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卻又為何i使之輕易失給清軍?
公元1683年,清軍在擊敗了鄭家水師之后,在臺灣大舉登陸。負責臺灣軍政事務的權臣馮錫范帶著幼主鄭克爽投降,請注意,在這一點上,鹿鼎記和歷史沒有半毛錢的關系。當時的鄭克爽才不過13歲,是一個標準的幼主。從鄭成功到鄭經(jīng),鄭家勢力一直非常強大。為什么到了這個鄭克爽手里就變成這樣了呢,其實這里面原因很多,有清廷方面的優(yōu)勢,也有鄭明方面的劣勢。最終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清廷征服了臺灣。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20萬農(nóng)民軍進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但是李自成并沒有在北京站穩(wěn)腳跟,山海關一戰(zhàn),李自成大敗虧輸。隨后清軍入關,并且開始一步步南下。這一時期的清軍,基本上都是旱鴨子,根本沒有什么水軍。在清軍進攻西南永歷政權期間,鄭成功一再利用水師襲擊清廷部隊,清軍對此毫無辦法。為了對付鄭成功,清軍也建立了自己的水師,不過水平比起鄭成功差得遠。清軍水師被一再爆發(fā),完全處于守勢。在西南的戰(zhàn)事基本穩(wěn)定以后,清廷開始騰出手來加強自己的水師力量。當時鄭成功的家底只有廈門、金門一帶很小的地區(qū),為了擁有更大的資本與清廷周旋。公元1661年,在經(jīng)過一番浴血奮戰(zhàn)之后,鄭成功終于收復了臺灣。
康熙皇帝繼位之后,根本沒有精力對付臺灣鄭家力量。他首先面對的是鰲拜的挑戰(zhàn),隨后又出現(xiàn)了吳三桂的叛亂。在平定了吳三桂之后,康熙皇帝準備把進攻臺灣的計劃提上日程。經(jīng)過幾年時間的準備,清廷的水師雖然談不上多么強大,但對付鄭明的水師應該足夠了。此外,康熙還挑選了一個會打海戰(zhàn)的將軍,這個人就是施瑯。清廷自己的將軍們熟悉弓馬騎射,但是下了水就只有喂魚的份。施瑯原本是鄭明集團的將領,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投降了清廷。這個人熟悉鄭明水師的戰(zhàn)法和實際情況,這是其他的清廷將領所不具備的。公元1683年,康熙命令施瑯率領500多艘戰(zhàn)艦進攻臺灣。當然這些船都不大,否則清廷根本就沒有這個財力。
認真的說,鄭明水師在火炮威力上要明顯強于清軍,但是戰(zhàn)艦性能上就不行了。在帆船時代,福建地區(qū)的木料最適合建造軍艦。這些山木防水性強、而且抗腐蝕,鄭成功時期的大量戰(zhàn)艦都采用福建木料。但是在收復臺灣之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由于鄭成功率領主力部隊前往臺灣,這致使守衛(wèi)廈門和金門的軍隊數(shù)量嚴重不足。在廈門和金門被清軍占領以后,福建的木料來源徹底斷絕。鑒于這樣的情況,后來的鄭經(jīng)只能使用臺灣木料建造軍艦。臺灣木料在各方面都比福建木料差得多。建造出來的軍艦個頭小,而且耐波性差。在海戰(zhàn)的過程中,鄭明水師的優(yōu)勢在于火炮,而清軍在于戰(zhàn)艦。鄭明水師戰(zhàn)艦的數(shù)量嚴重不如清軍,最后火力被清軍壓制,自然難以逃脫被殲滅的命運。
除了裝備的問題,此外就是將領在指揮上的嚴重失誤。當時鄭明水師的軍艦數(shù)量還不到清軍的一半,負責抵抗清軍的鄭明水師將領劉國軒認為現(xiàn)有的情況下很難取勝,只有依靠臺風的幫助。當時正值6月,劉國軒準備借助風向的優(yōu)勢一鼓作氣擊敗施瑯。為此他甚至拒絕了部下前往偷襲施瑯艦隊的請求,只能臺風的到了。臺風來了,但是風向卻是對清軍有利的方向。劉國軒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這個結果。到了這個份上,只能全力一搏了。兩軍的實力是非常懸殊的,最終清軍幾乎全殲了劉國軒率領的水師。
在澎湖戰(zhàn)役失敗以后,鄭明方面已經(jīng)戰(zhàn)心全無。如果是鄭成功或者鄭經(jīng),那一定會血拼到底。但現(xiàn)在寶座上的鄭克爽還是一個13歲的孩子,真正的權力掌握在馮錫范的手里。劉國軒是馮錫范的老朋友了,劉國軒從澎湖逃回臺灣之后,講述了清軍的強大。這讓馮錫范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隨后馮錫范帶著幼主鄭克爽投降。朱明皇族還是比較有骨氣的,在最后的根據(jù)地喪失之后,朱明皇族選擇了自殺。至此明朝最后的抵抗力量宣告終結,但從實際情況來說,鄭家勢力完全是一個獨立的集團,僅僅是用了永歷皇帝的年號而已。在征服了臺灣之后,康熙的下一個目標是盤踞西北、并且野心勃勃的葛爾丹。