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在哪場戰(zhàn)役時稱霸?之前都經(jīng)歷了那些磨難
春秋時期的諸侯王大多都與周王室有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也不例外,據(jù)《左傳》記載,晉文公本名姬重耳,是晉獻(xiàn)公的兒子,后來的晉國國君,也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除了任用管仲順?biāo)斐岸Q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中第二位稱霸的帝王。歷史上著名的“齊桓晉文”便指得是這兩位名垂千古的帝王。先秦的時候,諸侯王的兒子統(tǒng)稱為公子,其實女兒也稱為公子。晉文公為公子時就敏而好學(xué),喜歡結(jié)交有識之士,算得上是璞玉渾金的好少年,不過這個好少年卻沒有得他老爹晉獻(xiàn)公的寵愛。
當(dāng)時年老的晉獻(xiàn)公將死未死,想把皇位傳給自己寵愛的驪姬的兒子,可惜天公不做美,重臣里克作亂,以下犯上,晉國一片大亂,國內(nèi)動蕩不安,晉獻(xiàn)公的許多兒子死的死,跑的跑,里克想讓晉獻(xiàn)公的兒子即位,可是晉獻(xiàn)公只有兩個公子有賢名,那就是重耳和夷吾了。里克派狐毛到翟國迎請重耳,可當(dāng)時的重耳猶豫不決,跟自己的寵臣狐偃和趙衰商量,無奈他想多活一段時間,放過了這次稱帝的大好機(jī)會,婉言拒絕了大臣的好意。里克無奈,只好去派人去梁國請另一位公子——夷吾,也就是后來的晉惠公,看到好處的重耳就后悔了,于是便帶著謀士回國,走走停停,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后才回到晉國,糾結(jié)軍隊打敗了自己的弟弟,登上了王位,成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霸王。
晉文公稱霸的戰(zhàn)役叫做城濮之戰(zhàn)。那是公元前的六百三十二年,晉文公希望開拓疆域,就和楚國打起仗來了。打仗的地方因為是在城濮,所以就叫做城濮之戰(zhàn)。楚國將士多啊,大部分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久經(jīng)沙場的,可是晉國的將軍聰明,人少我們不怕,讓敵人以為我們?nèi)硕嗑托辛恕0牙匣⑵し诺今R背上,再把馬趕到敵軍的陣營里面去。遠(yuǎn)遠(yuǎn)看去,不得了了,敵人怎么連老虎都可以驅(qū)遣,莫非是有神仙幫忙?楚國人害怕了,于是打仗就失敗了。其實事情也沒有那么簡單,開始是楚國想要打宋國,宋國是抱晉國大腿的,肯定是要向晉國求助的。宋國開了口,晉國不幫忙也不好,而且也怕楚國下一個目標(biāo)就是晉國,再加上自己也想要有一點國際地位啊。這么多理由加在一起,晉文公大手一揮,打!可是畢竟楚國人多呀,晉國如果是自己打的話根本沒有那個膽量,所以晉國就想和秦國、齊國一起打。怕秦國和齊國不幫助自己,晉文公就對幾個大國用離間計,本來嘛,國家利益為先,秦國和齊國一看不對頭,楚國這樣不厚道呀,于是開始打楚國,楚國這時候就有點吃癟了。畢竟和那么多國家打仗,士兵再多也不夠呀。國際形勢不好。在城濮的時候,高潮終于來了,楚國輸?shù)囊凰?,晉國從此在各個國家之間立足了腳跟,晉文公也稱霸了。
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他生于公元前697年(《左傳》一書也說是671年)他也是一代明君,是政治家、外交家。他登基后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第二個稱霸的霸主,與齊恒公并稱為“齊恒晉文”,晉國能稱雄百年,他功不可沒。他的一生也是歷盡磨難,年少時因為晉獻(xiàn)公的心頭肉驪姬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便加害申生,最后申生上吊自盡,之后又開始誣陷重耳和夷吾兩個皇子。得到風(fēng)聲后后兩人便開始了漫漫逃亡生涯。之后重耳開始游走于各國之間。在齊國期間他娶了齊桓公同家族的少女,在此要些樂不思蜀。后來晉惠公薨逝,太子圉繼位。重耳為了重國便擁護(hù)周天子。果然周天子賜給他許多獎賞。成功復(fù)國后他開始與各國的征戰(zhàn),先全伐曹、攻衛(wèi)、敗楚、救宋、服鄭。公元前632年聯(lián)合各國舉行了踐士之盟,為其稱霸諸侯奠定了基礎(chǔ)。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推舉賢良、宣揚(yáng)德教、改進(jìn)工具、獎勵墾殖、減免賦稅、布施恩惠。他使得晉國更加繁盛。
然而不論他有什么樣的功績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由于年事已高,晉文公長期臥病在床,最后在公元前628年的十二月告別人世,終年70歲。他的死一說是病故一說的壽寢正終,然而不論如何我們都無從查找,但是他是一位明君,帶領(lǐng)晉國開創(chuàng)了霸業(yè)是毋庸置疑的事。
關(guān)于晉文公的成語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叫做醉遣重耳。當(dāng)初晉文公逃命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覺得他是個人才,于是不光資助他財物,甚至都把女兒嫁給了他。重耳逃亡了這么久,好不容易享受了安逸,覺得這樣很好,希望以后就在這里老死,什么仇,不報了;什么王位,也不要了。就這樣就挺好的。后來齊桓公死了,齊國的國力一下子變?nèi)趿?,那些原來歸順的乖乖的諸侯國也一個個變得不聽話了。重耳的舅舅狐偃看透了局勢,直到重耳沒有辦法依附齊國重新回去了,但是重耳安于現(xiàn)狀的樣子也被他看在眼里,沒有辦法,只好和那些跟隨重耳一起逃亡的心腹大臣們一起商量對策。好巧不巧,重耳有一個小妾,也是重耳妻子姜氏的陪嫁,就在那里聽到了。這個小妾特別忠心,就把聽到的東西全都告訴了姜氏。姜氏怕小妾再說出去,就把小妾給殺了。
姜氏也明白,如果重耳繼續(xù)待在齊國不會有什么出息,于是在一天晚上把重耳灌醉了,找了一輛車,把重耳和舅舅一起送出了齊國。等到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jīng)在別的地方了。重耳特別的生氣,口不擇言的說,如果將來自己當(dāng)不了國君,就一定要把舅舅的肉煮來吃。舅舅很聰明,回答的也很機(jī)智,說如果重耳當(dāng)不了國君,自己也不知道會死在哪里;如果重耳當(dāng)上了國君,肯定是不屑吃自己的肉的。一番話讓重耳轉(zhuǎn)怒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