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曹魏第一才子曹植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第三個兒子。生前曾任陳王因為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同時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詩人,是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曹植的詩筆力雄健,其散文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南朝的薛靈蕓評價曹植天下才有第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可見其文學(xué)修養(yǎng)之高。
曹植從小便極其聰慧,才氣逼人,十歲出頭便能誦讀《詩經(jīng)》|《論語》等辭賦,思路敏捷的他每次在曹操的面前都能對答如流,脫口成章,所以深得曹操的喜愛。加上曹植為人坦率自然,不追求華麗,這更是讓曹操對曹植偏愛幾分。公元206年,15的曹植便隨從曹操第一次出征討伐海賊。此后便經(jīng)常隨曹操出征,像曹植的《求自試表》、《白馬篇》就是記敘了他出征的事。
雖然曹操十分喜歡曹操,幾次想立曹植為太子,但是在后期和他的哥哥曹丕的爭奪太子之位的過程中,由于曹植過于放縱自己加上曹丕又工于心計,曹丕和曹操打起感情牌,導(dǎo)致曹操對曹植逐漸喪失信心,最終曹操對曹植失去信心,立了曹丕為太子。
但是作為文人,曹植精通詩歌、書法、音樂、圍棋,是當時的文學(xué)領(lǐng)袖,為當時的建安文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代表作有《白馬篇》、《洛神賦》、《七哀詩》、《飛龍篇》等等,和曹操、曹丕并稱“三曹”。
曹植怎么死的
曹植作為魏晉時期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同時還是和兄長爭奪皇位未果的王侯,對于一代才子曹子建的死因,一直備受后人的關(guān)注。諸多的史書對于曹植到底是怎么死的,沒有確切且詳細的記錄和解釋,都是含糊其辭。
陳壽在其《三國志》中記載“常汲汲無歡,遂發(fā)疾薨”,后人在史書中記錄曹植死因的時候也就大多一筆帶過,并沒有詳細記載曹植的確切死因。但是在《太平御覽》中的《魏略》中有這樣一條記載“陳思王靜意著作,食飲損減,得反胃病”,反胃病逝由于飲食之后,食物不消化,肚腹脹悶,將吃的食物吐出來,得這個病的原因大多是飲食不節(jié)制,或是大量喝酒,酒毒堆積在腸胃?,F(xiàn)在再看曹植的一生,曹植本來就是愛喝酒的人,有事沒事來兩杯,作詩的時候喝,沒事的時候喝,后期曹植不被曹操喜愛,爭奪太子之位失敗,及曹丕父子對曹植的猜忌,都讓曹植郁悶不堪,飲酒量更是與日俱增。并且曹植一生肆意縱酒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飲酒不節(jié)”所以曹植得胃病是極有可能的。
還有一些史書上記載,曹植是因為晚年厚道曹丕父子的壓迫和猜忌,整日抑郁苦悶,染疾上身,郁郁而亡。這種說法比較普遍,在各大歷史書籍上有很多都是這樣歸結(jié)曹植的死因,雖然沒有確定的證據(jù),但是也不失為一種可能,因為畢竟精神壓力導(dǎo)致自身生理疾病的案例在歷史上也是有很多的。
曹植的故事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現(xiàn)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植自小非常聰明,才十歲不到,就可以背出《詩經(jīng)》《論語》及往代歷史各種詩書,諸子百家也曾廣泛閱讀。他活潑好動,聰明伶俐,和曹操一起時每被提問常常應(yīng)聲而對。曹植曾經(jīng)有七步作詩的壯舉,更是讓人對他連連稱贊,也是更加說明了曹植的文學(xué)素養(yǎng)。
曹植一生中一直性情坦率,不是那么講究自己的儀容儀表,不追求那些華麗的外在。
后來逐漸曹操把重心轉(zhuǎn)移到曹植身上。曹植15歲便開始追隨父親東征海賊。17歲隨父南征劉表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32歲的曹植被封雍丘王38歲的時候被封東阿。曹植一生非常注重隱士,曾經(jīng)想把散落在人間的隱士人才重新聚集起來但是最終成效并不是很大。曹植一生中也是創(chuàng)作了許多文學(xué)著作,在他的《曹子建集》中錄了曹植所有的詩詞歌賦。其中收錄詩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為樂府詩體。比較具有名氣的作有《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門有萬里客》等。其中《洛神賦》更是描寫了洛川女神的婀娜多姿,是文苑奇葩。曹植的歷史評價也是頗高,李白更是說出: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fēng),白之不敏,竊慕高論。杜甫也是評價頗高:曹子建文筆壯,河間經(jīng)術(sh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