地吏治民生,對于苛暴行為,及時革除懲戒(如尉景);清廉州官,則獎掖提拔(如韓軌)。
為了擴大剝削對象,增加租稅賦役收入。高歡在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多次清查戶籍,搜括人口。
早在公元538年,他曾下令禁止各地牧守令長擅立佛寺,以防止大量國家編戶成為免除租稅賦役的僧尼。
公元543年,高歡親自巡行冀、定二州,校對核實河北地區(qū)的戶口。
次年十月,他又派遣孫騰、高隆之為括戶大使,分行諸州,前后共清查出無籍人口六十多萬戶,并強迫大量流離、僑寓人口返回本鄉(xiāng)。
北魏末年,原本已衰落下去的柔然汗國,由于參與鎮(zhèn)壓六鎮(zhèn)起義遂漸強盛起來。東西魏分裂以后,高歡和宇文泰無暇北顧,競相與柔然通好,遂使柔然可汗阿那瑰稱雄漠南,勢力無故。
公元546年,西魏與柔然合謀連兵進攻東魏。高歡得知后,一面在幽、安、定三州的北邊險要關(guān)口修建防御工事,一面派臣下出使柔然為兒子高澄求婚。柔然可汗拒絕將女兒嫁與高澄,強迫高歡自娶。高歡被迫將其妻匹婁氏處于別居,納柔然公主為正室。高歡屈辱妥協(xié)討好柔然,以換取北邊的和平,全力對付西魏。
高歡深知屬下鮮卑士兵與漢人之間的矛盾。他試圖調(diào)和胡漢之間的關(guān)系。但調(diào)解工作并不成功,沒能像西魏宇文泰那樣把漢族和鮮卑族一起整合為關(guān)隴集團,漢族和鮮卑族在高歡治下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外加高歡無緣由的偏袒鮮卑族,加深了這種矛盾的存在,導致了高歡及其身后的北齊國祚的短暫,最終輸給了由關(guān)隴集團構(gòu)成的北周。
高歡從政治上、經(jīng)濟上給予六鎮(zhèn)鮮卑很多特殊的照顧,規(guī)定他們以打仗為主要職業(yè),不從事生產(chǎn),衣食供給都仰承于漢族人民。六州鮮卑拱衛(wèi)在晉陽的四周,既有利于高歡對軍隊的調(diào)發(fā)和使用,又成為他重要的兵源。
高歡為人深沉,富于機謀,極具軍政天賦。善用人,不問地位高低,唯才是舉。治軍嚴明,將士樂為效死。從他替爾朱榮出謀劃策,到后來擊破掌權(quán)的爾朱家族都顯示了這一點。另外,高歡臨終前囑咐兒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只要用慕容紹宗為帥就可討平。結(jié)果不出高歡所料。高澄、高洋日后的班底,基本不出他的建制,為北齊立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