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屈原死亡之謎 屈原為什么投江自盡
屈原在我國絕對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歲毛童,上至耄耋老人,無一不曉他,畢竟我國還特別設立了一個節(jié)日——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屈原戲劇照
屈原出身并不普通困苦,相反他還是個貴族。關于屈原的這個姓氏也有個說法,話說屈原原本的家族姓氏是羋,同楚王一樣,但是后來被改為熊。屈原的祖輩早先一路遷徙到南方楚地,之后因為立功,在周朝被封上了楚地。后再春秋初期,又被封在了楚地一名為“屈”的地方,所以后代便以“屈”為姓氏。而在出國時期,屈氏家族是楚國三大姓家族之一,可見屈原那會兒的日子過得是相當滋潤啊。
但是上天總是公平的,讓你擁有這絕好的家世背景,肯定會在別處給你設置一點障礙。屈原一心想報效祖國,為當朝立功,卻也做了不少為國為民的時事。但是自古朝廷的權力斗爭相當激烈,且能容得下這樣的人,所以屈原在當朝為官之時,一直受到其他團體的排擠,并且還不受帝王待見,并且被流放。這也真是件夠郁悶的一件事兒。
當然,屈原同時也是一名浪漫的詩人。一般來說,真正的文人要是去當官,不得志的居多,但是留下佳作的倒是很多。他將自己一生的抱負和不滿都寄托在詩中,即使是在流放的時候,有漁夫曾經(jīng)勸過他人生在世何必一直端著,活得輕松點兒不好嗎?但是屈平骨子里的那份文人之氣堅決不允許自己向世間妥協(xié),這也是導致他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選擇投江的原因之一。
也因他這份氣節(jié),后人便選在他投江的這天,定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屈原投江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強大,六國只好聯(lián)合抗秦。當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懷王,他十分器重楚國貴族三閭大夫屈原。
屈原投江圖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同時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政治家。在受到器重期間,他積極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華,聯(lián)齊抗秦,讓楚國有一段時期在六國之中很強大。然而,他的優(yōu)秀卻遭到上官大夫以及其他奸臣的嫉妒,屈原屢屢受到排擠,楚懷王聽信讒言不再信任屈原。之后,齊楚聯(lián)盟被瓦解,屈原看著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聯(lián)盟被瓦解,非常傷心,哀嘆楚國的興旺是不長久的。楚懷王死后,楚襄王繼位,仍然不重用屈原,在小人的進讒之后,楚襄王把屈原流放至江南。
公園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并攻破了楚國國都。
五月五日,屈原披頭散發(fā)地來到汨羅江北,郁郁寡歡,身形憔悴不堪。一位漁夫認出了眼前的男子就是三閭大夫屈原,就問他為什么在這里。屈原告訴漁夫自己被放逐在這里。漁夫開導他,既然世界都是渾濁的,你就隨波逐流,只要自己內(nèi)心深處保留高貴品質(zhì)就好了。屈原絕望地說:“我怎么能讓我高貴的心靈蒙受污塵呢。我寧愿葬身魚腹。”于是,他將自己投身汨羅江中,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jié)。
屈原的愛國之情使他受到楚國百姓的愛戴。屈原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屈原為什么投江
今天的人們每年能夠在五月初五吃上粽子,過上節(jié)日要多虧了屈原的貢獻。屈原當年縱身一跳,跳到了汨羅江的時候一定沒想到今天的人們會如此的惦念他。
越劇中的屈原
關于屈原為什么選擇投江這種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珍貴的生命,歷來說法不一,人們猜測的他投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為國而死。當時的秦國特別強大,楚國的都城被秦攻陷后。屈原感到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作為一個對楚國有著濃烈情感的人來說,屈原不愿親眼看到這一幕的發(fā)生,因此投身汨羅江中。
2.為想要完美而死。屈原性格剛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殘忍的。屈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楚懷王這樣君王的帶領和無能卻攻于心計不為民政的同事們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業(yè)。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為百姓做出業(yè)績的同事,而赤裸的現(xiàn)實一次又一次的將他扇醒,終于投江。
3.為救頃襄王而死。這是一種較為新奇的說法。起源與一個民間傳說:懷王死后,楚國已經(jīng)變的不能再承受任何的攻擊,而那時候的秦國經(jīng)常對楚國進行侵犯,終于攻占了郢都。傾襄王在被秦國追殺的過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羅江附近的屈原,想問問他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扳回一局,重振楚國。然而秦軍得知傾襄王的想法后追隨而來,屈原為力保傾襄王,便與他交換衣服當著秦軍的面跳下汨羅江,襄王獲救。
總的來說,不管哪種原因,屈原或是因為絕望,或是因為大義和性格原因都使得他不得不投江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