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為何總是勸說韓信及早背叛劉邦另投明主?
韓信雖然聰明一世,但何方敢說他沒有犯過錯誤呢。身外大將軍的韓信,手下肯定會有很多謀士團,替他出謀劃策。在《史記》中,就提到了蒯通,這個人雖然只出場了兩次,但是兩次對韓信的一生都很重要。
第一次出場,是在燕國降服之后,劉邦命令韓信去攻打齊國的時候,蒯通出場了。他的出場不是為了解救齊國,而是加劇齊國的滅亡。原本劉邦命令攻打的同時,還派遣使臣酈食其去勸降,本來已經(jīng)成功了。但是經(jīng)過蒯通的滿嘴說服之下,使韓信動了齊國的念頭,為了增加自己的功勞。就因為如此,加深了劉邦對他的猜忌。
第二次出場,就是改變韓信一生的事件了,甚至把韓信的一生成敗連在一起。齊國在韓信的攻打之下,沒多久就收復(fù)了,韓信逼迫漢王封自己為齊王。正在他興奮的同時,蒯通在旁煽風(fēng)點火。我們也不能怪罪蒯通,他只不過是想要借韓信之手,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已,可謂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勸韓信自立為王,跟項羽和劉邦三分天下,甚至日后稱霸天下。也許韓信已經(jīng)聽進去了,但他說:“漢王待我恩重如山,我怎么可以背叛他呢?!表n信不忍心背板漢,但又覺得自己功勞甚高,于是謝蒯通之言。之后,韓信被騙入未央宮,在死之前,曾悔恨,當(dāng)初沒有聽信蒯通之言,覺得自己的死不是你們的錯,而是老天在作怪。
蒯通的這兩次出場,也許改變了韓信的一生,韓信本身的性格就是如此,要怪就怪他沒有抓住機會,不然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早幾百年出現(xiàn)了。
蒯通對韓信有什么計策
蒯通作為一個謀士,他曾給自己的主子韓信出過很多計策,但是他最為出名的,那就是兩個,第一是亂齊之策,第二是三分天下。而韓信只采用了前面一個計策,另外一個他拒絕了,可以說就是因為韓信的拒絕,歷史的天平秤就偏向于漢,足見三分天下這個計策的影響力很大,足以改變整個局面。
在公元前203年的時候,韓信在攻破齊國之后,連續(xù)占領(lǐng)了72個城池,并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成為了當(dāng)時“楚漢爭霸”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對于韓信來說,這時候背叛,可以說是絕佳的機會,當(dāng)時爭斗中的雙方都不敢得罪韓信。那些謀士,就動了歪腦筋,就想鼓動韓信選擇自己那方。第一個去勸說的人是武涉,他想要叫韓信中立,讓他互不相幫,但畢竟他是楚軍的人,其說服力畢竟有限。
第二個去說的,那就是蒯通。本來蒯通就是他身邊的一個謀士,韓信攻取齊國,這個計策就是蒯通提出來的,蒯通的說服力還是有的,說話分量較高。他跟韓信說:“我這個人會看相,看你的面和臉,覺得你都不過是一個侯爵而已,而且還有一定的危險,而看你的背,貴不可言。”
蒯通的這通話,存有深意,很明顯的就是說,如今天下,雙方實力對峙。而第三方的勢力就是你韓信,你在這次戰(zhàn)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說你假如哪一方,那另一方必敗。因此,你韓信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一定要站對隊伍。一心忠于漢王的韓信,想都不想,就站在了漢軍那一方,這也就為楚軍敗于垓下埋下了伏筆。
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
蒯通的多次出場,很多時候都是勸說韓信,想要讓他背叛漢王,讓其擁兵自立,做到三分天下的局面,可是韓信都是拒絕。可以說,蒯通已經(jīng)盡到了自己謀士的職責(zé)所在。直到后來,韓信被殺害之后,說自己后悔沒有聽信蒯通的計謀。
劉邦聽了之后,就說:“你說的那人就是齊國的蒯通?”于是,就派人把蒯通從齊國押解過來。見到他之后,劉邦就說:“你為什么要慫恿淮陰侯造反呢?”蒯通回答道:“的確是我所教,可惜豎子不聽從我的計謀,才會遭到殺害;假如他采取了我的計謀,那么死的人肯定就是你了?!眲盥犃酥?,大怒,大聲喊道:“將其烹飪?!必嵬ㄕf:“哎,我冤枉??!”劉邦不解,就問:“你慫恿了韓信謀反,還有何冤枉的呢?”
蒯通說:“誰都知道狗這種生物,只會對除主人之外的陌生人狂吠。那時候,我只知道韓信,卻不知道大王您啊。而且秦國都已經(jīng)滅亡了,天下所有人都去爭奪這個天下,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這么做。天下亂了,每個人都去這么做,而您也這么做,難道你就會把其他的人都給殺盡嗎?”聽了這些話之后,劉邦就放掉了蒯通。
這就是蒯通對劉邦說的話,其實蒯通心里很清楚,劉幫殺的是那些對自己不忠的人,而自己忠心對待韓信,才會慫恿他造反,因此自己是一個忠臣。而此時的劉邦最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謀殺忠臣,就是由于這點,蒯通才會自恃謀略過人,對劉邦的心性有所了解,才能夠逃此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