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之謎大揭秘 沈陽究竟有何優(yōu)勢
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努爾哈赤在建都東京時,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里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3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但是,3座廟宇只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里的龍脊梁并沒被壓住。于是,龍一拱腰就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努爾哈赤正為此郁悶之時,忽一日有人來報,說是他家附近的樹林落下一只鳳凰。努爾哈赤急忙帶眾臣前去觀看,剛剛走近,鳳凰突然騰空而起,直向沈陽方向飛去。努爾哈赤深知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就請風水先生到沈陽察看,發(fā)現(xiàn)沈陽真是一個龍興寶地,于是,當即下決心遷都沈陽。
這個傳說似乎過于神奇,也不能作為努爾哈赤突然遷都沈陽的合理解釋。但歷朝歷代,帝王將相建都建城,都把風水放在首位,這卻是事實。
沈陽處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又通大海,又有輝山做依背,山水交融。據(jù)《盛京通志》載,沈陽的輝山有“包羅萬象、跨馭八荒之勢。遼水右回,渾河左繞,佳氣輪囷蔥郁,萬年帝業(yè)非偶然也”。又稱其山源出長白西麓,由長白而永陵起運(在新賓縣境內(nèi)),由起運山而福陵天柱山(沈東陵),由天柱山而昭陵隆業(yè)山,一脈相承,直到沈陽以西塔灣而止,是為“龍脈”,也稱“龍崗”。努爾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城,祖陵永陵,以及沈陽的故宮、福陵和昭陵,都建在這條“龍崗”上。對“龍崗”一說,史書記載很多。
《盛京通志》載:“啟運山,興京城西北十里永陵在焉,自長白山西麓一干綿延折至此,重巒環(huán)拱,眾水朝宗,萬世鴻基實肇于此?!薄肚迨犯宓乩碇尽份d:“啟運山在平嶺南麓,永陵之橋山在焉,所謂龍崗之正脈也。”對于東陵所在天柱山,《長白山征存錄》載:“啟運山西二百四十里為天柱山,太祖高皇帝之陵寢在焉,名曰福陵,距奉天四十余里。又西越奉天城西北十里許,為隆業(yè)山,太宗文皇帝之陵寢在焉,名曰昭陵,距長白山一千七百余里,土人統(tǒng)呼為龍崗?!?/p>
相傳努爾哈赤在為其父祖選擇陵址時,曾請風水先生指點,風水先生指著祖墳上面的山說:這座山形似條龍,南面那座山形似鳳凰,中間平原上有一條河(蘇子河),這是龍鳳夾一杠,后輩必當皇上。
于是,努爾哈赤就在這里建了祖墳,是為永陵,并將這祖墳里的祖宗們追封為皇帝,建陵謁拜。干隆皇帝在東巡拜謁永陵時,曾作《恭瞻啟運山作歌》:“長白龍干西南來,靈山啟運神堂開。原運流長綿奕世,駢蕃褆祉皇圖培……”可見,直到100多年后,努爾哈赤的子孫們對龍脈一說也是深信不疑的。
從沈陽的自然地理狀況上看,從東陵山地經(jīng)過舊城向西至沈陽站,確有一條自然的崗脊,在舊城處且有較高的突起,這便是人們常說的“龍崗”,它是市區(qū)南北地表逕流和淺層地下逕流的分水嶺。稍加注意人們會發(fā)現(xiàn),小南門的地勢高于小南邊門,小西門的地勢高于小西邊門,小北門的地勢高于小北邊門,其他大南、大西、大北也都是城門地勢高于邊門地勢。老沈陽人也一定知道,從東陵山咀子起,經(jīng)毛君屯、文官屯、北陵,西至塔灣,也有一條綿亙北部市區(qū)的黃土崗。對于這條黃土崗,人們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沿黃河大街或長江街向北,過了新開河就開始上坡。這就是先人所說的又一條“龍崗”。這兩條緩慢起伏的被現(xiàn)代科學稱之為褶皺的地貌,恰巧合了古代的風水之說。
可見,說努爾哈赤認定沈陽是龍興之地,因而在建東京城僅4年后,就執(zhí)意遷都沈陽,也不是毫無根據(jù)的無稽之談。努爾哈赤當年遷都沈陽內(nèi)心中最大的秘密,也許就是發(fā)現(xiàn)了渾河與天柱山結(jié)合的沈陽寶地,發(fā)現(xiàn)了相交理氣的山之龍脈,水之龍脈。所以,他力排眾議,決定后即匆忙帶領(lǐng)八旗大軍和家眷迅速遷都沈陽。
努爾哈赤這次遷都的原因,肯定有其政治、經(jīng)濟、交通等戰(zhàn)略上的考慮,但不可否認也有“風水說”的影響。若說戰(zhàn)略,那就證明了努爾哈赤的雄才大略、深謀遠慮;若說“風水”,沈陽也確實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
這種地理優(yōu)勢,古人將其附會演化成神秘的“風水說”,不僅努爾哈赤信以為真,就是普通百姓也深信不疑。但不管努爾哈赤是出于何種考慮,他的這次遷都,對后金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為其子孫的進一步南進,做了必要的準備。也正是他這次遷都,使沈陽成為了后金最后的都城和清王朝開國的京師,也為沈陽現(xiàn)代發(fā)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