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朱元璋此舉為何被稱作“明朝第一惡政”

        2017-02-26 13:42:2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為了彌補軍屯的不足,朱元璋起了臨時政策——鹽引和開鹽納糧給鹽引的制度。但這些都是臨時措施,對于軍事上的軍費等朱元璋主要做的是發(fā)行紙

        為了彌補軍屯的不足,朱元璋起了臨時政策——鹽引和開鹽納糧給鹽引的制度。但這些都是臨時措施,對于軍事上的軍費等朱元璋主要做的是發(fā)行紙幣,但因為沒有貴金屬作為依托造成紙幣貶值過快,通貨膨脹嚴重,被后人稱作“明朝第一惡政”。本文就從軍費角度詳細闡述這一問題。

        一、朱元璋為了軍費發(fā)行紙幣也是沒有辦法,畢竟避免了搶掠以及兵亂

        開鹽不僅僅可以納糧,還可以納馬,軍隊缺馬嘛。也不僅僅是開鹽,還可以是開茶納糧、開茶納馬等等。鹽茶是當時重要的商品,鹽是所有人都必須的,茶在當時的漢族人中也已經(jīng)普遍引用,更重要的是,茶在蒙古族和藏族等少數(shù)民族那里更是生活必需品。由此,朱元璋既一部分解決了軍需問題,又用茶控制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以開放邊貿(mào)為由使其不對明朝產(chǎn)生威脅。

        但如上這些,都是短期難以產(chǎn)生效果的。與少數(shù)民族做買賣你得談以及慢慢來,剛開始的時候能弄來多少糧馬?雙方經(jīng)過幾十年的動亂都屬于敵對狀態(tài),不可能的。

        為此,朱元璋將目光轉(zhuǎn)到了元朝的紙幣上。但朱元璋沒想到,他的不得不為之的做法,反而使日后稱之為“明朝第一惡政”!

        后世許多人都批評朱元璋是惡意搜刮民財。然而,發(fā)行紙幣是承襲元代乃至宋金遼時期的做法,繼承元朝的紙幣很正常。而且,經(jīng)過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后的中國,無論是白銀還是銅錢都非常緊俏。因為人口銳減、商業(yè)凋敝,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然而,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必須要滿足的,那就是對軍人的賞賜。

        軍人是提著腦袋生活的,除了混飽肚子之外,求的就是榮華富貴。你是皇帝,一言九鼎,那沒錯兒沒問題,但要是讓當兵的沒飯吃,你這個皇帝該造你的反照樣造。特別是軍官們,沒有榮華富貴,誰會跟著你朱元璋造反呢?所以,其他的都可以省,對于軍人的賞賜則不能省。但可惜,朱元璋手中缺的就是錢。

        二、朱元璋為軍費發(fā)愁

        洪武八年(1375年)以前,明朝銅錢的制造能力是大約20萬兩白銀。而當時,全國軍隊人數(shù)達百萬,平均到每個人的頭上的白銀一年不足0.2兩,按照米價1兩銀子1石米,每名軍人一年不足0.2石米一個軍人一年怎么說都不夠呀。同時,白銀量也不夠,再加上長期動亂,有錢人都把錢僅僅地藏起來——地窖藏銀。

        解釋說明一下上段兒:

        第一:貨幣與糧價的比價:1貫鈔:1000文錢:1兩銀:1石米,這是洪武十八年以前的紙幣、銅錢、銀兩、米比價,每年均在此上下浮動,浮動波動不大。

        第二:兌換成糧食:1石頭等于多少斤數(shù)據(jù)不一,從120今到190斤都有,所以,我們平均一下按155斤算。0.2石是31斤,平均每月每人不到3斤米。

        第三:白銀存量問題:這個問題下文我們再繼續(xù)說吧,字數(shù)太多了,結(jié)論怎么來的可以看明天的文章。結(jié)論是,朱元璋時期,它能夠使用的最大白銀存量是九千萬(大概是財政收入的三倍)。加上銅和白銀按照當兵的一個人基本夠吃了。但是,別忘了軍戶問題。以及各種軍事工業(yè)、戰(zhàn)爭準備的花費,軍費仍然不夠用。

        由此,朱元璋必須要繼承宋金夏、元朝特別是元朝的大量發(fā)行紙幣的政策。

        三、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紙幣維系大帝國發(fā)展的朝代

        元代的中國疆域面積為歷朝歷代之最,其對歐亞非三大洲的影響至今還在。成吉思汗的后代們建立了四大帝國,它們之間必然要進行某種商業(yè)聯(lián)系。而忽必烈對海洋貿(mào)易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元朝也是中國的海洋帝國朝代。元代的紙鈔風行天下,明代繼續(xù)推行,也不必特別驚奇。

        但朱元璋時期的紙幣發(fā)行,并沒有考慮金銀儲備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等于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紙。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紙幣是唯一的選擇。軍人們當然不懂紙鈔沒有金銀儲備做后盾是非常危險的這個道理,他們只知道手中有錢,到時候可以換取柴米油鹽醬醋茶就行了。因此,洪武八年以后,明朝政府已無內(nèi)患之虞,戰(zhàn)爭成為朱元璋大規(guī)模發(fā)行紙幣的原因。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竟然發(fā)行了大約1525.81萬錠的紙幣,其中的895萬錠用于賞賜平滅東北蒙元納哈殘部、擊退北部蒙元殘余勢力的傅友德、藍玉、唐勝宗、郭英等的部眾。

        除了軍費之外,賑災是第二大用度。例如洪武二十三年發(fā)行的巨額紙幣中有40%(610萬錠)用于賑災。隨著時間的推移,紙鈔的發(fā)行范圍越來越廣。朱元璋在位期間,平均每年發(fā)行紙鈔550萬錠左右。紙幣支出中除了軍費大約占40%,另外一項大的支出是從洪武十七年開始的鹽鈔,一共支了6580萬錠,大約占45%。其他就是宗室花費170萬錠,給光祿寺1920萬錠。除了這四項大概為1.4773億錠外,還有其他零碎支出,例如對藩屬國、功臣的不定期賞賜等。

        錠是量詞,類似于一塊金、一根金條。按照相關(guān)資料推斷,上述資料中1錠紙幣應該折5貫錢,因此,按照官方1貫等于1兩銀子的比價換算的話,大概是7.3865億兩白銀。

        四、明朝紙幣最大的問題

        由于沒有金銀儲備做基礎,發(fā)行量過大,紙幣的貶值速度很快。洪武八年,朱元璋構(gòu)建的“洪武體制”規(guī)定:鈔分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等,每鈔一貫準合錢千文、銀一兩。此時鈔錢銀米兌換比價處于1貫鈔:1000文錢:1兩銀:1石米的平衡狀態(tài)。但到了洪武十八年,比價則變?yōu)?石米:5貫鈔: 0.5兩白銀。紙幣對白銀貶值900%。

        到了成化年間則貶值了250000%~260000%。然而,國家賦稅仍然是征收紙幣,而且隨意變動紙幣與白銀的比率。例如,嘉靖六年鈔銀規(guī)定比率為250:1,而市面上為850:1。但嘉靖七年,官方卻突然將其提升為80:1,但民間仍然按市面價格兌換。

        1.4億紙幣其中不到5000萬的紙幣在24年間進行了貨幣回籠,剩余的八九千萬紙幣相當于四億多兩白銀。數(shù)額如此龐大的資金沒有回籠,必然造成通貨膨脹。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