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宋太祖竟然怕史官?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周朝的臣子,可以說與當(dāng)時的君主柴榮具有非常好的感情,跟隨著柴榮征戰(zhàn)疆場,柴榮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對雄才大略的趙匡胤也是非常的器重與青睞,可以說柴榮在的時候讓趙匡胤身居要職,公元959年柴榮病死,僅七歲的柴宗訓(xùn)繼位,后來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登基做了皇帝。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聽說契丹與北漢發(fā)兵南下要攻打周朝,當(dāng)時執(zhí)政的大臣范質(zhì)等人慌忙派趙匡胤領(lǐng)兵前去抵御,正月初二,趙匡胤帶領(lǐng)大軍離開都城開封來到了距離開封二十里的陳橋驛,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zhèn),開始實行兵變計劃。軍中開始流傳要立趙匡胤為皇帝的傳言,正月初三,趙光義與親信趙普見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讓將領(lǐng)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酒醉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擁立趙匡胤做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后領(lǐng)兵回到開封,守城軍隊是趙匡胤的結(jié)社兄弟,于是將城門打開,迎接趙匡胤入內(nèi),趙匡胤很快控制了都城開封,范質(zhì)等人這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上了當(dāng),但是形勢已經(jīng)明確,所以眾大臣也都同意擁立趙匡胤做皇帝,翰林學(xué)士陶谷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柴宗訓(xùn)禪讓帝位給趙匡胤。趙匡胤于是正式登皇帝位,就這樣輕易地奪取了政權(quán),將恭帝柴宗訓(xùn)改封為鄭王。由于趙匡胤的藩鎮(zhèn)所在地是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于是就采用宋為國號,都城定為開封,年號改為“建隆”。趙匡胤就是歷史上的宋太祖。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
杯酒釋兵權(quán),是宋太祖即位后做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對于這件事情,一直以來都是褒貶不一,雖然這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宋朝的文化空前的發(fā)達,但同樣也讓宋朝的軍事實力變得格外的弱小。
故事發(fā)生在建隆二年,趙匡胤宴請石守信和高懷德等禁軍的高級將領(lǐng),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誘地說了一番話,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紛紛稱自己年老體弱,請求解除兵權(quán)、告老還鄉(xiāng)。這個在酒宴上不動一兵一卒,輕易而和平地解除將領(lǐng)兵權(quán)的事情被稱為杯酒釋兵權(quán)。
誠然,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鞏固皇權(quán)統(tǒng)治才出此下策的。同時,他也是為了避免黃袍加身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的將領(lǐng)身上。從宋太祖趙匡胤的角度來看,他這樣做也是一種自保,一種策略,杯酒釋兵權(quán)事件也無可厚非。它無關(guān)正義感,或者說它是每一個帝王的真實心理寫照,甚至,這樣看來,趙匡胤比某些皇帝仁慈多了。
但是,在我看來,“杯酒釋兵權(quán)”無非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一種變相存在?;饰粍傋€(wěn),就想打發(fā)走那些為自己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們,這未免太讓將士寒心了吧。趙匡胤披著一件“偽善”的外衣,一點糧田,一點銀餉就把功臣們打發(fā)了,反過來,將士們還要對他感恩戴德,實在是讓人感慨。
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周朝的領(lǐng)軍將領(lǐng),是一代明君周世宗時期受到周世宗器重與提拔的將領(lǐng),宋太祖堪稱文功武治一流,是一代明君,在古代作為帝王可以說是權(quán)力最大的人,是最高的最高統(tǒng)治者,其行為可以說無人能管,但是是書上卻記載宋太祖怕史官,這里有一個小故事,下面我們就分享一下。
宋太祖怕史官出自司馬光的《涑水記聞》,據(jù)說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正在后園之中興致勃勃的射鳥雀,有一個大臣求見說是有急事,宋太祖聽說有急事只好停止了正在興頭上的射鳥雀活動召見了這名大臣,但是大臣奏報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并不是什么急事大事,于是宋太祖非常不高興,就說,你說有急事,這是什么急事?大臣回答說,我覺得我所奏報的事情比起打鳥雀是非常急而且大的事情。宋太祖大怒,于是用斧子的把手打了大臣的嘴巴,把大臣的兩顆牙齒給打落了,大臣不慌不忙的將兩顆牙齒放在杯子里面,宋太祖說,你還想控告我嗎?大臣說,我不敢控告陛下,但是史官會將這件事情記錄下來的。宋太祖聽了既害怕又高興,于是賞賜了這名大臣很多的黃金與絲織品作為安慰。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宋太祖是一個想要留名青史的皇帝,雖然作為最高的統(tǒng)治者,但是還是對史官的評述有所忌憚的。從宋太祖怕史官可以看出宋太祖是一個勇于承認錯誤,并且善于納諫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