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功績最為突出“中興四將”分別是誰?
宋高宗在重建宋朝,在南宋初年宋軍抵御金軍入侵這段歷史稱為"中興"。其中有四位軍事統(tǒng)帥抗金功績最為突出,分別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并稱"中興四將"。
劉光世(1089-1142),南宋將領。字平叔,保安軍(今陜西志丹)人,將門世家,以蔭補入官為三班奉職,累升領防御使,郎延路兵馬都監(jiān)。宣和三年,跟隨父親劉延慶鎮(zhèn)壓方臘起義,憑借戰(zhàn)功升領耀州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鈐轄。宣和四年,宋軍攻遼,劉光世隨父攻取易州(今河北易縣),升領奉國軍承宣使,進入高級武官行列;在進攻遼南京的戰(zhàn)役中。
劉光世違約未到達,致使已先攻入城內(nèi)的宋軍失援而敗,成為宋軍攻遼戰(zhàn)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被降官。后在鎮(zhèn)壓河北起義軍張迪中立功,恢復領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韓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陜西省綏德縣)人,南宋抗金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南宋"中興四將"。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18歲應募從軍。
英勇善戰(zhàn),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zhàn)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死后被追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謚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zhàn)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他于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shù)百次戰(zhàn)斗,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zhèn)。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張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南宋將領,曾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并稱南宋中興四將,后轉(zhuǎn)主和,成為謀殺岳武穆的幫兇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寵。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紹興二十一年10月,張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張俊卻以此宴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