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武承嗣為何會認為武則天會立他為太子?
唐朝,武則天稱帝后,大封其親屬,其中,武承嗣就被封為魏王,負責監(jiān)督編修國史。魏王武承嗣還身居宰相要職,在職時做盡奸臣之舉,阿諛奉承武則天,為爭權奪利殘害朝廷大臣,甚至為了他的太子夢勾結一些大臣共同游說武則天。然而魏王武承嗣極度渴求權勢,最終卻因權勢而死。
《盛世仁杰》武承嗣劇照(網(wǎng)絡圖)
武承嗣與武則天是親戚關系。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親戚關系,他在武則天需要重用親屬來鞏固其權勢時而受到起用,開始他的仕途。他的仕途因其擅長阿諛奉承以及對權力的渴望而顯得較為順利,升官之路頗為順暢,甚至還憑借裙帶關系而當上了宰相。身居要職多年,武承嗣除了為武則天造勢,討好武則天,對會產(chǎn)生利益的人阿諛奉承,殘害朝廷忠良的大臣之外,卻沒有做出什么實際的功績,實在讓人大嘆他的腐敗與無用。
在武則天稱帝以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后,野心勃勃的武承嗣就盯上了太子這個位置,想要成為太子繼而當上皇帝。于是他不僅自己對武則天極盡討好之能事,還唆使一些與他利益相關的大臣一起上奏請立武承嗣為太子。然而立武承嗣為太子的主張遭到了一些良臣的反對,最終武承嗣的太子夢因狄仁杰、李昭德等大臣對武則天的勸說而遭到破滅。武承嗣也因太子夢的破滅而憂郁悲憤而去。
魏王武承嗣雖然身居高位,手上又有重權,卻沒有做出一絲一毫與他身份相稱的實際貢獻,反而為了自己的利益殘害忠良,使國家造成很大的損失,畢竟對于朝廷而言良臣難得,可見他的可惡之處。
武承嗣怎么死的
武承嗣怎么死的?他是憂郁而死的。武承嗣是武則天同父異母兄弟的兒子。武則天當皇后時把持了朝政,為了進一步增大自己的權勢,開始提拔武氏男兒。武承嗣被授予秘書監(jiān)的職位,在祖父去世后承襲了祖父的爵位。公元685年,武承嗣被封為禮部尚書,接著又升任為宰相。
黎耀祥版武承嗣劇照(網(wǎng)絡圖)
武承嗣做了多年的高官,卻沒有做出什么政績,工作中唯一的任務就是鏟除與武氏為敵的人。武則天廢了自己兒子的皇帝之位后,武承嗣積極為姑母稱帝出謀劃策。武承嗣大搞封建迷信,做足了輿論攻勢。武則天稱帝后,封武承嗣為魏王。武承嗣向女帝建議在朝堂上罷免李家子孫的官職,誅殺不服女帝的文武大臣。
女帝將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武承嗣看中了儲君之位,他知道只有先做了太子,以后才能名正言順地做皇帝。武承嗣向女帝請求換太子,也討好女帝身邊親近的大臣。公元691年,武承嗣命令效忠于自己的官員讓他們在朝堂上提出立魏王為太子。給出的理由是既然皇帝姓武,那么太子怎么能姓李而不姓武呢?可是武承嗣的愿望并沒有得逞,朝堂上有重臣堅決反對改立皇儲。武承嗣后來將那些重臣扣上了一個謀反的帽子,將他們全部誅殺。
武則天對于皇儲的人選也猶豫不決,后來在狄仁杰等人的建議下決定不換太子,武承嗣的夢想徹底破滅了。次年,被罷為特進,武承嗣越想越不甘心,最后在憂憤中過世了。武承嗣怎么死的知道了吧。
武承嗣營求為太子
唐朝,在武則天稱帝以他的兒子為太子后,野心勃勃的武承嗣就想要謀求太子之位,借以太子之位登上帝位。然而最后武承嗣因為狄仁杰、李昭德等人而沒有實現(xiàn)他的太子夢,太子夢的破滅使他憂郁悲憤而死。
《神探狄仁杰前傳》武承嗣劇照(網(wǎng)絡圖)
武承嗣想要當太子,就唆使一些大臣以自古以來就沒有讓外人繼承天下的事,而武氏的天下不應該讓李家的子孫來繼承的理由勸說武則天立武承嗣為太子。在武則天因為這個理由對立太子之事猶豫不決時,狄仁杰從容鎮(zhèn)定地勸說武則天不要立武承嗣為太子,相比姑媽與侄子的關系來說,母子之間的關系會更親密。立子為太子也算是順應天意,并且在死后還能擁有太廟以供后人祭奠。在被武則天以立太子之事屬于家事的理由拒絕他參與后,狄仁杰則以此來反駁武則天:四海之內皆是君王的,而身為臣子的他又是與君王一體的,更何況他還身居宰相之位,又如何能不參與呢。與立侄為太子相比,立子為太子顯得對武則天更為有利。
武則天因為狄仁杰的勸說而有所醒悟,最后她因為狄仁杰、李昭德等大臣的勸說而不再猶豫不決,決定立子為太子而非立侄為太子。至此,武承嗣謀求太子之位的計劃徹底被破壞。武承嗣也因為太子夢的破滅過于憂郁和悲憤而死。
可見,人還是不應該過于渴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一旦希望落空,會給人造成很大的打擊。
武則天為什么沒有立武承嗣為太子
武承嗣在武則天稱帝后想要得到太子之位,然而他的太子夢卻并沒有實現(xiàn),武則天最終還是選擇立她的兒子為太子,沒有選擇武承嗣為太子。而武則天沒有立武承嗣為太子,除了本身武承嗣自身能力問題,還有狄仁杰等人的勸說。
武則天人像(網(wǎng)絡圖)
武承嗣雖然在入仕后不斷升官,最后做到了宰相這個職位,但是那并不是依靠他自身的能力和功績,而是依靠裙帶關系得到的。他在宰相之位多年卻未做出什么貢獻,盡做了一些阿諛奉承、爭權奪利之事,從中可見其自身的能力不足,品德不佳,勝任不了太子之位。
除了武承嗣自身的問題外,狄仁杰的勸說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狄仁杰認為既然唐高宗將兒子托付給武則天,那么立子為太子其實是順應天意之舉,并且母子之間比姑姑與侄子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立子為太子,在死后還能入太廟受后人拜祭,而如若立侄為太子的話,則不會有這種事。在被武則天以家事為由拒絕他的參與時,狄仁杰以君臣一體反駁武則天。在狄仁杰的一番話后,武則天略有醒悟。在之后武則天對狄仁杰說起她做到的一個大鸚鵡兩翼折斷的夢,狄仁杰將武則天比作鸚鵡,武則天的兩個兒子比作鸚鵡的兩翼,說武則天如果起用兩個兒子,就能夠振翅高飛。就此,武則天徹底放棄了立侄子為太子的想法,決定立兒子李旦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