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反復(fù)猶豫致李氏兄弟積怨深重
我們都知道李淵是被李世民被逼做太上皇的,這也是唐太祖李世民一直被人詬病的地方。那么原本血肉親情的一家人為何會到午門事變那個田地的呢?
唐高祖考慮改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的事,不知真假,但反對者很多。
有一次宮中宴會,李世民想起生母早逝,沒有享受到眼前這一份榮華,不禁流下眼淚。事后,皇妃們哭著對唐高祖抱怨說:“陛下年紀(jì)大了,太平日子里大家聚在一起宴會,應(yīng)該高高興興的才好。秦王在酒席上流淚,一定是嫌棄我們這些人。將來陛下萬歲之后,如果秦王得志,我們母子們只怕活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皇妃們普遍認(rèn)為皇太子李建成是一個好人。她們的話讓唐高祖很是傷感,一想到在自己死后這些女人可能受的委屈,他就難受。
點(diǎn)點(diǎn)滴滴的嫌隙,點(diǎn)點(diǎn)滴滴的惡意,累積起來,就是大仇恨,大怨惡。
于是唐高祖徹底打消了更換皇太子的念頭,對李世民的態(tài)度越來越冷淡,更信賴皇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畢竟,李建成是唐高祖選定的接班人,他要維護(hù)李建成的地位,于是他試圖用正常的手段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李建成那邊也抓緊活動。有一次他在東宮設(shè)宴,請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喝酒。酒席中間,李世民突然感覺心中暴痛,嘔血不止,淮安王李神通趕快扶他回到西宮。
唐高祖聽到消息,親自過去探視,又談起皇太子的問題,“當(dāng)初我們父子在晉陽舉事,是你的主意。后來你帶兵四處征討,立下大功。我曾經(jīng)想立你為皇太子,是你推辭不受。你哥哥李建成做皇太子已經(jīng)多年,不可以輕易變動。”
然后唐高祖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讓李世民離開長安,去洛陽居住。潼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都?xì)w他所有,而且可以使用天子的旗號。
這不太像一個皇帝能說出口的話,如果唐高祖果真提出這樣的解決辦法,說明他是一個糊涂的人。李世民流淚奏道:“父皇的安排,實(shí)在不是我想要的,因?yàn)槲也幌腚x開父皇?!?/p>
唐高祖安慰他:“我是四方之主,以天下為家。你不必悲傷,洛陽距離長安并不遠(yuǎn),想念的時候,我們見面很容易。”
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認(rèn)為李世民一旦去了洛陽,手中掌握雄兵猛將,控制著中原廣大的地域,物產(chǎn)富裕,人口眾多,更難制服,恐怕遺患無窮。不如留他在長安,更方便鏟除。
于是兩個人授意大臣向唐高祖說:“秦王身邊的人,大都是關(guān)東出身,去洛陽是他們求之不得的,只怕此一去,秦王他們就不會再回來了?!?/p>
唐高祖感覺此話不無道理,也就不提去洛陽的事。
李世民強(qiáng)勢、李建成嫡長,二人水火不容,暗藏著巨大的危機(jī)。檢校吏部尚書封倫看出這一點(diǎn),提醒唐高祖說:“秦王功勛卓著,不甘心居于皇太子之下。如果陛下不想改立皇太子,請早想辦法安置秦王。”
言外之意,是請皇帝早一點(diǎn)削除秦王的勢力。唐高祖認(rèn)為封倫說得有道理,開始認(rèn)真考慮這件事。
唐高祖不知道,封倫這個人看上去態(tài)度恭謹(jǐn)、衣飾簡陋,實(shí)際上陽奉陰為,心機(jī)深不可測。
封倫在李世民身邊做過事,曾經(jīng)給他出過許多主意,用來對付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認(rèn)為他的想法極好,因此送他大量的金錢。另一方面,封倫又暗中給李建成出主意,讓他早下決斷,要胸有四海,不必顧及親情。
兄弟之間嫌隙日深,父皇猶豫反復(fù),封倫這樣的投機(jī)分子為了自己的前程、后宮的妃子們?yōu)榱烁髯缘睦?,從中挑拔,一場血腥的事變難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